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古邑梁余史久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闲游中街景观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吕祖子孙王祠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北门牌楼济众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古韵悠悠传佳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麻衣李和史中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和城风光美如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漳水云山映晚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和顺县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早在春秋时期,就取名盖与,到战国时期改名为阏与,原于梁余子的养封之邑。总面积为二千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在随朝更名于和顺县至今未变一直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和顺县城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曾多次搬迁,从明朝洪武年间建县城于云龙山城岗岭山脉之下至今未曾搬迁。共有城门三个,城墙两丈多高,北门叫拱辰门,西门叫宝凝门,南门叫康阜门,唯独没有东门,怕城岗岭山脉穿入东乡。城墙上有角楼四个,垛口八百多个,专门用于观察防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和顺县城在我的记忆中变化之大,我是出生于一九五二年,三反五反运动时期,虽然我记不清楚,但因我父母常常说起,在我的脑子里已打下了难忘的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比较能够记清的事,那就是一九五六年之后。正处于公私合营和农村互组组进入合作社时期。当时的和顺县城已就是个弹丸之地,南北长四百米左右,东西长三百余米。在南北城门口上留着参差不齐的旧城墙和城墙根基,在东城墙外边是一条长四百多米的城豪坑,里边堆放着垃圾和长满了艾蒿。在东南关十字口残畄下的南城墙比较朝阳,已是人们聊天叨舌做买卖的集聚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县城只有三条大街和两个半道街,中和街最长,北至北关阁南至南关吃水井,大约有六百余米。除了中和街就是东关街和槐树街,其次就是半条后街和半条西街,除此之外并无其它街道。四周都是空旷的田野,北边可看到刘家窑,尧村和井鱼沟村,南边可照见寺格桃村,东边可望见邢村和蔡家庄,西边可瞧见串村和任家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五十年代和顺县城建起最早的厂是,农机厂和木业社,农机厂负责修理和铸造,木业社负责建筑和制造一些家具和用品。随之组建起了县医院和县剧团,县中学,粮食加工厂。两个比较大的活动场地是露天剧场和小礼堂,在一九五八年,左权和顺合并之后建起了第一个能盛上千人的人民大会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记忆中,县城的北边就是走到北阁,已是我少年读书的起点北关小学现在的乌龙庙。东关的终点是当年秦山奶奶庙,已是我少年读书的地方,和顺县第一完小,现在盖成了人民法院。南关街最短,最多就是百来十米长,终点就是梁余河已就是南河现在的太行商城南边不足十米。西边至西城墙的西大门,已就是现在的粮食局和那条永和路。政府驻在当年的中和街虎谷司堂和民国时期的同民堂高小院内,当年的高小从一九四六年已迁至秦山庙。同时中和街内还驻着,教育局,卫生局,中国人民银行,邮电局县武装部等党政机关。唯有县委会,一直驻在槐树街,在五十年代未,公安局又由西街迁至槐树街。当到了一九六三年,政府已迁至槐树街和县委会合并在一个院里办公。直至一九六六年冬天,文革开始,才又迁到大礼堂对面新盖的政府院里。在上世界七十年代中和街这条街上,只有两个百货公司,一个烟酒门市部和南北两个饭店,和一个城关供销社,当年的主要生活用品都从这些地方购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