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作 者:张筱芳</div><div>美篇号:76565846</div>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里,茶也是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钱多钱少都喝茶。穷苦人粗茶淡饭离不开茶;有钱人在茶字后面加个“道”字,能演绎出许许多多喝茶的方法和流程,让人眼花缭乱,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div><br></div><div>《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有一节,写贾母带着刘姥姥等,到妙玉的栊翠庵品茶,“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的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可见,茶无论在穷人还是富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子。</div> 我正式开始喝茶,是从部队复员回地方,到企业、进科室、当了科员开始,跟着“老法师”们,一天的工作,从一杯茶开始。当时知道的名茶,一是杭州西湖龙井,二是苏州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而常喝的,还是企业统一采购的“劳动茶”。<div><br></div><div>直到1993年秋,我随地方政府组团,到陕西商洛经济交流,当时文化战线正上演“陕军进京”的大戏,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京夫的《八里情仇》等,都是陕军的主力。贾平凹、京夫祖籍商洛,在交流活动中签名售书。我附庸风雅读书,从贾平凹的《废都》里,了解到江苏阳羡的茶。“上次我在阿灿家,她那茶叶是江苏阳羡茶场买来的,味道真是美,喝了就连叶子也吃了,临走还抓了一撮在嘴里干嚼,几天口里都有香气的……”。<br><br><br></div> <div>赶紧找来江苏地图找阳羡,靠!就在常州边上的宜兴县。历史上,还很长时间属常州管辖呢。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托人打听阳羡茶场及产品。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4年冬,通过大学同学老汤,找到了他们单位的一个员工老钱,1965年作为知青到阳羡插队,现在回城进厂。于是我们相约,明年的采茶季节,到阳羡探茶。</div><div><br></div>虽说阳羡离常州也就几十公里,但在私家车不普及和路况不好的当时,到阳羡去还是折腾了一段时间。我们坐长途车先到丁蜀镇,再坐农用交通工具,沿着逶迤在山坡上的碎石路一路颠簸。好在原本有着“探茶”的思想准备,望着炊烟缭绕的乡间农舍,和绿树环抱的林间小道,呼吸着带着浓厚乡土气息和丰富负离子的新鲜空气,沿途听着新朋友老钱喋喋不休地讲他们插队趣闻,坐在农用车上的心情,同样充满愉悦。 阳羡茶场,也就是路边一溜十几间整齐的平房。既是茶场的办公场所,也是生产和经营茶叶的地方。我们到时,已有赶早上山的采茶姑娘,背了摘好的茶叶从山上下来,在茶场的屋边过称,再将那鲜嫩的新叶摊晾在竹匾里。谙熟农活的老钱告诉我们,摘採--煞青(将新叶摊晾在竹匾里几小时)--揉汁--焙炒--包装,这就是绿茶的制作过程。若是红茶,则是在煞青和揉汁中间,再经过发酵处理。用时髦话讲,就是再经过生物化学处理。<div><br></div><div>阳羡茶场的史场长倒上新茶招待我们。看着那嫩绿的新叶,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里,随着注入的热水上下翻滚,又慢慢沉入杯底,汤色转眼间变成了嫩黄色。一股充满田园特色的氤氲之气,顷刻弥漫在你的感官,缓缓沁入脑门。轻轻缀一口奇妙的汤汁,那芬芳便沁人心肺,给人无穷的惬意和享受。史场长说:轻轻吸一口茶水,让她缓缓流过口腔,再在舌根处停留2、3秒钟,你体会是什么效果?按要求做了,那是一股淡淡的青涩,在平原和沟壑里流淌,又在隘口处拐弯,然后一泻千里,转换成丝丝值得回味的甜香,整个舌头都觉得特别饱满、甜润、光滑。说出自己的体会,史场长笑了。“那就是好茶的妙趣,半个小时也不会消失”。奥,这大概就是贾平凹说的“几天口里都有香气”的效果吧。<br><div><br></div></div> 趁着午饭前的空隙,我们随老钱走访了几户昔日的朋友。沿山坡而上的农舍、场院前鸡鸣狗闹、小孩们嬉戏的场景,以及听不大懂、却觉得十分悦耳的宜兴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间农舍里,年长的主人对老钱说:“回城了,成了城里人就有钱了。这么早就带朋友来买茶叶了?”话语中带有明显的不屑。<div><br></div><div>从他们的交谈中我渐渐听明白,老汉是在责怪老钱有“忘本”的倾向呢。当地人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也是不大喝早春的嫩茶芽。所谓雨前茶、明前茶,那是留给城里有钱人喝的“时鲜货”。钱贵不说,那茶叶由于光照不足,味道较淡,喝两开就没大味了。倒是谷雨时节的茶,光照充沛、叶片肥硕,味道好,价格也大大下来了。春茶还有一大好处,是早春季节,没有虫害,茶树不需打农药,茶叶也就没有农药残留之虞。而小满节气之前,都是不要打农药的。将那时的茶叶放在冰箱里收藏,一年里随时拿出来,都能喝出新茶的味道……</div> 午饭是当地的土菜,当家菜是一大锅咸猪头炖毛笋,喝的是用农家自酿的土烧泡的青梅酒。饭后,史场长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需要购买的茶叶。史场长告诉我们:谷雨前摘的茶叶,做的是“阳羡雪芽”,谷雨后摘的茶叶做的叫“毛尖”,再往后便是“炒青”了。工艺是一样的,摘茶叶时间不同而已。我还是按照我们宜兴人的习惯,推荐你们喝“毛尖”。至于每人一小罐“阳羡雪芽”,那是我送你们的……。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史场长带我们参观了炒茶过程。只见一行排开的二十多口铁锅架在灶台上,灶下两个工人忙着烧火,灶上一锅一个师傅,在用手翻炒嫩叶,嘴里不时指挥灶下烧火师傅调节火的大小。新茶在铁锅里,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从那时期,到我退休离岗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年春天都会到阳羡茶场。不同人群的排列组合,不同方式的如约前往。我们一起在茶场边小山坡上的竹林里喝茶聊天,聆听清风摇竹的哗哗声,聆听雨打竹叶的沙沙声,聆听那粗壮的竹笋在伸展,笋壳脱落时发出的辟辟叭叭的响声。我们在一起讨论世界风云,也一起议论家长里短。“曹雪芹也OUT了,贾母和刘姥姥喝的‘老君眉’是绿茶,不该用盖碗冲泡的”;“刘姥姥说茶淡了,估计喝的明前茶”;“妙玉拉着宝、黛、钗喝‘体己茶’,用扇滚的水泡茶,那一定不是‘阳羡雪芽’,可能是‘铁观音’”……<br>那二十多年来养成的春季品茶,虽不如“兰亭修契”那样风流倜傥,但也给我无尽的喜悦和向往。我体会到:要喝好这个茶,必须具备有缘、有闲、有钱这三个条件。“酒逢知己千杯少”,茶也是一样,有共同话题,近似趣向,这茶才能喝出新味道,话才能讲出新文章。喝茶是修身养性,更是休闲,匆匆忙忙地为喝茶而喝茶,那是解渴;为交结朋友喝茶或是为生意喝茶,太功利了,也喝不好茶。伴随清风明月,说一些“@ # # & * %”之类,那才是喝茶新境界。至于钱嘛,没有不行;但喝茶不是奢侈品消费,够就行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