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岁月

高孝文

<h3>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图景中,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犹如贫瘠土地上的星火,而乡村电影放映队则是照亮这片文化荒原的重要光源。公社电影放映队作为那个特殊时代的文化传播者,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功能,更在意识形态传播、社会动员和文化启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支队伍以胶片为媒,以银幕为介,将时代的声音与影像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br>一、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的组建与运作机制<br>复州公社地处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南,在70年代初期,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为响应国家“文化下乡”的号召,复州公社党委于1971年10月正式接管原复县电影放映队,正式组建复州电影放映队。放映队由3名成员构成:队长梁金成,放映员高孝文,曹伟建。开启了复州公社的光影时代。<br>当时的放映设备是南京产长江FL16毫米电影放映机,这种设备声光俱佳,需手动卷片和调节焦距。影片拷贝由复县电影管理站统一调配,每次放映前,队长需提前三天前往县城领取片源,需格外小心,避免胶片受潮或刮伤,任何细微的损坏都可能导致放映事故。<br>放映队实行“巡回放映”制度,每个月,放映队会在复州公社下辖的19个生产大队轮流放映,确保每个村庄每月至少能看上一场电影。这种规律性的放映安排,逐渐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期待。<br>二、电影放映的社会文化功能<br>在70年代的复州公社,电影放映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重要的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载体。当时放映的影片主要分为三类:革命样板戏、红色经典故事片和部分国外影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将革命精神深植于群众心中;《地道战》《地雷战》等战争题材影片,通过生动的战斗场面,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意志;而《科学养猪》《农田水利建设》等科教片,则为农民带来了实用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br>电影放映前,通常会播放10至15分钟的新闻简报或政策宣传短片,内容涵盖国家时事、农业生产方针和计划生育政策等。这些简短的影像资料,成为信息闭塞的乡村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放映队队长梁金城回忆道:“每次放映前,我们都会配合公社干部进行政策宣讲,电影散场后,村民们常常围在一起讨论影片内容,这种自发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政策的传播和落实。”<br>电影放映也成为乡村社交的重要场合。每到放映日,村民们早早收工,搬着板凳前往放映场地。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年轻人借机交流感情,老人们则在观影过程中回忆往昔。这种集体观影的场景,打破了生产队劳动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增强了公社内部的凝聚力。<br>三、放映队工作的艰辛与坚守<br>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工作充满艰辛。冬季,寒风刺骨,队员们需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架设设备,夏季,暴雨和泥泞的道路给运输带来巨大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徒步几公里搬运设备。1975年的一场暴雨中,放映队在前往大岭大队的途中遭遇山洪,为保护电影拷贝,队长将胶片紧紧抱在怀中,自己却被洪水冲出数十米远……<br>除了自然条件的挑战,设备故障也是家常便饭。由于胶片反复使用,划痕和断裂时有发生,放映员必须掌握熟练的胶片修复技术。在没有专业工具的情况下,他们用刀片、胶水和胶带进行手工修复,有时一场电影要中断数次才能放映完毕。即便如此,放映队始终坚守岗位。<br>四、光影记忆中的时代印记<br>70年代复州公社的电影放映,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更是时代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银幕上的英雄形象、革命故事和建设成就,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许多村民通过电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映队的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传统观念的更新。<br>随着时代的发展,8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90年代录像厅兴起,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历史使命逐渐终结。然而,那些在露天银幕下度过的夜晚,那些伴随着胶片转动声的欢声笑语,永远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它们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温暖片段,更是记录时代变迁的珍贵文化遗产。<br>复州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故事,是70年代中国乡村文化生活的缩影。这支小小的队伍,以光影为笔,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承载的集体记忆、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放映员高孝文,曹伟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当年用的放映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社机关正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