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烟火半城仙,探访神秘之城~泉州

光影一得

<p class="ql-block">白岩松那句"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的箴言,多少年来始终萦绕在游人的耳畔。当我踏上这片温润的土地,方才懂得这座宋元东方大港的魔力。刺桐古港的涛声里沉淀着千年丝路的秘语,府台文庙的飞檐上凝结着海风浸润的时光,红砖古厝的燕尾脊间流淌着传统遗韵的血脉。探访这座世遗神秘之城,恰似轻启一坛尘封的宋元青瓷,每道纹路都在诉说被岁月包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步一神,十步一寺。朱熹也曾说过:“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里是众神之都, 有几千座庙宇,供奉着五百多位神祇。佛教、基督教、印度教、明教等在这里落地开花,和谐共存。儒者可以去文庙仰慕邹鲁遗风,道教徒可以进元妙观祈求神灵,渔民则可以在海神妈祖庙天后宫找到庇护……</p> <p class="ql-block">从福州乘动车抵达泉州后,我们直奔古城而去,特意将住处安在老城深处。推窗漫步间,但见红砖厝房鳞次栉比,燕尾脊划出优美的天际线,古榕垂须与雕花漏窗相映成趣。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闽南特有的"出砖入石"工艺,红砖与花岗岩错落砌筑,赭红与灰白交织如画,既有粗犷的肌理又透着文雅气韵,将岁月沉淀的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p><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有173条街巷,大多与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宗教信仰、风物特产等有关。这些看似平凡的街巷,构成了古城丰富的肌理,承载着泉州千年的历史和人文积淀,记录着千百年来的市井生活,亦有许多传奇故事随街巷的名称流传到今。</p> <p class="ql-block">文庙牌坊</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p><p class="ql-block">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文庙建筑优美,规模宏大,是全国第二大孔庙建筑群,仅次于曲阜孔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p><p class="ql-block">文庙是泉州的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是历代封建王朝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古代最高学府,这里曾经走出欧阳詹、曾公亮、蔡襄、郑成功等2400多位进士,8位状元,享有“海滨邹鲁”之誉!是“庙学合一”制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洙泗桥</p><p class="ql-block">这座桥因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上施教而得名,是儒家的象征。桥上的石板,有的来自宋朝,新旧相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文庙前的三块碑</p><p class="ql-block">分别由泉州儒学会和泉州府所立,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这些碑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后人的警示。</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清代遗存,屋宇式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曲面坡弯脊燕尾式,具有典型的闽南风格。</p> <p class="ql-block">泮池和泮桥</p><p class="ql-block">泮池与泉州内河相连,兼具蓄水消防功能;泮桥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桥栏柱雕刻四尊石象象征“太平景象”,72条石板隐喻孔子72贤人,将儒家文化融入建筑细节。</p> <p class="ql-block">泮桥体现了泉州府文庙作为儒家文化传承地的深厚底蕴。泮池是文庙建筑群的固定配置,其半圆形不盈不亏,象征着“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泮桥是学子进入文庙拜祭孔子的必经之路,古时只有取得功名之人尤其是状元等才有资格从桥上走过,象征着对学子学业有成的美好期许,也体现了对儒家文化和知识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历代均有修缮。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801.3平方米。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檐下设有六根浮雕盘龙檐柱,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木构梁架采用“双槽”结构,完整保留了宋代《营造法式》的营造技艺,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是孔子雕塑,两边是四配和十二哲人雕塑,左右及后面墙壁上还有56位先贤弟子的画像及介绍。</p> <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孔圣人。</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梁上正中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乾隆帝的“与天地参” 等匾额,还有历代皇帝题写的如“生民未有” “圣集大成” “斯文在兹”等匾额,彰显了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大成殿里还陈列有传世的清代成套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是古代最尊贵的宫殿建筑形式。殿宇采用抬梁式木结构 ,殿身由48根白圆石柱承托屋盖,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工艺精湛;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形式,副阶周匝;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 ,铺作总高为柱高的34%,内外檐保持真昂形制,出檐深远舒缓,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福建目前唯一仅存的,为全国现存文庙中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复圣颜子,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以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勤奋好学,在孔门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的著作,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 “吾日三省吾身” 等重要的修身方法。</p> <p class="ql-block">述圣子思子,名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曾参,他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著有《中庸》等经典。</p><p class="ql-block">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 等,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冉耕(伯牛),以德行高尚著称,与颜回、闵子骞、仲弓并列,不幸染上恶疾,孔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惋惜。</p><p class="ql-block">宰予(子我),以善于言辞著称,位列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但有时也因言行受到孔子的批评,如 “昼寝” 一事。</p><p class="ql-block">冉求(子有),多才多艺,尤其在政事和理财方面能力突出,是孔子弟子中在政治上很有作为的一位,曾担任季氏宰臣。</p><p class="ql-block">言偃(子游),吴人(一说鲁人),以文学著称,擅长礼学,是孔门中传播孔子礼教的重要人物,曾任武城宰,以礼乐教化民众。</p><p class="ql-block">颛孙师(子张),陈国阳城人,出身微贱,性格偏激,但交友广泛,勇武过人,敏学好问,力求博古通今,孔子死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 “子张之儒” 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 “十二哲” 中,只有他不是孔子弟子。</p> <p class="ql-block">闵损(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以德行著称,为人孝顺,性格沉稳,孔子称赞他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p><p class="ql-block">冉雍(仲弓),孔子弟子,出身贫寒,但以德行和政治才能见长,孔子认为他有 “南面” 之才,即有治理国家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端木赐(子贡),卫国人,以善于言辞和富有商业才能闻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曾多次出使各国,在外交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孔子的思想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仲由(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为人忠诚,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政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曾担任卫国蒲邑大夫,以治理有方著称。</p><p class="ql-block">卜商(子夏),对古代文献非常熟悉,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孔子四科十哲文学科高足。提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等观点,孔子死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有若(有子若),鲁国人,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深刻,提出 “礼之用,和为贵” 等主张,《论语》中对他的记载较多,可见其在孔门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东庑和西庑</p><p class="ql-block">是相对低矮的廊屋建筑,与大成门、大成殿共同围合出中间的拜庭,为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多采用木石结构,屋顶为悬山式或硬山式,有精美的木雕、砖雕装饰。东庑和西庑内是一些介绍泉州府文庙历史及建筑特色和泉州历史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廊房里有泉州“一门四相”展览,是两宋时期晋江曾氏家族的四位宰相,曾公亮、曾孝宽、曾怀和曾从龙,好厉害的家族。</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现存建筑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面阔七间,达36.8米,进深五间,为21.4米,采用重檐歇山顶。这里是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也是文人学士聚会、讲学的地方,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历代儒家师生在此传播伦理道德,是传承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在明伦堂正式宣告成立,在泉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万字不断墙和人字墙</p><p class="ql-block">图案精美,寓意着人丁兴旺。这些传统元素不仅增添了文庙的韵味,也传承着泉州的文化。也意谓着孔子学说延绵不绝、万世不断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泉州文庙不仅是凝固的建筑艺术杰作,更是中华儒学传承、海洋时代精英群体崛起及文化对外传播的立体见证。其历史价值在于:“以建筑为体、以教育为魂、以交流为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坐标。正如专家所言:“在这里,一柱一匾会说话,一井一门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是黄守恭的桑园,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公元686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文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p><p class="ql-block">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寺院现存建筑融合了密宗、禅宗、华严宗等多宗派特色,大雄宝殿内供奉密宗五方佛,为中国南方罕见。</p> <p class="ql-block">东西双塔</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泉州人的精神象征,“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的谚语,体现了其对泉州人品格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双塔为现存最高宋代石塔,其仿木结构、抗震设计和精美浮雕,如西塔的男性观音像,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集宗教、建筑、艺术、历史于一体,既是佛教中国化的缩影,也是古代海洋贸易推动多元文明共存的实证。其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活态遗产,不仅在中国宗教史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全球文明交流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在这里,可以见证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古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经济繁荣推动了文教兴盛,文庙培养的精英群体不仅参与科举入仕,更在海洋贸易管理、船只制造、桥梁建设(如洛阳桥)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泉州海洋经济与政治地位提升的核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西街</p> <p class="ql-block">泉州人常说“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以钟楼为隔,两边的连排式骑楼,见证刺桐城的芳华岁月、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闽南红砖厝与骑楼廊柱在暖黄的灯光下更显古朴。钟楼作为地标矗立街口,西洋与闽南风格交融的造型在暮色中成为人群汇聚的焦点。沿街店铺的霓虹招牌次第亮起,雕花木窗透出柔和的光晕,与燕尾脊的剪影共同勾勒出古街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头戴簪花的各地女孩徜徉于西街,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都盘着头发,戴着花环,穿着各色汉服,摇曳生姿。我走在其中,一时仿佛穿越了到了宋朝时代。</p> <p class="ql-block">簪花少女身着汉服穿梭于人群,发间繁花与东西塔的剪影相映成趣,观景台上快门声不断,将传统美学定格于现代镜头。</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吆喝声此起彼伏,老字号摊位飘散着姜母鸭的焦香、面线糊的鲜润,以及土笋冻的清凉气息。亚佛春饼皮的酥脆声、蓝氏肉粽的蒸腾热气吸引着食客驻足,游客在琳琅满目的摊前犹豫不决,市井烟火随炊烟升腾。巷口偶见老人推车叫卖石花膏,甜润滋味与夕阳余晖一同浸润街巷。</p> <p class="ql-block">早在宋朝,西街就是泉州的商贸中心,至今仍保留许多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和古遗址。自唐朝“列屋成街”算起,西街已走过1300余年的历程。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西街大放异彩,它一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街的傍晚烟火气,是千年历史与现代生活交织的鲜活画卷。当日落余晖洒在石板路上,古街逐渐褪去白日的宁静,焕发出市井的喧闹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教堂</p> <p class="ql-block">西街串联起唐宋以来的多元文化建筑,包括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典雅别致的红砖大厝、中西合璧的近代洋楼,展示了历史和文化在泉州留下的岁月痕迹。西街的历史悠久,见证了泉州古城的传奇,是泉州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会所</p><p class="ql-block">新开的咖啡店飘出醇香,年轻人在露台俯瞰古街,传统与现代在此悄然对话。</p> <p class="ql-block">苏廷玉故居</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p> <p class="ql-block">居民携幼散步,游客举着小吃穿梭拍照,骑楼下的行人闲话家常。台魁巷、象峰巷等支巷里,孩童追逐嬉戏,老人围坐弈棋,市井生活的细碎片段拼凑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古城图景。</p> <p class="ql-block">傍晚霓虹灯下的古街,如同一场跨越千年的市集——红砖厝承载着唐宋风骨,烟火气滋养着当下生活,簪花与南音书写着文化传承,最终在暮色中凝结成“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韵味。</p> <p class="ql-block">老君造像</p><p class="ql-block">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座落于泉州的清源山,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洛迦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代,由印度僧人创建,融合闽南木结构和佛教文化元素,主体建筑气势恢宏,内有大量佛教文献和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跨海石桥,开创了在复杂海况下建造大型桥梁的先河。其技术突破对后世桥梁工程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1053年—1059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它位于泉州洛阳江入海口,是连接泉州港与内陆的关键通道。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当时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而洛阳桥的建成极大便利了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推动了泉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繁荣。</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不仅是古代工程奇迹,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它融合科技、艺术与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海洋精神的象征,其价值跨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漫步泉州古城,仿佛踏入一部活态的历史长卷。红砖古厝的燕尾脊划破天际,耳畔是南音古乐的悠扬婉转,指尖触碰到的每一块石板,都浸染着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记忆。</p><p class="ql-block">半城烟火半城仙,泉州的仙美,在于它从未沦为标本。这里的历史是流动的——庙堂与街巷共呼吸,神明与凡人同饮食,古港的涛声化作市井的喧嚷,而“爱拼才会赢”的海洋精神,始终在红砖白石间生生不息。正如那洛阳桥上潮起潮落的牡蛎,以微小身躯固守千年基业,泉州古城亦在时光的冲刷中,淬炼出独属于东方海港的永恒诗意。泉州这座古城,正如白岩松所言,如果有机会,这一生至少去看一看这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2025.4.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