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走近汉字——领略汉字之“变”

雪鈺寒梅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回望,汉字始终像一条流动的河流。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AI书法的实验,从龟甲上的刻痕到VR里的三维文字……当我们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对汉字新意的表达形式时,那些曾经被刻刀、毛笔、钢笔书写的文字,如今依然保持着横平竖直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的:"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汉字的变,从来不是断裂的蜕变,而是像枝叶攀援般的生长,每一道笔画里都流淌着文明的基因,每一次演变都是对初心的重新发现。为此,有源书院第203次活动就让我们跟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翔教授,引领我们携带中华文化的初心去寻找那份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之感。</p> <p class="ql-block">  首先,张老师追溯根源,将字体从甲骨文的衍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我们,让我们感受那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若繁星组成如今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时代符号。</p><p class="ql-block">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人们交往的工具,也是记录文献、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汉字的产生也扩大了人们交流的范围。汉字是人类现存的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产生同其他语言有共同的特征,但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汉字也有自身的个性。由于产生时代过于久远,现今的学者已经无法追溯到汉字起源之初,所以后人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对汉字产生的时代及原因进行推测。民间也流传着有关汉字崛起的传说。概括起来有结绳记事说、刻契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在本期活动,张老师便向我们逐一介绍与阐述。</p><p class="ql-block"> 结绳记事是指在远古时期,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来记事。据民俗家、人类学家的考证,结绳记事是原始民族记事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至今在我国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哈尼族中仍存有一些痕迹。此外,古埃及、古日本、古波斯都曾有过结绳记事的习俗。近代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土人也有此习俗。</p> <p class="ql-block">  老子提倡毁掉“现有”文明,回到原始时代,其中就有消除文字,回到结绳记事之时。可见老子时期的人们认为文字产生于结绳。《庄子》也记叙了有关内容。《周易·系辞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不仅指出了当时人们对结绳的看法予以肯定,同时也引出了张老师在下节所讲的“契刻说”。</p><p class="ql-block"> 有记载资料显示,古人记数用手指为工具,如果十个手指不够,又得避免记录失误,就要依赖于绳子或草茎打个结来表示十,久而久之,“十进制”就形成了。在古代,每个城市都设立结绳官,用绳结记事。</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结绳是文字的起源,是因为结绳的功能与文字的功能是一致的。都作为记录的辅助工具。少部分事情我们可以记录在大脑中,但每时每刻都有事物产生与变化,加之人脑的记忆空间有限,就不得不寻找另一种辅助记忆的工具,于是结绳与文字便产生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结绳存在的年代相当久远,它的记录功能十分有限,即使它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打结方式,它仍无法反映世间万千的变化,因此结绳的记录功能较弱。</p><p class="ql-block">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结绳必定是推动汉字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已经具有了文字的雏形,因此,把“结绳记事”作为文字产生的根源之一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张老师便以刘熙《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为我们阐释刻契起源、甲骨文字形演化历史记录。首先,刻契产生于文字之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事人自己持有的用以计数;另一种是将竹木一分为二,双方各持其一,并以齿缝的相互吻合作为验证。对于这一点,古书中有多处记载。如郑玄注《周礼》时有这样一句解释:“书契取予事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列子·说符》中有:“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张老师通过契刻文字也将文字延伸至代表器物所制造出的记号,为我们讲解有关于远古陶符上数字式简单刻画的记载。因为刻画符号不仅出现在仰韶文化陶器上,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和商代陶器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图画。陶符虽然不能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但它作为一种记事符号,对于人们的记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刻契这种方式,也许是古文字书写的形式之一。但不得不承认,古人这种刻契方式,是为后世青铜器文字、竹简文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刻契对于汉字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结绳。</p> <p class="ql-block">  而有关于汉字的创造者,“仓颉造字”是旧时最为流行的说法。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有四只眼睛,因此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看到天、地以及鸟兽的足迹萌生了造字的想法。据古书记载: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上天向地上赐予了大米和白面,吉祥幸福连连降临。仓颉造字之说也是最早见于战国时《世本·作篇》:“泪通、仓颉作书。”关于“沮诵”,有人认为是官名或是人名。我们现在无从知晓,但仓颉造字从此便流传开来。《韩非子·五蠹》《淮南子·本经训》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对于仓颉是否是文字的创始人,历来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创造的,它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交流、生产的需要逐渐产生的。如果文字是由仓颉一人所造,就没有必要将一个字造出多种意思,也不用同时造出几个字来表示同一个意思。古代异体字的存在也就说不通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汉字的真正起源,必须要有史料证实才行。我们对汉字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曾一度模糊,直到考古学家在地下发现了几千年前的龟甲兽骨,对汉字的起源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骨文的年代大约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由于这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系统的文字,显然不在造字之初。</p><p class="ql-block"> 从原始文字演变到甲骨文必定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只是这些文字的原型还没有被考古学者们发现。因此,可以说汉字产生在殷商初期或更早。对于文字的源头是否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远古时期,学术界仍有争议。</p> <p class="ql-block">  1994年,考古学者们在宜昌杨家湾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经研究这些符号是距今约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留下来的。这些符号记载了人们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规则。从字体上看,与甲骨文非常接近。因此,专家们认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象形文字。这一发现,又将汉字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代的不同,在研究古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僻的词语阻碍我们前进,所以要想掌握汉字语音的发展历程,了解相关术语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接下来,张老师便通过在探索汉语语音发展的道路上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在甲骨裂纹里触摸文明的温度与时代见证。</p><p class="ql-block"> 从甲骨文的瘦硬刻痕,到金文的圆润厚重,再到小篆的曲笔盘绕,汉字在三千多年里不断“换装”。隶书让篆书的“长袖广带”化作平直的“燕尾波磔”,楷书则将笔画打磨得棱角分明。每一次形体的蜕变,都像蝴蝶破茧般惊心动魄:篆书追求对称美,隶书追求书写效率,楷书追求规范统一,看似变化多端,实则始终坚守着“形义统一”的底线——即便“马”字从昂首嘶鸣的象形,变成四横一竖的符号,我们依然能从起笔收势间,窥见骏马奔腾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汉字的演变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推动这场变革的,不是局限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书写效率与信息传递的迫切需求。竹简上空间有限,毛笔在宣纸上的挥洒自如,印刷术的普及......这些时代的呼唤,让汉字从繁复走向简约。但简化不是粗暴的删减,而是智慧的凝练——比如“从”字,甲骨文是两个人前后相随,简化后依然保留着“跟从”的意象,这便是汉字在简化中守护本质的魔法。</p> <p class="ql-block">  形声字的诞生堪称汉字进化的里程碑。当张老师以义符指明类别,声符提示读音,这种形音义的完美结合,让我们对汉字突破表意局限,拥有了记录抽象概念的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形声字在汉字中的占比从甲骨文的20%飙升至现代的90%,就像一支不断壮大的语言军队,守护着中华文明的表达疆域。</p><p class="ql-block"> 当文字从甲骨迁居到钟鼎彝器,线条变得丰腴雄浑;当从甲骨到简体,从毛笔到键盘,汉字像一条流动的河,每一朵浪花都映着时代的光影——你看“国”字,从“或”(以戈卫土)到“国”(口中藏玉),变的是字形,不变的是对家国的守护;“亲”字简化为“亲”,看似省去了“见”,却让“亲”的本质更加清晰;当我们在从“变”中看见文字的成长,在“不变”中触摸感受汉字的灵魂,便忽然懂得:原来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追赶,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p> <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些汉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们在书写和阅读中,体会到了汉字所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所以,感谢张老师,在为我们进行学术性讲解“汉字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入学习有关于汉字悠久的历史——当我们提笔书写汉字,指尖触碰纸张的瞬间,一种奇妙的归属感油然而生。那是与祖先的对话,是文化血脉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守护汉字之美,就是让传统文化的根深深扎进心底,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找到那份独属于我们的精神慰藉,让心安处,便是汉字书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个人读书笔记所构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