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4月22日清早,我循着导航坐标,来到面阔七间、歇山灰瓦的北京广济寺山门,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向门楣“勅建弘慈广济寺”的石刻上及“中国佛教协会”的挂牌上,两尊威武的铜狮守护着山门。</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这座始建于金代的千年古刹,原名西刘村寺,明弘治五年(1492年)敕建后更名弘慈广济寺,因“弘慈”匾额一直未悬挂,民间仍称之为广济寺。它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与西四大街的交叉口,为老北京“内八刹”之一, 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山门,第一进院落是天王殿,殿前挂有国际佛教六种颜色的标志,代表佛陀成道时发出的六种光。天王殿屋脊上筑有“金轮”,本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后成为佛法的象征。殿前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晨钟”、“暮鼓”。</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钟楼,古朴而庄重,立于寺院东侧。它不仅是广济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当钟声响起,它仿佛能穿越时空,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鼓楼也颇具特色,立于寺院西侧,与钟楼相映成趣。鼓楼不仅为广济寺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祈祷。每当夜幕降临,鼓声响起,它仿佛能穿透心灵的迷雾,引领归家的路途。</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自1953年起一直承担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办公重任,彰显了其在中国佛教中的独特地位。1983年,北京广济寺被国务院认定为汉族地区佛教的全国重点寺院,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寺院的西北隅,有一座汉白玉砌成的戒坛,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广济寺保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今称“三字堂”。戒坛是佛教中举行授戒仪式的重要场所,坛顶的金龙藻井流光溢彩,坛周雕刻着108尊佛像,暗合人生烦恼之数,其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庄严肃穆,堪称佛教建筑艺术的孤品,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这是京城唯一的一座清初佛教戒坛,足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央有一座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铸的八宝纹青铜香鼎,置于雕刻精美之石莲宝座上。此鼎分为三层,上部是重檐攒尖式的宝顶;中部透雕着六扇窗,窗上铸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其中龙的各个细节部分清晰可辨,十分细腻;下部的鼎腹雕有八宝图案。尤其特别的是此鼎的鼎耳与鼎腹是整体连铸的,显示出清代铸造工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前,有四通石碑立于龟趺之上。东侧两通石碑为《御制弘慈广济寺碑》和《敕赐弘慈广济寺碑》,西侧两通石碑,一通为明代石碑,字迹不清,一通为清康熙年间的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御制弘慈广济寺碑》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所立,碑文由明宪宗朱见深撰并书,记载了广济寺的重建过程及寺院的规模、布局等,是研究广济寺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提到,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元代时毁于战火,明景泰年间,僧人普慧、圆洪等人在此发掘出佛像、供器等物,方知此处为古刹遗址,后在明宪宗的敕建下重建,成化二年(1466年)赐名“弘慈广济寺”,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全部完工。</p> <p class="ql-block">《敕赐弘慈广济寺碑》立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礼部尚书姚夔奉敕撰文,记载了明宪宗敕建广济寺的背景、经过及寺院的规模等情况,是研究明代皇家对佛教寺院建设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西侧的明代石碑具体年代不详,字迹已风化模糊,难以辨认其详细内容。</p><p class="ql-block">西侧的清康熙年间的无字碑,碑身无一字, 独特的“空有碑”,寓意佛法的真空妙有,体现了佛教的深邃哲理,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大雄殿是帝王所敕建,故着黄琉璃瓦。殿脊上嵌有琉璃烧造的“香水海”,又名“华藏世界海”,这面装饰由下至上依次采用了琉璃砖烧制的水纹、莲花以及梵文等元素,寓意着永恒的世界,象征着不生不灭的佛家理念。此种殿脊在全北京独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广济寺内最大的殿堂,其庄重与肃穆让人心生敬畏。殿内供奉的三世佛与铜质十八罗汉像,均为明代精湛工艺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殿内还陈列着一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铜宝鼎,其高约两米,鼎身所铸佛教八供花纹别致,造型古朴且工艺精湛,堪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供奉着三尊佛像的东西两侧,分别竖立着高4米和3米的长明烛台,这是明代遗物,由整根檀香木雕成。烛台上面通体盘刻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工艺精湛,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此形制的长明烛台国内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后影壁背面裱贴着一幅高6米、宽11.3米的《胜果妙音图》,这是清代著名画师傅雯奉乾隆皇帝谕旨为皇太后祝寿所绘,于乾隆甲子九年(公元1744年)创作完成。图中描绘了释迦牟尼灵山说法的场景,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其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这幅画完全用手指代笔所绘,是国内保存幅面最大的国画,亦为海内外手指画之最,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背后就是圆通殿。据传“圆通殿”题额为康熙皇帝御笔。殿内供奉的三尊观音塑像风格特异,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内的观音菩萨像庄严肃穆,而藏经楼却珍藏着诸多宝贵的经典。藏经楼现名“舍利阁”,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要事件,当时,西山八大处原灵光寺辽代画像千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牙舍利被移至此处供奉,因此,藏经楼便更名为“舍利阁”。</p> <p class="ql-block">“舍利阁”西侧的一座小院,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戒坛。这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住持恒明的弟子湛佑精心雕刻并置放的,其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堪称北京城内独一无二的戒坛。</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不仅以戒坛闻名,更珍藏着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图书室中,23种文字、总计17万余部的佛教经典静静陈列,其中《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之多。此外,寺内还藏有一部1721-1753年间由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经》,共231包,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寺内还珍藏着宋、明时期的血写佛经,其价值连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多宝殿更是佛教文物与艺术的汇聚之地。殿内正中央,三尊明代铜佛像供奉两旁的玻璃柜中,展示了来自尼泊尔、印度、孟加拉等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的珍贵赠品。这些礼品琳琅满目,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更展示了广济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佛教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一个上午的参观游览,广济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佛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寺内的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御笔“妙明圆通”匾额、乾隆亲赐的《金刚经》碑刻等文物,都是其悠久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是布局严谨,整齐对称 。广济寺坐北朝南,占地35亩,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寺中有院,曲径通幽,庄严寂静。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观音殿)、多宝殿。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舍利阁(藏经楼)等整齐的配殿。其建筑融合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三是北京城内香火最灵验的寺庙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广济寺一直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许多重要的佛教活动和法会都在此举行,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成为了传播佛教文化、弘扬佛法的重要场所,对国内外佛教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站在山门前的千年槐树下,脑海里频频闪现:檀香木的纹理、指画的晕染、汉白玉的冷光,《大藏经》的金书……忽然我明白了这座寺院的真正宝藏,它不仅是金石书画的博物馆,更是将儒释道文化层叠编码的时空容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