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北京(15)--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北京 【题记】<div> 花外梵音流慧日,阶前树色绕慈云。</div> 离开三里河公园从前门东路骑单车向南,再西转珠市口大街。 11:35 路过纪晓岚故居继续向西,南转菜市口大街很快就到了谭嗣同故居附近。 谈起老北京,很多人会溯源到元大都,然而法源寺一带的历史至少要追述的唐朝。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为追悼辽东战役阵亡将士在此修建了“悯忠寺”即现在的法源寺。周边的胡同里巷自然不晚于这个时期就存在了。 明清时期,法源寺周边因临近城门成为官员的聚居地,形成22处会馆遗址(如湖南会馆、绍兴会馆),成为宣南文化中心。谭嗣同、鲁迅、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曾在此活动,鲁迅的《狂人日记》即诞生于绍兴会馆。 这个破落的小院是谭嗣同故居,未经大规模修缮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有风貌。 牛街一带的历史文化院落正在修缮改造中,庆幸自己来得还不算太晚,见到了几方见证厚重历史的古老院落。 刚刚修缮完的院落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但历史文化元素无疑将有所衰减。 首先参观的是南半截胡同,街区以南北向胡同为特色,保留了明清建筑肌理。民国时期,丁香诗会兴起,文人雅士在此赏花吟诗,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尔访寺也成为一段佳话。 南半截胡同与天景胡同交口。 南半截胡同的南侧一大半已修缮完毕。 南半截胡同止于南横西街,向西没几步就是烂漫胡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同口的现代涂鸦与历史铭牌交织的景象。这条原名“烂面胡同”的古老街巷,因清代会馆云集、花木繁盛而改名“烂漫”,如今仍保留着清末民初的会馆遗址和市井生活气息。 宣南书店坐落于烂漫胡同口,这片承载着明清文人墨客足迹的土地,曾是琉璃厂古籍交易中心的延续。四合院的灰瓦青砖与雕花窗棂间,沉淀着宣南地区六百年的文化密码。创始人李楠将老北京四合院的屋脊梁柱保留如初,又在玻璃幕墙与咖啡香气中注入现代呼吸,让斑驳的砖墙与咖啡拉花共同讲述“历史与现代的复调叙事”。 最摄人心魄的当属面前流动的玻璃水幕墙。 水珠顺玻璃幕墙间缓缓淌下,将胡同街景晕染成氤氲的水墨长卷。 午后阳光穿透水幕,在书架投下粼粼波光,仿佛宣纸上晕开的松烟墨色。暖黄灯光将空间幻化为琥珀色,凝固着翻书声与咖啡机蒸汽的私语。 屋顶观景台可俯瞰鸽哨掠过琉璃瓦海,木质书架间藏着曲艺乐器与老照片,连洗手间镜框都嵌着书法拓片。年轻人在此发现非遗新趣,银发族重拾曲艺记忆,时空在此处折叠并暂且凝固。 屋顶的灰色调与绿树、杂草形成对比,低矮连绵的瓦浪衬托出胡同的烟火气,是作家笔下“理想与俗世的分界线”记得建筑大师张永和曾形容其为“向天际绽开的灰色波浪”,赋予城市沉稳的力量感。 一杯咖啡、一块甜点之后,离开南宣书店。 准备向烂漫胡同深处继续探索。 装饰完工之后的烂漫胡同比南半截胡同多了些文艺气息。 青石板路蜿蜒如线,串联起六百年的烟雨与晴光。这里曾是辽代护城河畔的泥泞沟渠,元代商旅络绎的市井通途,清代文人雅士的栖居之所。 斑驳的砖墙上,藤蔓攀附着「烂面胡同」的旧名石刻,仿佛诉说光绪年间面馆炊烟里的软烂面香。 转角处宁羌会馆的门楣虽已褪色,但门前的上马石仍镌刻着湘军将领策马入京的蹄声。 位于烂缦胡同108号的红色会客厅,原为清嘉庆年间江宁郡馆旧址的一部分。该建筑群曾沦为大杂院,2019年经牛街街道与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主体--宣房大德公司改造,蜕变为集党建、文化、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共生院落。改造过程中保留了二进式四合院格局,同时融入现代环保技术,如太阳能瓦、小型净化槽等,成为历史街区环保生态试点。<br> 胡同的修缮改造工程仍在继续。 胡同深处,湖南会馆的朱漆大门内藏乾坤:1920年毛泽东曾立于南侧戏台,以湘音激昂陈词,声浪穿透雕花窗棂,与檐角风铃共振。 隔墙的绍兴会馆里,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的墨迹未干,而东莞会馆的紫藤架下,张次溪伏案编纂《北平史迹》的剪影仍映在青砖地上。 这些会馆如文化驿站,让南北文脉在此碰撞出思想的星火。 走到烂漫胡同的最北端, 转角是处幽静的西式茶馆。<div><br><div>两条胡同的改造堪称“活态保护”的典范:南半截胡同用金柱大门的修复串联起近代史脉络,烂漫胡同则以涂鸦墙、智能灯杆和“红色会客厅”实现了传统肌理与现代功能的嫁接。这种交融让人顿悟: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历史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它在咖啡杯、议事会和孩童的笑声里自然流淌。<br>作为过客,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读懂胡同的厚重,但至少可以放轻脚步、压低声音--毕竟这里不仅是打卡地,更是居民的家园。当夕阳为法源寺的丁香镀上金边,忽觉自己何其幸运:在这座飞速变迁的都市里,仍有一方天地允许我们与百年前的月光相遇。</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