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团城》

田禄廷

<p class="ql-block">  到北京旅游,在市中心的北海公园南门外西侧,有一座皇家园林建筑,具有800多年历史,它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小城堡”的《团城》。</p> <p class="ql-block">团城</p><p class="ql-block"> 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元代称圆坻,亦称瀛洲。至元元年(1264年)在其上建仪天殿。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岛四周砌圆形城墙。城高4.6米,面积约6176平方米,周长276米。</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扩建,成此规模。团城上殿宇堂皇别致,松柏苍劲挺拔。承光殿内陈设有白玉佛,院中有玉瓮亭,亭中有元代遗物玉瓮— —“渎山大玉海”。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衍祥门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团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团城古代盛境</p> <p class="ql-block">  团城是北海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池三山”式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仙山“瀛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团城建于金代,历朝经营不辍,终成都中一胜。</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大部分时间在畅春园处理朝事,在朝贺庆典或坛庙祭祀时则亲自进城主持,而团城则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往来禁城和西山御园途中更衣饮膳、赏景闲读的临时小憩之处。</p><p class="ql-block"> 光绪朝,尤其是甲午海战之后,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地点屡发争执,光绪十七年至光绪二十年间,奥、德、意、日、英等外国使臣曾在承光殿呈递国书,觐见清帝。</p><p class="ql-block"> 团城保持了清乾隆年间形成的殿堂华丽、古木扶疏的风景,与琼华岛隔水相望,是观赏太液池和琼岛胜景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玉瓮亭</p> <p class="ql-block">玉瓮</p><p class="ql-block"> 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椭圆形,通高70公分,重约11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龙、海马、海猪、海犀等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将玉瓮放置琼华岛广寒殿中,传说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广寒殿倒塌,玉瓮失落民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发现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将玉瓮陈设于亭中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为元代难得的玉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件古代传世玉器,蒙元时期雕刻完成后陈设于广寒殿前,用作盛酒酒器。明朝散失于民间,后经乾隆安置于皇家御苑团城玉瓮亭至今。然而,传世700多年来史料记载甚少,流传经历十分传奇。它的名称由来、材质与玉料产地、原始纹饰与后期修琢痕迹辨识等,均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白袍将军</p><p class="ql-block"> 此树为白皮松,相传植于金代。清乾隆皇帝曾封此树为“白袍将军”。白皮松为华北珍贵的观赏树。</p> <p class="ql-block">在团城上可遥望紫禁城角楼</p> <p class="ql-block">遮荫侯</p><p class="ql-block"> 此树为二针一束的油松,相传为金代所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树高20余米,枝叶苍翠繁茂,苍劲挺拔,顶圆如盖。相传,一年盛夏清乾隆皇帝来游团城,宫人摆案于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荫侯”。</p> <p class="ql-block">承光殿</p><p class="ql-block"> 承光殿是团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称仪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称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式抱厦一间,建筑结构别致精巧,是北京宫殿中少见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白玉佛(为释迦牟尼佛)高1.5米,用一整块白玉雕成,洁白无瑕,头顶及衣褶镶嵌有红绿宝石。相传这尊白玉佛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而来献给慈禧太后,供奉在这里。玉佛左臂有一明显刀痕,为1900年八国联军所砍伤。</p> <p class="ql-block">余清斋</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面阔三间,北出抱厦庑座,室内西北处开小门,联通沁香亭、镜澜亭。为乾隆皇帝往来禁城和西山御园途中,闲读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皇帝小憩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作为古都,历史遗存很多,闲暇之余,细细品味,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令人叹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