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好,风景旧曾谙!</p><p class="ql-block">能不忆江南?</p><p class="ql-block">江南,是皇帝青睐之所,是文人钟爱之乡,是旅游达人向往之地。</p><p class="ql-block">每座城市都能用一句诗来代表。</p><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京;</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烟花扬州;</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镇江;</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被历代文人所指引,再一次下江南,品诗意。</p> <p class="ql-block"> 春日江南,有人钟情于她的小桥流水般的温婉,有人沉醉于烟花三月的绚烂,而我更沉迷于古建筑的细腻和精致,只有在江南,你才能遍览形形色色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p> <p class="ql-block"> ★亭★ </p> <p class="ql-block"> 江南园林中的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但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二仙亭。</p><p class="ql-block"> 二仙亭是苏州虎丘山上的古建筑,因传说吕洞宾与陈抟两位仙人曾在此下棋而得名,并衍生出“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二仙亭初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前后)重建,全由花岗岩打造,故又称“石亭”。风格古朴厚重。亭枋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斗拱四周雕有鹤鹿。亭内壁间嵌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两位神仙的造像。一是吕洞宾,上镌《纯阳吕祖师自叙碑》;一是陈抟,上镌《希夷陈祖邻序》。</p><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在二仙亭西侧的石壁上嵌有“虎丘剑池”四个红色的石刻大字。每个字约一米见方,笔力遒劲,气韵浑厚,笔画如大刀长矛,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苏州民间有一句俗语:“假虎丘,真剑池”,意思是“虎丘剑池”四个石刻大字刚开始都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虎丘”二字笔画剥落,后来有人重新作了补刻,所以说“虎丘”是“假”的。</p> <p class="ql-block"> ★台★</p><p class="ql-block"> “台”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通常建于高处,多呈方形,主要用于眺望、游观等。</p><p class="ql-block"> 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脚下,有一长堤伸向湖心,长堤尽头“有亭翼然”,这个亭就是钓鱼台,早先这里叫“吹台”,是文人雅士吹箫抚琴、演奏江南丝竹的地方。后来因为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此又叫“钓鱼台”。钓鱼台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框景艺术,站在斜角60°看去,正洞成正圆,可以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侧洞成椭圆,可以看到白塔竖立云表。一横一竖,一立一卧,五亭桥色彩华丽,白塔色泽淡雅,相互对比,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加上钓鱼台一景,称之为“三星拱照”,这幅画被誉为中国造园框景艺术的典范。最可惜的是游人众多置于景色之中,无法定格“三星拱照”。</p> <p class="ql-block"> ★楼★</p><p class="ql-block"> 江南名楼众多,黄鹤楼、岳阳楼……数不胜数,南京的阅江楼无论如何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当时朱元璋在卢龙山(后赐名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为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再次登临卢龙山,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登高望远、察奸料敌、威慑四方。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并将卢龙山赐改名为狮子山,又令众文臣每人都要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等种种原因,阅江楼终未建成,仅留下了地基。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才正式竣工,结束了六百年“有记无楼”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隐喻阅江揽胜之意,呈L型。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三楼有巨型瓷画一幅,名为“郑和下西洋”,画高12.8米,宽8米,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其内容反映了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画面由12个部分组成,详细描述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阿拉伯朝觐圣地,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和开展商品贸易的盛况,全景式地描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如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反映了明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天妃宫碑”等建筑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阁★</p><p class="ql-block"> “阁“通常为四面开窗、造型轻巧的多层建筑,多用于观景或藏书,底部常架空或建于高台。</p><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唯一一座名字中不带“水”的藏书阁。</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于清乾隆年间编纂完成后,共抄写七个版本,分别存于全国各地七个藏书阁中,其中“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其余三部则存于“南三阁”,又称为“江南三阁”,也就是今天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小小楼阁,典藏万卷书籍,方寸天地,包罗千载文明。</p> <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于清乾隆年间编纂完成后,共抄写七个版本,分别存于全国各地七个藏书阁中,其中“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其余三部则存于“南三阁”,又称为“江南三阁”,也就是今天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小小楼阁,典藏万卷书籍,方寸天地,包罗千载文明。</p> <p class="ql-block"> ★轩★</p><p class="ql-block"> 轩,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瑰宝。通常被解释为“有窗的长廊或小屋”,与亭台相似,它也是园林中用来营造景观效果的小型建筑。轩常常建在高处,从下方仰望,给人一种飞升腾空的感觉。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常作为园林中的点缀性建筑存在。</p><p class="ql-block"> “与谁同坐轩”是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其扇面两侧实墙上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p><p class="ql-block"> 在“轩”内偶坐,不由慨叹“有谁可以同坐”</p> <p class="ql-block"> 菰雨生凉轩是苏州同里古镇退思园内的一处临水建筑,以镜面反射和自然景观营造清凉意境,其名源自南宋姜夔词句,兼具诗画意趣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 ★榭★</p><p class="ql-block">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榭,通常是指一种水榭,是一种临水的建筑,可以供人们观赏水景。榭通常设置在湖边或河岸上,其造型轻盈优美,与水相映成趣。榭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或读书的场所。</p><p class="ql-block">苏州同里古镇退思园中的小榭。</p> <p class="ql-block"> ★廊★</p><p class="ql-block"> 在《园冶》一书中,计成对廊有专门的描述:“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p><p class="ql-block"> 苏州拙政园中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 ★舫★</p><p class="ql-block">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p><p class="ql-block"> 退思园的闹红一舸:出自姜夔《念奴娇》中的“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p> <p class="ql-block"> ★古塔★</p><p class="ql-block"> “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青山依旧,古塔依立,而你丝丝白发,依等待!”</p><p class="ql-block"> 江南地区以塔楼建筑闻名,融合了历史、文化与艺术。江南的塔,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每座塔都有它的传说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北寺塔★</p><p class="ql-block"> 苏州北寺塔(报恩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约1700年前),孙权为报母恩所建,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塔之一。九层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塔高76米,南宋重建后保留至今,清末修缮的木构部分极具江南韵味。</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是在拙政园著名的借景中,才第一次认识到这座南宋古塔。</p> <p class="ql-block"> ★虎丘塔★</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的:“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剑池鱼翔,青天游鹭,人醉其间,有着2500年历史的云岩寺塔歪斜着身子,宛如老态龙钟的外祖母,任由孩子们在她膝下玩闹,千年不变。</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p><p class="ql-block"> 镇江金山之巅的慈寿塔是凌空俯瞰江天的千年地标。始建于南朝,现存为光绪年间重建。登塔远眺,长江如练,润扬大桥横跨天际,西南方的镜天园中以绿植勾勒的巨幅“禅”字若隐若现,禅意与江山壮阔在此共鸣。</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铁塔★</p><p class="ql-block"> 甘露寺铁塔,这座位于镇江市北固山公园内的古老铁塔,原名卫公考,由唐卫公李德裕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所建。历经多次火灾和重建,最终在1960年进行了整修,现存塔基及残塔四层,残高约8米。塔身八面开门,铸有佛像和飞天,展现出独特的楼阁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p><p class="ql-block"> 焦山原本没有塔。元大德二年(1298年),江浙佥省周文英渡江时遭遇大风,他祈求平安渡江后,决定在此建塔。果然,风停后他安全渡江,于是捐资在西峰建造了塔。这座塔历时九年才建成,但在明朝初期被倭乱所毁,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为了满足佛弟子礼佛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方便长江航运和为家乡增添新景观,于1995年发愿建塔。茗老不顾八旬高龄,奔波于海内外,筹集资金。最终,塔于1998年5月奠基,次年9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 ★普明塔★</p><p class="ql-block">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诗成就了张继,也让姑苏城、寒山寺、枫桥被人们“惦记”了一千二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普明塔为寒山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仿唐建筑风格而闻名,塔院内的建筑古朴典雅,充满历史韵味。塔为五层正方形建筑,高达42.2米,塔刹镀金,总重12吨,高9.6米,金光灿烂,塔四周挂有108个风铃,风吹铃响,禅意悠然。</p><p class="ql-block"> 从塔顶俯瞰苏州古城、运河和周边的山水美景,吴中胜景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漫步其间,还可以欣赏碑廊中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感受诗意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药师佛塔★</p><p class="ql-block"> 药师佛塔位于南朝第一寺的鸡鸣寺内,塔高44.8米,七级八面,斗拱重檐,铜刹筒瓦,宏丽壮观;药师佛出于梵语,有消灾延寿之意。药师塔是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 ★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 人们总是被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所吸引,烟花虽然绚烂,却是转瞬即逝。我更喜欢江南的建筑之美,它们才是江南最悠久,最隽永的美!几日江南行,采撷的建筑之美只是管窥一窥,没关系,我相信,江南还有更深邃的美景等待我们去欣赏和探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