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郑板桥故居

云儿

<p class="ql-block">“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正是郑板桥推崇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是江苏省兴化市人,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乃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 。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 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 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诵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p> <p class="ql-block">“无竹不居”,是郑板桥的一大偏爱。板桥故居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板桥在书房里便可透过窗纸,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 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 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p> <p class="ql-block">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p> <p class="ql-block">整个故居由8间清代房屋组成,包括正房、门楼和其他房屋。院内竹影婉约,环境清幽。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和喧嚣的人群,只有宁静和古朴。</p> <p class="ql-block">门额嵌有赵朴初题写的“郑板桥故居”石刻,门堂内悬刘海粟所书“郑燮故居”木匾,凸显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故居不仅是郑板桥生活与创作的见证,更通过“乳母诗”《聊避风雨》砖刻等细节,展现其清廉爱民、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每一件物品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对郑板桥先生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拍摄者:zh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