迷路时,请回到原点 深耕18-9作业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迷路时,请回到原点。祈使句式,是一种善意提醒,是一种智慧点拨。在博瑞智的很多课里,都有回到原点这一体验活动的。</p><p class="ql-block">董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死后去了天堂。敲开门后,看门人说他这里就是天堂。这人问了一句:何以见得?看门人就让他进去了。这个故事里隐喻着一个原点:人本质上是具有思考能力的。发生在身边的所有事,我们有能力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去觉察,而不是一味去相信,去跟风,去模仿,只单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把自己当人、当成年人、当智人后,回到人的基本特质这一原点上来。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一句话:不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p><p class="ql-block">董老师、张飞亮老师、赵亮老师都带大家做过类似这样的冥想体验:回到自己的小时候,看到那个孤立无援的小孩,她因感知不到爱,爱与被爱的能力受阻而停止生长,就一直在原地寻找她的妈妈,寻找她自己,寻找属于她的爱。牵着这个小孩的手,抚慰她,把她带出来。这是我们心灵的原点,是我们内在精神人的原点。只有找到她,带着她和我们一起成长,我们才能身心灵和谐,才能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在董老师《爱与老人》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把会场布置成了灵堂,追悼我们失去的亲人,让我们感受在人失去生命后的一了百了;感受人在死后他能带走什么,留下什么;感受在生命的终点,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和牵挂,什么心愿未被满足。还有在杨老师《爱与成长》课堂上,一架日本飞机发生空难,在最后10分钟时间里,很多人都在迅速给家人朋友写下遗言,希望能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最后的心声。杨老师也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场景。假如你在这架飞机上,你会想到谁?你想给他说什么?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和遗憾?这两个体验活动都是把生命推到极致终点,让我们直面死亡,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是否偏离了轨道,遗忘了理想。反思我们是把精力、时间、心思都用在了消耗自己和他人身上,消耗在了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上,还是用在了和至爱至爱的人相互滋养相互理解和支持上。反思我们一直在追求什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向死而生,由人生的终点再回到生命的原点,去思考我们生命初始,曾经的希望和理想是什么。再拉到当下的生活中,觉察我们丢失了什么,为什么而迷茫焦虑,为什么而恐惧抑郁,是怎么就陷进了人的行为层面,陷进了事的纠缠里,是怎么就挣扎在形而下的生存层面、物质层面而无法脱离。</p><p class="ql-block">我当时进入这样的场景,情绪波动特别大。面对死亡,我内心除了对亲人的不舍和担心,更多是对自己生命消失的巨大遗憾——我还这么年轻,我还不想死,我还没看着我孩子长大,去过她们幸福的生活,我还没陪着老公去过惬意的二人世界,我还没为老人养老送终,我还没好好过日子呢,我还没为自己真正活过呢,我还有好多想做要去做的事呢,我的生命还没完全绽放呢……为什么就要这样死掉了?我太不甘心了。</p><p class="ql-block">面对死亡,我不想怎么死,我就知道了要怎么活。回到我的初心,看它到底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怎么面对亲人和这个世界,我要怎么实现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现在就要去绽放我的生命,好好地生活,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我现在就要去好好爱我的孩子我的家人,不留遗憾;我现在就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去感受我从没有感受过的东西……这不就是我们生命起始的声音吗?这不就是我们生命的原点吗?这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吗?我想在我生命到达终点的那一时刻,我完成了我人生的篇章,完成了我人生的创造。我无憾于生命的馈赠,无悔于曾经来过。孩子们会因为有我这样自由松弛的妈妈而体验到我带给她们的自由和快乐,爱人会因为有我的真心陪伴体验到他人生的珍贵和荣耀,朋友会因为我曾与他们相遇而体验到美好的友谊和真诚。这就是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带不走任何物质的东西,我留在这个世界的,是一个生命一生的经历所带给他人的美好印象,带给他人的爱与被爱的感受,足够了。</p><p class="ql-block">活动体验结束,我的思绪也回到当下,做我自己,也允许别人是他们自己,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拥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都值得被每一个人去尊重。</p><p class="ql-block">一个生命从原点出发,经历世间的酸甜苦辣,在走偏的时候,有导师一句“迷路时请回到原点”的提醒,有体验生死,以终为始的反思,有剖析自己勇敢走进当下的选择和勇气,我们的生命终将不会被错负,我们的爱与被爱终将在温暖自己的同时浸染到周边人群,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终将体现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里,带给我们平凡又精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借由女儿的生命历程,我在生活中真正看到了生命枯萎的样子,那是离死亡很近的距离。我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心力的衰竭和肉体的了了生机。我体验到了,我也被孩子的痛苦所笼罩,被恐惧所吞噬。但我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我再不好,再不被孩子认可,我也要想办法去拉住这个生命,托举这个生命。信念的力量让我深入到对生命的重新解构和建构里,去思考孩子的生命怎么了?她真正想要什么?我怎么能把她生命点燃?我怎么能爱到她?这样的思考是从行为层面、表象层面超越了出来,进入到形而上的情感的层面、心灵的层面上了。我不再去关注她能不能上学,有没有同伴关系,走不走得出去,她的未来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了,她的生命都要没了,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了。我孩子的心在受苦,生命在凋零,我得打开她的心门,走进她内心深处,进入到她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她为何如此的原因,才有可能挽留住她的生命。当我跳脱出事件的羁绊,直面我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母女俩的灵魂才有机会相遇了。</p><p class="ql-block">一个母亲的信念里自然带着善意,带着爱,带着方向,带着方法和智慧。因为在母亲怀上这个孩子的时候,在生出他这个生命的时候,这份纯纯的母爱的感情是曾经体验过的,对孩子的初心就是想让她健康快乐。我甚至还在沈老师的分享里,听到她在生孩子前甚至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为了新生命的生,死都不怕了,这是多伟大的一份母爱啊。生命生发之地就是母亲的子宫,孩子离开生物上的子宫,依然需要母亲精神上的子宫的涵容,终其一生的需要。只是我们走着走着,把这份母爱给弄丢了,给降维了,从心内跑到心外去了,从人身上跑到事上去了,从形而上跑到形而下去了。迷路时,请回到原点。杨老师引导我们回到这里,回到生命出发的地方,去寻找那份本来就有的纯真的情感。找到了,我们自己也就回来了,我们的孩子也就回来了,我们的生活也就回来了,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才更清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生命有终点,所以生命的过程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生命里有邪恶有恐惧,所以生命里的善和爱才尤为重要。因为生命短暂,所以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和意义才尤为重要。因为生命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难、深深浅浅的坑,所以无数个生命才需要紧密地组建关系,并在关系里相遇,相爱,组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去面对那些灾难,去滋养彼此的灵魂。爱与被爱便是这种紧密关系里的纽带,生命价值与意义也便在这种紧密关系里被主动创造。这就是生命力的自然表达。</p><p class="ql-block">自然表达是无序的,无序中蕴含着某种规律。在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在我们的生活被无序的事件打扰和阻断的时候,回到生命的起点,我们会看到:生命本身的原始的生长和发展,就是生命在按它的规律在运行。尊重这种规律,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然表达,个性表达。他写不了作业那就先不写,他考不出好成绩那他也尽力了,他上不了学就先回家休息,他能在脑子里想出运算步骤他就可以不用草稿纸。杨老师说过,凡自然而然行动出爱的家庭,孩子都走出来了。凡存在对抗,压抑,强迫,控制的家庭,孩子都很难走出来。孩子各种的犯规犯错,各种的作和闹,就是无序地自然表达,就是在遵循他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是依照规律在主动向上生长。多宝贵的生命状态啊!</p><p class="ql-block">我不期待我女儿考什么好大学,甚至不期待她非要考大学,我只负责我的幸福快乐,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至于女儿,我的状态对她有没有影响,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即使能被我影响,她还是会自主选择适合她的成长方式。我何必插手去干扰?遵从我的初心,我们各自健康,快乐。她的生命里,也有她的初心要去遵从。</p><p class="ql-block">我爱她,爱她可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爱屋及乌,所以爱她的所有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