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每一个文字都是闪烁的星星,每一篇佳作都是待启的宝盒。为了让课堂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让阅读与艺术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2025年4月25日下午,富蕴县第二小学进行了一场以“手工实践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路径探索”为主题的教师能力培训,带领老师们踏上了一场融合文化、艺术与童真的创意之旅。</p> <p class="ql-block">一、童谣跃动:让童真在书页间叮咚作响</p> <p class="ql-block">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童谣里藏着最本真的童趣。老师们用绿色卡纸剪出卷曲的荷叶,蜻蜓振翅的姿态,彩笔勾勒复眼中的光斑,再用亮片点缀露珠的晶莹。当这些“会呼吸”的小生物跃然纸上,童谣不再是单调的韵脚组合,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小剧场。老师们在制作中观察细节、描绘特征,用语言还原画面,让“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具象化的情境中自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二、童话列车:让阅读与幻想比翼齐飞</p> <p class="ql-block"> 童话是童年最温暖的底色。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遇上“蓝精灵”的奇幻世界,老师们用彩色卡纸、轻黏土捏剪出动态场景:追蝶的孩童步履轻盈,半透明的蝴蝶翅膀点缀荧光粉,仿佛下一秒就会从书上翩然起飞。童话元素的立体呈现,让课本中的文字化作可触摸的“幻想载体”,在制作中讨论角色性格,在阅读中延续故事想象,阅读不再是静默的文字解码,而是充满创造力的“二次创作”。</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回响:让文字承载岁月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课文中的历史篇章,如何感受千年的沧桑与坚韧?老师们尝试用厚卡纸构建立体场景:铠甲的金属纹路、战马的鬃毛肌理、将士的坚毅神情,在分层剪裁与拼贴中逐渐清晰。当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化作镂空书签上的剪影,历史与传说不再是遥远的记载。这种“以形传意”的方式,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4、诗词绘景:让古韵在创意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用红色卡纸精心剪出的枫叶,似燃烧的火焰,诉说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韵;翠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在蓝色卡纸铺就的“水面”上摇曳,勾勒出夏日的生机,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柳枝轻垂,仿佛在春风中舞动,那是春的温柔;雪人憨态可掬,雪花纷纷扬扬,勾勒出冬日的纯净。</p> <p class="ql-block">5、诗画共生:让古诗在指尖立体绽放</p> <p class="ql-block">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古诗是凝固的画面。培训中,老师们尝试用剪画结合法,将诗句转化为可触摸的图画,让“雄浑”“壮阔”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亲手创造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这场创意教学实践,不仅是一次手工技法的学习,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当各学科与艺术、历史、童真相遇,课堂便有了无限可能。老师们在培训中感悟到:真正的教育,应让学生在“动手”中“动心”,在“创造”中“理解”,让每一个汉字都成为点亮心灵的星火,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穿越时空的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