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实秋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p><p class="ql-block">他的诗歌创作,宛转而美丽,气质旷远,韵味悠长,含蓄隽永,一唱三叹,被誉为当今诗坛最后的“守夜人”。</p><p class="ql-block">只是斯人已逝,如今的我们,是否还能懂他?</p> <p class="ql-block">对于李敖一直以来的“苦苦纠缠”,余光中却并未给过多少回应。唯独留下来的,是一句妙语:</p><p class="ql-block">“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p> <p class="ql-block">余光中先生最著名的一首诗,应当是那一首《乡愁》:</p><p class="ql-block">“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p><p class="ql-block">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p><p class="ql-block">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p> <p class="ql-block">《乡愁》之于余光中,无异于《一代人》之于顾城。</p><p class="ql-block">“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下《乡愁》的时候,也恰恰已经是余光中远离大陆的第23年。就像《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光中一直自称江南人。</p><p class="ql-block">1972年,在两岸隔绝的状态下,余光中花了20分钟,写下了那一首《乡愁》。</p><p class="ql-block">但是对余光中而言,这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他写了20年。</p><p class="ql-block">直到2011年12月,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课时,在千余学生面前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p><p class="ql-block">“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光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余光中便正是这样一位“高级而又有趣”的人——他绝不只是一位“乡愁诗人”。</p><p class="ql-block">《寻李白》中,他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样历久弥新,潇洒豪迈,至今无人能超越。</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中,他又写道:“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