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计划经济的时代印记

東山島展華

<p class="ql-block">  粮票:计划经济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领域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粮食产量尚处于较低水平,然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兴起,使得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3 年,为应对粮食供需矛盾,国家适时出台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 年 8 月 25 日,国务院正式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同年 9 月,首套全国通用粮票惊艳亮相,这一标志性事件,宣告粮票制度正式确立,中国从此踏入“票证经济”的独特时代。</p> <p class="ql-block">  粮票家族主要由全国粮票与地方粮票构成。全国粮票宛如一位通行无阻的使者,可在广袤的全国范围内自由使用;而地方粮票则似一方水土的守护者,只能在相应的省份或地区发挥作用。粮票在面额设置上丰富多样,从半市两、1 市两、2 市两,到 1 市斤、3 市斤、5 市斤,乃至 10 市斤等,不一而足。在设计与印制工艺上,不同时期的粮票各具独特魅力,部分粮票更是采用了水印纸印制,宛如为自身披上一层神秘的防伪铠甲,极大地提高了防伪性能。</p> <p class="ql-block">  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购粮凭证,本身虽不具备实际价值,且按规定严禁在市场上买卖流通,但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它却如同现金般不可或缺。居民需依据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确定每月的粮食定量,而后凭借粮本与粮票,前往指定的粮店购买粮食。不仅购买大米、面粉需要粮票,就连购买由粮食制成的各类副食品,如爽滑的米粉、筋道的面干、松软的馒头、香甜的饼干等等,都得付出一定数额的粮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倘若人们要出省远行,就必须用地方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否则旅途中的用餐便会成为一大难题,仿佛被束缚了手脚。</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经济如腾飞的巨龙迅猛发展,物资日益丰富起来。1985 年,国家对粮食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农产品购销体制自此迈入“双轨制”时代。1993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重要通知,全国粮食销售价格基本放开,至此,实行了长达 40 年之久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正式宣告取消,曾经不可或缺的粮票,也缓缓落下历史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  粮票,这一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样,它是那个时代的忠实见证者,生动记载了国家从物质匮乏逐步走向丰富的伟大历程,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林长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