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物业报到”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机制,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街道吹哨,部门报到</p><p class="ql-block"> 起源与推广:起源于北京平谷区,后在北京市各界区进行完善推广,并作为2018年全市“1号改革课题”在多个街乡开展试点。</p><p class="ql-block"> 内涵与作用:在全面开展问题摸排、明确执法责任的基础上,使街道乡镇成为基层行政执法的调动者和协调者,一旦发现违法问题或群众反映突出且街道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社区建设、综合执法、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问题,立即“吹哨”,相关部门需在规定时限内“报到”,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链条查处或共同解决问题,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p><p class="ql-block"> 保障措施:有的地方通过明责赋权,制定专项清单,厘清权责边界,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的协调权、督办权和考核评价权;有的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综合指挥系统,对“吹哨报到”事项进行全流程调度、监督等,确保机制有效运行。</p><p class="ql-block"> 二、社区吹哨,物业报到</p><p class="ql-block"> 内涵与作用:社区在日常管理服务中,遇到涉及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小区环境整治、设施维修、公共秩序维护等,而物业自身可能存在协调困难或推动不力的情况时,通过“吹哨”的方式,要求物业及时响应并前来处理问题。这有助于强化物业对小区管理服务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 相关实践:赣县区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住建、市监、城管等部门及物业企业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细化信息收集、问题发现等环节,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快速响应的治理体系,解决了小区停车管理、车库漏水等诸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机制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明确责任、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实现基层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群众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