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自然生长” 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当它被异化为放任自流的借口,学生行为失范、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频发。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必须主动出击,划出清晰的教育 “生命线”,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一、理念纠偏:打破 “伪自然生长” 的迷思</p><p class="ql-block"> 在某所标榜 “自由教育” 的学校里,课堂上学生随意走动、大声喧哗,老师不敢约束,美其名曰 “尊重天性”。课间,学生追逐奔跑于狭小的走廊,成团聚集玩各种游戏,巡班的教师习以为常,认同这种“自由”,不加任何制止。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学生的意外事故频发,学校疲于应付各种纠纷,教师对基本的课堂秩序都难以维持。这正是 “自然生长” 沦为借口,“自由泛滥”成灾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自然生长,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在规则与引导中实现成长。学校要通过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方式,纠正错误理念。比如定期开展教育理念研讨会,邀请专家解读自然生长的内涵,分析放任教育的危害,让师生和家长对教育本质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二、规则立校:构建科学的行为规范体系</p><p class="ql-block"> 这些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学校定期收集师生意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渠道宣传规则,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并遵守。规则的建立,就像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灯塔,指引他们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行 。</p><p class="ql-block"> 三、班级管理:从 “强制约束” 到 “自主管理” 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把握教育边界。许多学校推行 “班级自治” 制度,将班级事务细化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 “岗位”,如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纪律监督员等。学生们通过竞选上岗,自主制定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师不再是事无巨细的 “管理者”,而是成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当班级出现问题时,学生们会自主召开班会讨论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班级卫生问题,学生们共同制定了卫生值日表和奖惩制度。这种自主管理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又避免了过度约束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标准守护成长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这显然不符合 “自然生长” 的理念。学校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艺术素养、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例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中,记录着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科技创新作品等内容。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学生成果展,展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成就感,守护了成长的多样性,也明确了教育不仅是追求成绩,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五、家校协同:编织紧密的教育防护网</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当 “自然生长” 被误解时,家校协同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纠正 “放养式” 教育观念。同时,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例如,某学校开发了家校共育 APP,老师可以随时上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也能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现,双方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家校携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成长筑牢防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然生长” 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科学规范的引导下,让孩子在合适的土壤中绽放独特的光彩。学校必须果断行动,通过理念纠偏、规则立校、评价指引和家校协同,划出坚实的教育 “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正轨上,让孩子在规范与引导中,真正实现健康、全面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