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春秋 海丝瓷韵——温州博物馆小记(一)

锋星

<p class="ql-block">烈日之下,打卡温州博物馆。这是了解温州前生后世的必然之选。</p> <p class="ql-block">温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入口序厅直接与中央圆形庭院大厅相连,大厅通高十多米,空间流动。</p> 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发展的故事 <p class="ql-block">温州,古称东瓯。历史悠久,人文渊数。5000多年前,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2200多年前,东瓯王在这里主政建都。</p><p class="ql-block">山城之间穿流而过的瓯江,孕育了两岸繁华,见证了温州人千百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与生俱来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生命禀赋,南宋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与晚清治学兴业理论的一脉相承,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成就了温州历史的一个个辉煌,更是当代温州迅速崛起,实现经济腾飞,开创出温州模式的力量源泉。</p> 瓯居海中——从史前到西汉 <p class="ql-block">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先秦古籍《山海经》载“瓯居海中”。表明当时的瓯人已居住在岐海中。曹湾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仙岩穗丰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见证了温州依山拓海的发展历程。汉惠帝三年(前192),东瓯王国建立,温州被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的中央版图。</p> <p class="ql-block">【瓯越初民】晚古生代时期,温州局部尚有海湾存在。随着海侵进退,江海冲积,海岸线外移,河流下游及沿海地区逐渐形成平原或盆地。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雨量丰沛,因而较为适宜人类生存。</p> <p class="ql-block">【远古足音】考古资料表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瓯人开始在当时的瓯江、飞云江两岸的山地定居,繁衍生息。他们主要依靠渔猎、原始农业和纺织生活,并学会了制作、使用石器、陶器和玉器。</p> <p class="ql-block">石犁,新石器时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文明曙光】商周时期,瓯地进入青铜时代。仙岩穗丰出土的青铜礼乐器、兵器和玉饰品,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完整的礼乐用器组合,标志着文明的发端。而温州地区的石棚墓与土墩墓,既反映出文化共性,又具备区域个性,体现了瓯越先民包容兼蓄的山海属性。</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青铜鼎(西周)</p> <p class="ql-block">原始六系敞口直筒青瓷罐(西周)</p> <p class="ql-block">印纹硬陶瓮(春秋)</p> <p class="ql-block">浙南石棚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式之一,在考古学上属“巨石建筑”类型,在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南部、东南部、东北部,非洲北部,南美北部和我国辽东半岛地区都有发现。浙南石棚墓是利用巨大天然石块(有的经过加工)再加支撑、覆盖而成,按高大低矮大致分成棋盘式和桌式两类,是中国南方罕见的石棚墓群。它与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法国卡尔纳克列巨石遗址等同为世界巨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时日本、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墓葬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东瓯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尊(西周)</p> <p class="ql-block">原始堆塑S形耳青瓷盂(春秋)</p> <p class="ql-block">土墩墓,是两周时期吴越地区较为流行的墓葬形制。这种墓葬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有地方特征的青铜器。2003年9月发现的仙岩穗丰的西周土墩墓,出土了大批青铜礼乐器、兵器,是浙江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2009年在同一地方又陆续发现青铜鼎等器物。</p> <p class="ql-block">原始黑瓷三足鼎(西周)</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战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矛(战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贝(战国)</p> <p class="ql-block">【东瓯王国】越王勾践灭吴后,封其子弟为诸侯王。公元前472年建立东瓯国,境域包括今温州、丽水及台州的一部分。秦统一后,废东瓯国。汉惠帝三年(前192),骆摇因助汉灭秦有功而被册封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建都东瓯。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行政建置。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迫于闽越国的压力,东瓯国四万余人内迁庐江郡(今安微省西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硬陶匏(páo)壶(西汉)</p> <p class="ql-block">相传东瓯王墓墓砖(西汉)</p> <p class="ql-block">铜华铭文连弧纹镜(西汉)</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钫(fang)(汉)</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双耳喇叭口壶(汉)</p> 一郡之巨会——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 <p class="ql-block">东瓯国融入中央王朝后,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较快,在经济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未年,大批中原人士南下,其中一部分迁至浙江南部。为适应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东晋太宁元年(323),设立永嘉郡。南朝丘迟在《永嘉郡教》中称其为:“控带山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p> <p class="ql-block">【水嘉建郡】温州历史上先后建过东瓯国都城、永宁旧城、永宁新城、永嘉郡城。东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城东西依山,北临瓯江,南濒会昌湖;跨山而筑,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周长18里,以山头为制高点增强防御能力。</p> <p class="ql-block">堆塑谷仓罐(三国)</p> <p class="ql-block">青铜洗(汉)</p> <p class="ql-block">重列式神兽镜(东汉)</p> <p class="ql-block">青铜盉(hé),西晋元康元年(291)</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瓷羊(东晋)</p> <p class="ql-block">朱曼麦薛氏买地券,东晋咸康四年(338)。这是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此券牌拓片曾拍卖600万元,因为拓片上有诸多名人题记</p> <p class="ql-block">虎形瓷灯座(东晋)</p> <p class="ql-block">青釉莲瓣纹瓷鸡首壶(南朝)</p>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隋唐到明清 <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温州水利、农业进一步发展,商业、手工业日渐繁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已然成为滨海重要商贸城市,北宋知州杨蟠诗句“一片繁华海上头”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至宋室南渡。域内经济文化发展更是达到新的高峰,造就了务实事功的″永嘉学派″,诞生了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一南戏。明清之际,朝廷实施严厉海禁,加之倭寇侵扰频繁,海外商贸等方面发展迟滞。</p> <p class="ql-block">唐代,温州城内有百贾坊、平市坊,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北宋时期,温州已成为滨海重要的商贸城市,是瓷器、丝绸、中药材出口的重要港口,城内大小店铺密布,诸行百业齐全。北宋熙宁十年(1077),温州商税高达25391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p> <p class="ql-block">青釉瓜棱形竹节柄瓷壶(唐)</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瓜楼瓷执壶(唐)</p> <p class="ql-block">六花瓣式撇口漆碗(北宋)</p> <p class="ql-block">宋室南渡,偏安江南。赵宋皇室与大量中原人士蜂拥入浙,温州人口迅速增至百万。人多地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也成为激发温州人开拓进取的动力,促进了当地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在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等诸多领域中,温州人以精湛高超的技艺名扬全国,“百工之乡”可谓名至实归。</p> <p class="ql-block">保佑坊一两金叶子(南宋)</p> <p class="ql-block">针刻团凤纹葵口漆碟(宋)</p> <p class="ql-block">黑漆莲瓣式碗(南宋)</p> <p class="ql-block">七莲瓣式漆奁(宋)</p> <p class="ql-block">“法济常住”款六花瓣式红漆碗(宋)</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万事皆道铭文瓷洗(南宋)</p> <p class="ql-block">镂孔梅花纹犀角杯(明)</p> <p class="ql-block">云纹龙柄白玉匜(明)</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寿星立像(明)</p> <p class="ql-block">浮雕龙纹碧玉瓶(清)</p> <p class="ql-block">木活字(清)</p> <p class="ql-block">描金百寿浮雕山水纹碧玉屏(清)</p> <p class="ql-block">剔红缠枝莲山水人物纹园形漆盒(清)</p> <p class="ql-block">漆金镂雕戏曲人物果盒(清)</p> <p class="ql-block">局部细节</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观音菩萨立像(清)</p> <p class="ql-block">鎏金八仙之一银帽花(清)</p> <p class="ql-block">美兴款双龙戏珠银冠(清)</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黄杨木雕《捉迷藏》摆件(清)</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黄杨木雕《东坡观砚》摆件</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温州城区、瞿溪有锡器店铺、作坊百多家“如"朱益生"、″秦三泰″、"新福兴"、"泰昌"等老字号,主要生产生活器具和祭供用品。</p> <p class="ql-block">道口聚盛款竹节型锡壶</p> <p class="ql-block">浙瓯倪恒顺兴款荷叶形锡果盆</p> <p class="ql-block">茶阳杨家仪和款七弦琴形盒</p> <p class="ql-block">吴恒吉款狮钮盖瓜棱腹花卉纹锡暖锅</p> <p class="ql-block">浙瓯同兴款江心屿图柳叶形锡温酒器</p> <p class="ql-block">金漆木雕牡丹如意(清)</p> <p class="ql-block">镂雕漆金云纹开光《唐明皇游月宫》木雕屏(1935年)</p> <p class="ql-block">瓯塑,俗称"油泥塑",又称″彩色浮雕",源于汉代。瓯塑由传统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来,是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融绘画、浮雕和泥塑为一体,用富于可塑性的五彩油泥堆塑成型,题材广泛,色彩缤纷‘技法繁多。早期用来堆塑佛像、门神或作为家具装饰等。北宋慧光塔出土的经函,运用的就是堆漆技艺。</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胎泥塑太白星供养立像,北宋至道二年(996)</p> <p class="ql-block">石刻天王像阿育王塔山花蕉叶,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p> <p class="ql-block">砖雕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瓷王氏铭菩萨龛(明)</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佛头像(清)</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佛半身像(清)</p> <p class="ql-block">木雕陈十四娘娘像(清)</p> <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萨铜坐像,明万历十八年(1590)</p> <p class="ql-block">御赐王十朋铭文三十六星柱抄手端砚</p> <p class="ql-block">刘基像。字伯温,文成南田人(原属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龙纹狮钮盖白玉执壶(明)</p> <p class="ql-block">传刘基用双龙戏珠纹石砚(明)</p> <p class="ql-block">张璁(cong)诰命,明嘉靖十八年(1539)</p> <p class="ql-block">镂雕漆金西游记故事木雕板(清)</p> <p class="ql-block">南戏《秋胡戏妻》石雕构件(清),南戏《张协状元》石雕构件(清)</p> <p class="ql-block">石药碾、戥秤(民国)</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草叶纹横柄瓷壶(唐)</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青釉褐彩模印胡人宝塔纹瓷执壶(唐)</p> <p class="ql-block">彩塑水月观音坐像(北宋)</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釉蕨草纹瓷执壶(北宋)</p> <p class="ql-block">围棋子(南宋)</p> <p class="ql-block">粉青釉堆塑蟠龙瓷瓶(南宋)</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褐彩花卉纹荷叶形盖瓷罐(南宋)</p> <p class="ql-block">螺钿人物纹长方形漆盒(明)</p> <p class="ql-block">【抗击倭寇】倭寇侵扰始于元,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尤甚。温州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11年中,发生倭患28次,年均二次以上。面对倭寇侵犯,一方面,朝廷在沿海构筑卫、所、堡、寨、墩、喉等军事设施,形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密集、最完整的古代海防体系之一;一方面,当地百姓配合驻军有组织或自发发起抵抗,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p> 海涌波澜——从清末到建国 <p class="ql-block">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自此,众多外国公司及机构纷至沓来从事商贸活动,洋货源源不断涌进温州。至二十世纪初,温州城已是“瓯为海国,市半洋商”。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晚清治学兴业的理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加之与生俱来的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秉性,温州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探索革新,导求自强之路。</p> <p class="ql-block">林正阳使用的织金绣蟒甲服</p> <p class="ql-block">林正阳使用的铜鎏金头盔</p> <p class="ql-block">林正阳使用的箭囊、弓囊</p> <p class="ql-block">徐定超都御史蟒袍</p> <p class="ql-block">徐定超用过的孔雀尾翠翎管</p> <p class="ql-block">【近代经济】温州开埠后,国内外航线陆续开辟,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洋货对本土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辛亥革命后,随着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相继出台,温州经济开始回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行业的生产规模与水平达到了民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随后接踵而来的战事,正常的经济秩序被破坏,民族工商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p> <p class="ql-block">海关邮政处。1877年,英税务司于温州建海关,半年后改名为瓯海关,内设邮政处,负责海关文件,英驻温领事馆、各国洋行及外国传教士的往来信件的传递。1878年12月,海关发行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海关邮政处正式办理民间邮递业务。</p> <p class="ql-block">第三任邮政司史纳机、第四任穆厚达与清官吏李希程合影</p> <p class="ql-block">【维新启蒙】晚清温州出现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知识群体,包括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陈虬、宋恕、陈黻宸、黄庆澄、洪炳文、金晦、池志激等人。他们亲历晚清的一系列变局,切身感受时政弊端,主张变法维新,兴办新学,创办实业,倡导自强救国,积极推动近代温州在思想、教育、学术、医学诸方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别号籀,孙衣言子。晚清朴学大师,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及地方文献的整理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精研甲骨文,是温州近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p> <p class="ql-block">“三孙”即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五黄”指黄体芳、黄体立、黄体正、黄绍箕、黄绍第。他们传播西学,宣传维新,主张改良,提出一系列变法纲领,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文化思潮。</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题字。</p> <p class="ql-block">1896年9月25日,宋恕、梁启超、孙宝煊、吴嘉瑞、汪康年、胡惟志、谭嗣同合影(前排左一梁启超、右一谭嗣同、后排左一汪康年、左三宋恕)</p> <p class="ql-block">1923年,弘一法师(后排右一)在庆福禅寺留影</p> <p class="ql-block">◆1933年春,郑振铎、朱自清在燕京大学与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致同学郭奇远信札</p> <p class="ql-block">【文化教育】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温州的开埠,西风东渐,温州的近代文化教育开始兴盛,各类新式学校、医院相继建立,大批学界精英崛起,温州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近代文化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革命救亡】辛亥革命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温州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温州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24年12月,浙南出现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经过2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与温州人民一道迎来了解放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1938年粟裕率红军挺进师主力开赴皖南</p> <p class="ql-block">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白柯湾小宫庙)</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左图为冠尖右图为马头岗)</p> <p class="ql-block">红军使用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红军挺进师经过景宁时写的“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标语木板</p> <p class="ql-block">刘英部队经过泰顺时写的“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标语木板</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温州经历三次沦陷,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温州人民积极投身于反侵略斗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p> <p class="ql-block">瑞安沙园日军第一次登陆遗址</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南进的形势下,中共浙南地委作出首先解放温州城、继而解放浙南全境的军事部署。5月1日晚,浙南游击纵队代表与国民党温州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叶芳的代表在景德寺谈判,4日达成叶芳率部起义协议。6日,叶芳宣布起义。7日凌晨,浙南游击纵队进驻城内,温州宣告和平解放。</p> <p class="ql-block">1949年,浙南游击纵队进入温州城</p> <p class="ql-block">温州市各界欢迎龙(龙跃)司令员进城大会</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社会各界热烈庆祝</p> 敢为人先 <p class="ql-block">温州今日的发展,依靠温州人的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坚持创新创业不止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抱团运作”的方式和“智行天下”的胸怀,使温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创新创业的试验区。</p> <p class="ql-block">【温州模式】1978年以来的温州历史,是创业富民史、创新发展史。温州人民勇于探索,敢于试验,创造了以民本经济为本、市场经济为精髓、实体经济为基石、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为内核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首次出现于1985年5月12日的《解放日报》。这一创造,不断给国人带来新的启迪,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探路开道。</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国军警徽</p> <p class="ql-block">埃及前任经贸部长贾马尔·爱尔纳泽赠掐丝珐琅开屏孔雀(2002年)</p> <p class="ql-block">希腊欧中关系研究会赠黑地描金彩绘人物双耳瓷瓶(2002年)</p> <p class="ql-block">泰国商务部赠温州市政府的红地描金瓷茶具</p> <p class="ql-block">【今日温州】1978 年以来,温州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全市上下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温州八十年代出现的第一批出租车</p> 白象塔的故事 <p class="ql-block">1965年,温州市郊建于北宋时代的白象塔,在经历了850个寒暑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负责拆除的考古学家走进摇摇欲坠的古塔,对塔壁内珍藏的众多精美文物深感震惊,仿佛置身于古中国文明与印度佛教文化交融的辉煌殿堂:这里既有由佛教信仰的热情所激发的虔敬,也显示了包容百川的中国文化对异域文化吸纳和融合的雅量与能力。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一千多年与中国文化的碰撞、磨合和融汇,使自己逐渐本土化而适应了中国社会,到北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信息在白象塔及其出土文物中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正是这两大古文明的交相融会,演绎出精彩纷呈的白象塔故事。</p> <p class="ql-block">【白象塔中的佛教世界】</p><p class="ql-block">白象塔珍藏着丰富的佛教文物,有庄严的佛像、有慈悲的菩萨,有沉思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王、也有恭敬的供养人与虔诚的僧侣,还有各种珍贵的汉文佛经,这一切构成了个气象万干的佛的世界,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辉煌的佛教殿堂。</p> <p class="ql-block">三棱形砖雕</p> <p class="ql-block">砖雕莲座</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那些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要将自己和一切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觉悟的人,就称为菩萨。在汉族寺庙中通常供奉四位菩萨:文殊师利、普贤、观世音和地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砖雕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砖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陶菩萨头像</p> <p class="ql-block">四位天王居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分别守护着四座山峰。身披白色肩胄、左手执利刃而右手执长矛的东方持国天王掌执东胜神洲;一身白色盔甲,手握利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守护着南瞻部洲;通体红色甲胄,左手执矛,右手持赤索的西方广目天王保卫西牛贺洲;身披金色战袍与盔甲,头戴金翅鸟形冠,长刀在身,左手持一宝塔,右手持三叉戟,脚踏三个夜叉鬼魅的北方多闻天王不仅守护着北俱芦洲,而且是给人们带来财富的财神。</p> <p class="ql-block">砖雕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果(四果),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罗汉坐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高僧坐像</p> <p class="ql-block">【佛教与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东传来华的佛教遇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国度,这里从周代开始便形成了具有无神论色彩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本土宗教强烈的排他性竞争,但君权至上的政治结构、成熟的哲学和祖先崇拜成为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障碍。佛教以灵活的策略和顽强的意志进入中国。在长期的碰撞和磨合不断本土化。最终与儒教、道教合流,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在白象塔及其多姿的彩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佛教中国化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供养人立像</p> <p class="ql-block">青釉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铁阿育王塔</p> <p class="ql-block">漆器背光</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砖雕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舞伎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武士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像 </p> <p class="ql-block">彩塑北辰供养像</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白象塔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已经永远地消失了,但白象塔珍藏的精美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向我们讲述东传的佛教及其中国化的故事。正如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小的白象塔也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北宋时代佛教在中国的状况,反映了了两种性质迥异的东方文明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通过白象塔文物,我们既可以了解佛教世界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反观中国文明的特质与秉性、白象塔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白象塔消失了,但白象塔故事将通过这个展览永续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