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布达拉宫的金顶时,八廓街的灯次第亮了。酥油灯在深褐的窗棂里明明灭灭,像坠在人间的星子,而石板路上浮动的暗影,是千年未散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 我踩着月光走,鞋尖蹭过被无数脚步磨得发亮的石块。白天的八廓街是流动的经幡,此刻却静得能听见风穿过转经筒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由松赞干布建造,传说拉萨的卧塘湖是罗刹女的心窝,需在此修建庙宇镇压罗刹女,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便决定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寺。</p><p class="ql-block"> 最初命名为“惹萨”,意为“山羊背土”,后因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召集僧众举行传昭大法会,改名为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由文成公主从唐朝带来的12岁等身像,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唐卡、壁画:寺内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唐卡和壁画,如《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生动展现了历史故事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彝泰九年,位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通高560厘米,宽52厘米,由龟趺座、碑身和四檐屋顶式石帽三部分组成,身座连接缝隙以铜液浇灌,固若一体。</p> <p class="ql-block"> 唐朝与吐蕃之间时而和平,时而战争,双方意识到和平共处对彼此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吐蕃赞普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并请盟,唐穆宗表示赞同。公元821年九月,唐穆宗命宰相及大臣共17人与吐蕃使团会盟于长安西郊。随后,又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专使,随吐蕃使臣入藏,于次年五月在拉萨设坛换约。公元823年,将盟文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石立碑,当时碑石并立于拉萨和长安,如今仅存拉萨大昭寺前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那些赭红的墙垣在夜色里泛着暖意,檐角的铜铃偶尔轻响,惊飞了蹲在玛尼堆上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 转过街角,看见几个身影在暗影里起伏。他们双手合十,以五体投地的姿势丈量大地,衣袍在青石板上拖出细微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手电筒的光束掠过他们沾满尘土的额头,照亮了眼中跳动的火焰——那是从黎明燃到深夜的虔诚,是八廓街永不熄灭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酥油茶的香气从深巷飘来,混着煨桑的烟。某个窗口垂下的经幡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昏暗的佛堂,供桌上的青稞酒还盛着未凉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想起白天见过的转经人,他们掌心的纹路里嵌着多少遍“唵嘛呢叭咪吽”,才磨出了这样温润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 拉萨现存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原“冲赛康”),展示清代治藏文物与历史资料,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是清朝在西藏设置的重要行政机构: 清初,西藏事务由蒙古贵族和西藏上层共同管理,局势复杂, 1720年清军入藏平乱后,逐步加强对西藏的直接治理。1727年(雍正五年),正式设立驻藏大臣,首派僧格、马喇赴藏,监督西藏政务。</p> <p class="ql-block">1751年(乾隆十六年):经《西藏善后章程》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治,地位平等。</p><p class="ql-block">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进一步强化驻藏大臣权力,规定其政治地位高于达赖、班禅。驻所:衙门驻地初在拉萨,后于日喀则设分署,与班禅驻地呼应。</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巩固主权: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行使完全主权,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p><p class="ql-block">促进稳定:有效管理西藏行政、军事、宗教,遏制外部势力干预。</p><p class="ql-block">文化融合:推动汉藏及多民族交流,维护边疆长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八廊北街</p> <p class="ql-block"> 走到大昭寺前,月光正漫过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金箔在暗中发着沉光,檐下的灯笼将影子投在朝圣者的背上,像给每一个匍匐的灵魂镀了层金边。</p> <p class="ql-block">有人轻轻放下哈达,有人合十闭目,而时间在这里是凝固的酥油,是流动的梵唱。</p> <p class="ql-block"> “拉让宁巴”古大院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八角南街1号附4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称为“吞巴”,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重臣、现行藏文的创制者吞米·桑布扎的府邸,属拉萨市最早的古建筑之一。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曾在此居住;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将其作为寝宫,后五世达赖在大昭寺顶楼新建寝宫并搬出,这里便被称为“拉让宁巴”,意为“上师的旧寝宫”。</p><p class="ql-block"> “拉让宁巴”是一座三层的大院,带有大红色的立柱以及楼层间的彩色围栏,具有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整体外观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精美,展现了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拉让宁巴门口的古树,传说是文成公主种下的“公主柳”。</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听见身后的转经筒仍在轻响。夜色中的八廓街像一本摊开的经卷,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轮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带走的不是路灯下的脚印,而是那些在黑暗中明明灭灭的眼神——像雪山融水般清澈,像冈仁波齐的雪般圣洁,永远在记忆里流淌。</p> <p class="ql-block">街旁的琉璃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