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廊坊(散文)

开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图,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一节前有闲暇时间,我与妻结伴赴京津冀旅游。结束北京的行程后,于四月十七日乘复兴号列车前往廊坊。廊坊市是京津冀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接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代诗人王之涣等名人层出不穷。与北京、天津、雄安三个大型国际机场相距七十公里,还有天津港通往世界各地,交通十分便利。二十一分钟的车程转眼到了,我走下列车,耀眼夺目的“廊坊站”映入眼帘,宏伟高大的廊坊站房、气势磅礴的站前广场、阳光大桥更是让人大为惊叹。人间最美四月天,绿树成荫,百花芬芳,处处焕发着盎然生机。阵阵热风迎面扑来,仿佛诉说着三十五年来的沧桑变迁,让我心潮澎湃,心里默默吟诵“廊坊,我爱你这片热土”。我询问出租车师傅记得农经学院吗?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师傅:“我是从甘肃远道而来,去重访母校——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简称农经学院)”他热情的给我介绍这里的变迁。三十五年的岁月风雨模糊了许多往事,经过几次教育改革,农经学院多年前已被撤销,合并为廊坊师范学院。𣎴到十分钟,他把我俩送到廊坊师范学院大门口。它就是我眷恋的母校,多么熟悉的校园,一排排梧桐树像庄严的礼兵,向我招手致敬,欢迎学子的归来。我特意整理好衣衫在教学楼台阶前打卡留念。我漫步在校园里,思绪像脱缰的野马跨越时空回到三十五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追梦的岁月。那年我二十三岁,辞别父母亲,背着厚重的行囊,憧憬人生,从兰州到北京乘火车,一半时间站着,一半时间硬座经过三十六个小时艰难的行程,在早晨五点七分到达北京站。在站前广场,我蹲着不知不觉睡着了,直到环卫工人打扫广场才被惊醒已八、九点了。我拿着一张北京市地图找到一位在农业部培训的同事。在他那儿吃完午饭后睡觉(宾馆在地下室),待到次日中午才被同事喊醒吃罢午饭,带我去看天安门广场,随后到北京站乘火车去廊坊。这是我第一次去天安门广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高呼:“我爱北京天安门”至今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学院报名时,“你是哪里人?”老师询问。“我是甘肃、定西”老师瞪着大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们那里有没有水喝?能吃饱饭吗?”我从老师的眼神里读懂了她的疑惑,“陇中苦甲天下”多么可怕,好像我从外星来。她那特别的眼神似皮鞭抽打着我的尊严,在两年的学习期间我无时无刻不是思考着家乡贫穷的根源,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治穷致富的良策,学业归来建设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我人生蜕变的乐园。我在母校不但学习农经专业知识,而且也是人生观,价值观蜕变、重塑的过程。我是从贫穷的大山沟里走出的学子,传统、保守、固执、狭隘是出生留下的烙印。当我乘火车穿越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让我意识到地域的差异,陇中的贫穷与落后;当我站在天津巷,浩瀚无垠的大海震撼了我的认知,只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成就事业。与天南地北的同学交流,明白了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下生活的同学具有的不同价值观及人生追求目标。尤其东南沿海城市同学的超前思维与西北地区同学保守、传统观念形成极大反差,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不断充实、重塑自己,实现人生蜕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孕育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资源经济学系的吴书记、田主任老师,还有谷树忠、罗必良老师,他们不但解惑传授知识,而且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超前的理念引领学生展望未来。虽然历经沧桑,但是,恩师的教诲铭记于心,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往事如烟,可是同学情伴我走过三十五个春秋,愈加珍惜。我的室友王政芳、陈晋福、李继华的名字刻在我脑海里。王政芳遒劲有力,洒脱的钢笔字,陈晋福油炸泥鳅的美味,李继华甘甜醇香的黑米酒,还有方少明等十四名甘肃籍的同学,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可叹人生无常,有几位同学已不再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埋下我喜爱文学的种子。我是一名理科生,语文基础很差,可是我在两年的学习期间,不知不觉逐渐喜欢读诗歌、散文的书籍,一本大学生诗歌集纸页发黄,至今存放在书架上。曾记得学院举办一次征文比赛,在王政芳同学的鼓励下,我的一篇散文获得三等奖(题目记不清了)。在工作岗位上时常抄抄写写公文,不曾写过散文、诗歌等类文章,直到三年前临近退休,忽然产生念头,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开始写散文、诗歌。在文字里寻找心灵的对话,心灵获得慰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牵着妻的手,走走停停,边走边看,如数家珍似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远望着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双臂合不拢的参天大树,梧桐树更像百岁老人撑开巨冠守护着校园。教学楼、礼堂、宿舍楼墙壁掉皮,脱落,显得一幅沧桑感。触景生情,我好像回到了从前,分别在教学楼、宿舍楼、大礼堂、餐厅处打卡留念,当年的红烧鱼、排骨汤美味,仿佛就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来到当年的宿舍——211室,曾相识又很陌生,物是人非,感叹人生易老,曾经的青年已变成白首翁。我把往事的记忆定格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成为永久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妻沿着水泥路在校园里环绕一圈,原先裸露的沙滩地已变成百花齐放的花园,松柏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光明媚,多么温馨,惬意,我深深眷恋着母校。清风徐来,花香扑鼻,我把眼前的美景揉进陈年往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告别了母校。远处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如同四月的春风荡漾在校园的上空。别了,廊坊,别了,魂牵梦绕的母校,有生之年何时再回首沐浴您的恩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了,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4.2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