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雪域高原的世界高城~海拔4014米,没有夏天,春天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在那个艰苦环境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干着制糖的甜蜜工作,他们就是理塘糖厂的工友们。1980年,糖厂下马,工友们被分流到各个地方,从此各奔东西,在不同的岗位继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奉献出青春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们都退休了,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大家都十分珍惜那段难忘的岁月,在分别了45年之后,今天又相聚在一起,幽默智慧能歌善舞的老顽童们,激情不减当年,同欢共乐,那动静仿佛有撼天动地之力,幸福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群中弥漫开来,感动着每一个人。回忆青春往事,人人都在感恩岁月,享受当下生活,个个都是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酒精车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理塘糖厂是1970年提交立项报告的。依据是</span>1958年大跃进时期,理塘县引进甜菜在甲洼人民公社试种,亩产达到200公斤。在当时大干快上精神的感招下,1960年10月,理塘县甲洼糖厂建成,当时曾发成为厂长,另有钟深前、朱宗恕、邓金全、刘世温等人为糖厂工人,以土法加工甜菜,制出了“红糖”,因其形状为不规则的块状,被老乡们称为“狗屎糖”,尽管名称不雅,因其产量小,仍然是供不应求。 1961年甜菜种植面积扩至1000亩,产量达到20万斤。甲洼糖厂当时生产的碗碗糖数量可观,老百姓也很喜欢。1961年3月中旬,甲洼糖厂负责人制造一起“反共救国军”的假案,致死一人,23 人被关押审查。甲洼糖厂就此倒闭。</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当时的县革委会就向省、州有关部门提出在理塘建立糖厂的报告,尝试高原民族地区的工业生产。经四川省计划经济会议研究决定,在理塘兴建一座日产100吨甜菜处理量的糖厂。</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国家投资495万元,该项目破土动功,开始修建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安装调试。同时分批派出人员,到内地糖厂进行培训,学习制糖技术。理塘糖厂抽调濯桑区委书记黄贵金担任厂党委书记,泽巴为副书记,抽调胡振杰、藏癸担任正副厂长,聘请周锡忠为业务厂长。理塘县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业,全县人民都在关注着理塘糖厂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理塘糖厂远景)</span></p><p class="ql-block"> 在理塘人的眼里,糖厂的规模很大,大门也修的很气派,两边站着穿蓝色劳动布工人制服的民兵,背着步枪,十分神气。大型卡车不断地运来各种设备,厂内机器声轰鸣,夜里灯火通明,好一派繁荣景象。 </p><p class="ql-block"> 1978年,一大批知识青年被招收为理塘糖厂的学徒工。 那时侯人才奇缺,这些知青自然就成为了厂里的宝贝,被分配到糖厂的各个车间,成为了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分到动力车间的几个知青,跟着王蜀康师傅学开柴油发电机。 动力车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工种,几个小青年自然是很满意。王师傅和他们年龄也差不多,大家也合的来,他总是手把手地教这些徒弟。徒弟们也很刻苦认真,一心想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先开东75(75马力柴油机组),再开84,最后开到160,柴油发电机组越开越大,还梦想着有朝一日开上汽轮机,争取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能当上糖厂工人,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要求进步的青年们入了团,並且加入到青年突击队。身体条件好的还成为了厂里的基干民兵,神气活现地在糖厂大门口站岗。那时的口号是:“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做贡献。”共青团员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刻苦钻研学习各项技能,脏活累活抢着干,危急时刻勇向前,个个都是生龙活虎,人人都想争当先进。能够投身于祖国的“四化”建设,他们都倍感荣幸,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还要去厂里的夜校读书,学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四青年节耍坝子)</span></p><p class="ql-block"> 距县城五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处天然温泉,当地牧民在那里修建了几个热水堂,叫毛垭老洗澡堂。在那个年代,周末和节假日,人们就会骑上自行车,或是赶个手扶式拖拉机,去洗澡,去打平伙,去玩耍,毛垭洗澡堂严然成为了人们的西郊公园。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糖厂团支部就组织起厂里的青年人去毛垭洗澡堂,在温泉旁绿菌的草坪上开展活动,大家围坐一圈,击鼓传花做游戏,唱歌跳舞演节目。小青年们显得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游戏结束后,在中间的空地上摆上美味佳肴,开始野餐,一时间欢声笑语不断,开心极了。之后再去泡个温泉澡,舒筋活血,除去疲劳,感觉非常舒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糖厂厂区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理塘糖厂拥有正式职工168人,生产季节还要招用近40人的季节工,一共200余人,分布在流送沟、制糖车间,酒精车间,机修车间,动力车间(柴油发电),锅炉房等生产岗位,厂内厂外各个环节都十分繁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糖车间夜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1979年11月,理塘糖厂开始试产。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运行,试产成功,生产出白糖4.6吨,酒精12吨。当时厂里还向县革委会报喜,并招开了庆功大会。全厂上下欢欣鼓舞,个个兴高彩烈,青工们更是踌躇满志,一心想着为世界高城--理塘的建设奉献出青春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糖车间前共青团员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糖厂的姑娘们)一张照片,一段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張很有历史故事的照片,照片中这个晶莹剔透的冰山,当时是糖厂厂区里一道亮丽的景点。在严寒冬季,水管被冻裂了,而裂缝里喷出的水柱,凝结成冰柱,慢慢就形成了一座冰山。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座冰山自然就成了人们眼里亮丽的景点,爱美的姑娘们便在冰山前留影,她们身着厚厚的棉袄,围着暖暖的围巾,映衬着红卜卜的脸蛋,与洁白的冰山相映成趣,记录了一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张照片成为了那个时代历史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姑娘们,如今都成为了老太婆。还原一下当年的场景,还能找回那会儿的感觉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糖厂的工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生产原料不足,加之生产工艺不过关等诸多因素,生产出的白砂糖质量及差,根本不能食用。理塘糖厂1980年宣布下马,成为了一段历史,我们也就解散了,被分流到各个地方,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而理塘糖厂遗留下来的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则成为了今天的县政府大院和广播电视局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多年后,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回忆青春往事,非常地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糖厂全体职工合影。这一天之后,工友们就解散了,各奔东西,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