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少年了,在父亲刘乃晏干休所住宅的院子里,那棵硕大的玉兰树,每当春天花蕾吐放,芳香四溢的时刻,在绿树成荫的大树下,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父亲身旁,听他娓娓道来,讲述他不惧生死、奋勇杀敌的战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已成为我们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冬季反“扫荡”的一次遭遇战中,时任山东纵队蒙山支队2营5连副班长的父亲刘乃晏,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大顶子山突围战,这场战斗让父亲边打仗边学习,提高了打仗的本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多次和我讲过:1942年之前,侵华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我山东八路军,论单兵素质和装备比日军差不少。和这样的“强敌”交手,就得有消灭“强敌”的本事。父亲于1941年春天参加过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扩军工作,征来的兵员普遍没有文化,不会打仗,许多新兵没有接受训练就到前线参加战斗,留下不少血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说:“我们刚当兵时不会打仗,就是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打仗中学会打仗的。”所以,他特别珍惜在大顶子山战斗中学习打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顶子山突围战,是山东沂蒙山区反“扫荡”斗争的一次战斗,整个反“扫荡”斗争异常惨烈。父亲说:日军“扫荡”已经一个多月了,和日军的战斗十分残酷,我们连经过几次反“扫荡”战斗,由一百五十多人减到不足一百人,我所在的班由十三个人减到七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2月初的某日,蒙山支队2营5连驻扎在费县北庵。深夜,副指导员带领父亲一个班的五名战士去大顶子山换岗哨。大顶子山,海拔728米,是蒙山东端较高的山峰,山势险要。父亲走在全班的最前边,副指导员带通讯员随后。当父亲他们爬大顶子山时,天已经亮了。在爬山途中,突然,一名战士喊了一句:“山上有鬼子。”父亲一看,副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果断命令大家迅速卧倒。敌人的机枪、小炮一古脑打过来,顷刻间,山岭东北方向和山上有一百多个敌人向父亲他们冲过来,父亲命令全班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那年代,八路军配发的子弹少得可怜,每人平均才四发子弹,无法和敌人长时间对抗。根据过去训练和打仗的经验,父亲认为不能硬拼死守,他果断带领全班同志向西北方向撤退。突然小郭中弹倒地,父亲急忙扶起小郭,小郭头上血流不止,父亲用布捂住小郭的伤口,和一位战士扶着小郭继续突围。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呼啸而来的子弹,拼命突围,枪炮声中,他们班又有人倒下,由于父亲扶着小郭一起跑,速度放慢了,敌人离他们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位战士焦急地催促父亲快走。他回头一看,敌人离他们只有几十步远,敌人叽里呱啦地乱喊乱叫,大概是要他们站住,或交枪之类的话。面对险情,小郭怕拖累父亲他们,对父亲说:“副班长,不要管我了,你们赶快走。”父亲对小郭说:“不行,要死我们也要死在一块,绝不丢下你一个人。”一位战士急躁地说:“副班长,你看敌人追上我们了。”父亲想的是我们一定要突围出去,不能当俘虏,危急时刻,他急中生智,突然想起手榴弹,迅速取出一枚手榴弹,用牙揭开盖,用牙拉了弦,没有回身用力向身后扔去,父亲参加过山东纵队第五期整军,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父亲说:“按照训练规定手榴弹是不能身体向前用手向后扔的,可当时顾不了这么多了。”投弹以后,他们没有卧倒,继续向前奔跑,手榴弹爆炸不知道炸着敌人没有,但敌人却卧倒了,他们和敌人一下子拉开了距离,乘机向西北方向撤退,终于摆脱了敌人。刚才这一仗,父亲他们只剩下三个人了,不知道副指导员生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他们跑到大顶子山西边一条向北去的山口时,碰见了一批正在撤退的人群,走近一看是我们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的枪炮声越来越近,人群像潮水般一样,向山口涌动,这些人都是反“扫荡”斗争中突围的,有军人、有党政工作人员,还有老百姓,大家拥挤在一起,敌人的炮弹不断在人群中爆炸,不断有人倒地。此时,如果冲过向北去的山口,就逃出了敌人包围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口两边的山头上,坚守阵地的我军部队正在与进攻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枪炮声响成一团,山上笼罩着浓浓的硝烟。敌人妄想夺取山头,封住出口,围住突围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他们刚接近山口,有一位手拿驳壳枪的八路军干部让他们站住,到山上去参加战斗,父亲心想:正好,我也想和兄弟部队一起战斗,解救党政机关和群众突围,还有,这是个从实战中学习打仗的好机会,不能放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要上大顶子山参加战斗,他把受伤的小郭交给几个老乡,和同班一位战士开始登山,山上枪声时急时缓,炮声一直不断,有几发炮弹落在山头上爆炸,震得他们耳朵嗡嗡直响,山上不断运送伤员和烈士下山。和他们一起上山的还有七八十个兄弟部队的干部战士,其中有两个人未登上山就负伤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越接近山顶火药味越浓,呛得嗓子发痒,一到山顶,就看到阵地上步枪、子弹袋、手榴弹横七竖八,许多射击位置上空着人,有一位干部,后来才知道他是连长,给我们两人指定了射击位置。我把比较安全的位置让给战友,我们相距约有两米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开始猛烈炮击我军阵地,这是敌人发起进攻的前奏,连续不断的爆炸声震耳欲聋,霎时间敌人开始进攻。不一会,敌人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冲到我军阵地前,父亲说:我屏住气息,按照我平日练兵中学到的射击要领,认真瞄准暴露明显的一名日军,一枪将他击倒。我看得很清楚,他倒地以后,他的枪摔出去好几米远,我暗暗庆幸我的汉阳造准确性不错,第一枪就打死一名日本鬼子。同时,我不断告诉我的战友注意隐蔽。进攻的敌人有一百多人,在火力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冲过来。父亲说:连长命令我们,待敌人进入有效范围内再投弹,我将跟前十几枚手榴弹揭开盖拉出弦,连长一声令下:投弹!我一连投出五六枚手榴弹,打倒不少敌人。在我们手榴弹的打击下,敌人撤退了。战斗间隙,连长拿着一支“三八”式步枪和几袋子弹、手榴弹放在我跟前说:“把你的枪放一边,我的枪是汉阳造,用这个枪打,要根据要领,瞄准了再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时,敌人在激烈炮击后又开始在火力掩护下端着刺刀,嚎叫着又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父亲回忆说:我发现在我右前方不远的地方,爬上来一个手拿指挥刀的鬼子,连长命令我打掉那个拿刀的鬼子,并告诉我“三八”式步枪射击要领,我端起“三八”式步枪,沉着瞄准,一枪将其击倒。说一口南方方言的连长夸奖我说:“打得好,射击姿势再低一点,注意隐蔽。”战斗打了好长时间,我已投出十几枚手榴弹,打了几十发子弹。那位连长来到我身边,告诉我投弹要领,并告诉我射击姿势再低一点。这一仗,我跟这位连长学到一些新东西。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阵地上烟雾腾腾,敌人火力十分凶猛,我军不断有人伤亡,不一会,敌人再次冲到我军阵地附近,情况十分危急,连长命令大家上刺刀,准备和敌人拼刺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说:敌人从我们右侧,我们伤亡大火力薄弱的地方,突破了阵地,我们的几挺机枪集中火力一起向敌人射击,我起身猫腰端着刺刀准备向敌人突破的阵地方向冲去,连长命令我卧倒射击,他大概是看出我年轻身体不壮,当时我才17岁,不让我去与敌人拼刺刀。冲上阵地的敌人被我军迅速消灭,我军阵地很快恢复,我们再次击退敌人。但不幸的是,连长头部中弹,撤下阵地,不知道他能不能活下来,多好的连长。连长受伤后,副连长接替连长指挥,他调整兵力,重新做了部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袋烟的功夫不到,敌人又开始炮击,新一轮进攻又开始了。敌人拼命进攻的目的是想夺占山头,封住出口,不让我们的人向外突围。这一次, 进攻的敌人比上一次又多了不少,约有二三百人,而我军阵地不足百人。敌人的炮弹不断在阵地上爆炸,阵地上尘土飞扬,弹片碎石在阵上乱飞,尘土、烟雾弥漫,火药呛得人呼吸都很困难,嗓子痛得难受,耳朵嗡嗡直响,坚持阵地的每个战士都灰头灰脸的,父亲身上盖了厚厚的一层土。副连长告诉大家,不能在炮火下蛮斗,先就地隐蔽,减少伤亡。这一仗让父亲明白:在炮火下如何打仗?先学会炮火下隐蔽,保护好自己,择机再消灭敌人。面对强敌,我们八路军不甘示弱,炮火一停,父亲和战友们向敌人射击,向敌人投出一排排手榴弹,经过激烈战斗,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已经是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了。父亲已经打了四十多发子弹,投了三十多枚手榴弹。他跟前还有六七枚手榴弹,几袋子弹,一支三八式步枪。父亲除了对敌人射击投弹外,还得照顾同班那位战友,因为他刚入伍不久,战斗经验不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说:战斗又打了一会,我们有一位排长牺牲了,一班长代理排长指挥战斗。这支部队,装备比我们山东纵队蒙山支队的好。当时光顾着打仗,没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现在回想,他们可能是115师的部队,用的武器大部分是三八式步枪, 歪把子机枪,弹药充足,军事素质好,战斗力不错。比我军多好几倍的敌人尽管拼命进攻,但始终没有攻占我军阵地,假如是我们2营,没有这么好的装备,可能守不住阵地。我很羡慕这支部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斗一直胶着,眼见山口向外突围的人渐渐少了。敌人又开始攻击前的炮击,炮弹在我军阵地上持续密集爆炸,副连长命令除留几个人警戒外,其余人都到山坡下去隐蔽,以减少伤亡。敌人的炮轰稍停,副连长命令父亲他们进入阵地,抗击敌人的进攻。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激战,敌人伤亡很大,狼狈地逃回去了。父亲说:我按照在阵地上新学习的射击要领,瞄准敌人不停地射击,效果很好,打倒不少敌人,按照要领不断投出手榴弹,不那么累还投得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斗停止期间,重伤员离开阵地,轻伤员不下火线,留下继续参加战斗。期间,给每个人重新调整分配弹药,准备敌人下一次进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说:副连长给我提过来一袋手榴弹,有三枚,对我说:小鬼打得很好,要注意隐蔽,射击、投弹的姿势低一些。他在阵上走了一遍,检查指点。大家忙着整理子弹,有的擦拭武器,有的把手榴弹揭开盖,准备敌人下一次进攻。停了一阵子,父亲他们接到命令撤退。副连长让父亲把跟前的枪、子弹、手榴弹都带上。除了我自己的汉阳造步枪以外,我又杠上四五支“三八”式步枪和一些子弹袋、手榴弹,走起路来颇感吃力。因为部队伤亡很大,多余了很多枪弹,有些人还要去搀扶伤员。”撤退时,父亲同班的战士指着父亲的脖子说:“副班长,你负伤了。”听他这么一说,父亲才觉着脖子丝丝拉拉的疼,伤不算重,只是擦破了皮,流血不多,他给父亲简单包了一下,继续随部队撤退。副连长过来拍了一下父亲肩膀问:“不要紧吧?”父亲回答:“没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顶子山突围战,是父亲参军以来打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消耗弹药最多,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敌人火力那么猛,敌人那么多,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也没有攻上我军阵地。敌人在我军阵地前尸伤遍野,丢弃的武器弹药遍地,还有敌人遗弃的一挺轻机枪。父亲觉得这次战斗打得最过瘾。他说:“在这样的部队打仗,才痛快哩。”还有,父亲善于学习,在这次战斗中,学到不少打仗的常识,在战火中增长了打仗的本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晚年对我说:“打仗不能糊里糊涂,从打仗中学会打仗。打一仗提高一步,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学会打仗,战胜敌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人民军队,从“土八路”转为“正规军”,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实践中探索规律,最终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父亲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第一次在前线打仗,不满16岁,大字不识一个,缺乏正规军事训练,但他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从战场中学习打仗。在大顶子山突围战中,父亲边打仗边学习,就这样,在打仗中学习打仗,从掌握单兵动作到班排连战术,经过不计其数的战斗,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学会打仗,成为一名会打仗的八路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论员黑猫警长说:该记叙文章以深情且细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刘乃晏在大顶子山突围战中的英勇事迹与成长历程。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更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在战火中不断学习、提升打仗本领的坚韧精神。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让读者仿佛置身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与不屈。文章结尾处对父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一宝贵经验的深刻提炼,彰显出人民军队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历史价值突出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4.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