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盐田与龙门激浪~2025.1.4

蓉姐姐(以文会友拒私聊)

<p class="ql-block">来到海花岛二号岛之后,我差不多每天报一个一日游的旅游团,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在听海小区门口候车,旅游车到门口接我,我就跟团外出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候车的时候看到一辆来自保定的房车,看着很潇洒。房车后面还带着一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早晨起来就阳光灿烂,今天一日游的内容还很丰富。</p> <p class="ql-block">途经洋浦港集装箱码头⛵️</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盐田村东侧,濒临新英湾,西至盐田村,南至西浦村,北至嘉洋路东侧,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初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介绍专栏。</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东临新英湾,西至盐田村,南至西浦村,北至嘉洋路东侧,包括盐槽、盐泥池、蓄海水池、卤水池、引水渠、古盐铺残墙等。</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太阳照在盐田。</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天然盐场,因其独特的火山岩地质地貌和适宜的热带岛屿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降雨量较小。</p> <p class="ql-block">盐田内现存约7300多个盐槽,其中晒盐槽有6171个。这些盐槽是用当地特有的火山岩凿成,形状各异,边缘鼓起,形成如同砚台般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盐泥池、蓄海水池、卤水池、引水渠和古盐铺残墙:这些设施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的制盐技术与场景,还展示了古人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制盐工艺使其成为中国制盐工业发展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这种古老的日晒制盐方式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部分资料显示为唐朝末年),福建谭姓“煮盐”为生的盐工南下来到洋浦半岛,改“煮盐”为“晒盐”生产,始建洋浦盐田,此后,盐田村的谭姓村民坚守世袭的祖业,一直在这片盐田里日晒制盐。</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广东盐运使设立儋县盐务处并派专员管理,在洋浦港、南华港、海头港都设立分卡,管证收盐务,防止私运。</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海南岛被日军占领,企图通过控制食盐来扼杀抗日力量,在各个产盐地区设立严密的岗卡。</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洋浦盐田盐务划归两广盐务局琼崖盐场公署儋县场务所管理。</p> <p class="ql-block">1992年,洋浦盐田分产到户,归各村各户管理生产,由于古盐田生产效率低,产值不高,从事晒盐业的人口日趋减少,大片盐田处于“荒芜”状态。</p><p class="ql-block">2005年,洋浦地区进行规划,其中洋浦盐田为“千年古盐田公园”,当地有关管理部门拟将其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p><p class="ql-block">2016年,洋浦盐田入选“十三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遗产资源名录的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项目库一般项目。</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9日,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发布《洋浦盐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p> <p class="ql-block">盐田所在区域就是“古盐田路”。</p> <p class="ql-block">生态兴则文明兴。</p> <p class="ql-block">盐田、卤水池</p><p class="ql-block">由北京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进行的“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项目调查显示,洋浦盐田彼此紧邻,形状无规律,通常是在盐田一周垒砌略高出中间地面的石块,同时开挖出引水沟渠,在涨潮时,海水沿着沟渠流向盐田,使盐田内的泥沙充分吸附海水。</p> <p class="ql-block">盐田内为纯净的泥沙,碎石块和盐槽集中分布在盐田四周。各盐田的大小与卤水池的数量成正比,一般为一块盐田有1到2个卤水池,卤水池多数为一个过滤池对应一个蓄卤池。以编号L76号卤水池为例,其过滤池长230厘米,宽394厘米,一周均用泥土向池内侧修砌斜坡,坡高40厘米。</p> <p class="ql-block">卤水池周边以石块垒砌,形状不规则,砌石外侧长246厘米,池内呈椭圆形,内径210—250厘米。两池中间的间隔部分,其底部垫石块,之上修砌用以连通两侧的高60厘米,厚30厘米的柱石过洞,再上为一层水平垫石,最上面立筑隔墙,缝隙用石灰加固。</p> <p class="ql-block">人们用当地特有的火山岩凿成砚式平台,面积1—2平方米不等,边缘留出1—2厘米的槽沿。盐田有蓄海水池、卤水池、盐泥池等各七八十个,均用火山岩筑成。制盐生产工具有木杷、木桶、釉陶大缸、刮盐板等。盐田村距离古盐田约100米,当地居民用火山岩筑造房屋、庙宇、石墙、羊圈,铺设道路,形成独特的“石头屋”“火山村”景观。</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以盐田村盐田通向海边的道路为界限,可划分成三区,南北两区和海岸一区,每个区域由于地貌原因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北区的北部有两个较大的鱼塘,西临盐田村,南部是由村中伸向海边的一片冲积半岛,半岛上基本为近现代墓地,道路从半岛南部穿过,是现在去海边的主道路以及相对集中的晒盐槽区域,该区计有卤水池54个。</p> <p class="ql-block">南区的西面依然与盐田村相连,向东的方向中部也有一片冲积小半岛,岛上有墓地,与北区南部小半岛相邻,将南区与海岸区分隔开,同时也为南区留下了两个通向大海的通道,该区计有卤水池58个。海岸区在南区小半岛的外侧,临海的带状区域,因其更加近海的原因,该区范围内的晒盐槽和卤水池的数量较少,计有卤水池10个。 </p> <p class="ql-block">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北宋时期苏东坡到海南儋州时,曾造访洋浦盐田,感叹其“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留下了“东坡盐槽”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据传在唐末年间(另据传说,盐田村曾经留传一本族谱,上面关于祖辈晒盐为生的记载始于公元805年),一群来自福建莆田的盐工渡过琼州海峡,迁居到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其中长者谭正德无意中发现海滩火山石裂隙里析出一层白色的盐,受到启发,带领盐工将海边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平,打造成7000多块大小不等,四周凸边,中间平滑的圆盘砚式石盐槽,石槽的深度约2厘米,以一天晒干槽里的海水为宜,为获取充分的日照,最后将其高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块块的盐田周围。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又有说法认为,正德是一人名,其原名为谭正德,是洋浦盐田开创的先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项目调查显示,洋浦盐田贮存卤水的卤水缸多为褐釉陶制水缸,大口,圆唇,鼓腹,平底,高80厘米,口径50厘米,口沿宽约3厘米,一般都有盖子。水缸是近些年来在盐田流行的,从前村民都是在地势较高处挖小水塘贮存卤水。</p> <p class="ql-block">现代,村里多用新式的塑料收盐簸箕,旧式已难得一见。与制盐相关的其他工具:清洗盐槽所用刷头、修补盐槽所用熟石灰、毛刷等。旧式刷头为带轴穗高粱杆捆扎而成,圆柱形,适宜手握。新式刷头则为去杆后常见的塑料扫把头。</p> <p class="ql-block">据传在唐末年间(另据传说,盐田村曾经留传一本族谱,上面关于祖辈晒盐为生的记载始于公元805年),一群来自福建莆田的盐工渡过琼州海峡,迁居到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其中长者谭正德无意中发现海滩火山石裂隙里析出一层白色的盐,受到启发,带领盐工将海边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平,打造成7000多块大小不等,四周凸边,中间平滑的圆盘砚式石盐槽,石槽的深度约2厘米,以一天晒干槽里的海水为宜,为获取充分的日照,最后将其高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块块的盐田周围。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又有说法认为,正德是一人名,其原名为谭正德,是洋浦盐田开创的先人。</p> <p class="ql-block">此外,传说苏轼在盐田村的海边嬉水时,忽然觉得双脚奇痒难耐,村民拿出老盐拌上屋前屋后自然生长的狗仔花研磨,用纱布过滤后用来泡脚,很快治愈了苏轼的脚疾。</p> <p class="ql-block">洋浦盐田的制盐工具包括挑水工具、耙沙刮沙工具、贮卤测卤工具、收盐晾晒工具及其他工具。挑水工具包括挂木钩的扁担和水桶。收盐工具包括收盐簸箕和铁刮板,晾晒器为覆盖着塑料布的晾盐筐。收盐簸箕分旧式和新式。旧式收盐簸箕以竹编为主,加装木柄及木制箕口。新式以塑料撮箕钻孔并加装木柄而成。</p> <p class="ql-block">晒盐技艺。</p> <p class="ql-block">一、纳潮</p><p class="ql-block">海水是盐业生产的原料。盐工们谙熟每一次潮水的涨落日期,涨潮时海水没过盐地,浸泡盐田内的泥土,泥土中饱吸海水的盐分。</p> <p class="ql-block">二、晒泥</p><p class="ql-block">退潮后的一到两天,盐工们使用两种长短齿木耙如同给田地松土一般将盐田内的泥土翻,在阳光下曝晒,使泥土中的水分迅速蒸发。</p> <p class="ql-block">三、制卤</p><p class="ql-block">盐工们将晒干后的盐泥拖到铺有竹篾和茅草的过滤池,再过滤池中的盐泥堆耙平、夯实,之后不断向过滤池浇灌海水,侵泡在盐泥里的海水就慢慢地渗透到过滤池里,透过石缝流入卤水池。经过一夜的时间,海水华丽地变身为卤水。</p> <p class="ql-block">四、晒盐</p><p class="ql-block">晒盐之前,一般还需用“黄鱼茨”测试卤水的浓度,当截断的“黄鱼茨”根茎浮在卤水之上,表明卤水已经达到足够的浓度,可以晒盐了。盐工们上午将卤水缓缓地浇灌在早已被洗刷并晾干的盐槽上,盐槽里的卤水在阳光下曝晒蒸发,等到傍晚时分,盐槽中的卤水就已结晶成盐巴了。</p> <p class="ql-block">五、收盐</p><p class="ql-block">晒成的盐巴颗粒均匀,大小适中,质地洁白晶莹。盐工们用刮铁将盐槽上的盐巴刮堆成一座小小的白山,直到所有的盐槽中都堆起小山时才扫入收盐筐中。盐工们将收盐筐中盛满的湿盐倒入晾盐筐中,置于通风处晾干。</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盐田,来到出口乘车到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个人拍照📷最多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鲨鱼塘。</p> <p class="ql-block">海边小屋🛖。</p> <p class="ql-block">石头房前。</p> <p class="ql-block">小海湾。</p> <p class="ql-block">身后就是大海。</p> <p class="ql-block">海边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海水🌊颜色是蓝色的。</p> <p class="ql-block">连续动作。</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五星级卫生间🚻导游说过五星卫生间的来历,可时间长了我给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海边泊着几只彩色小船,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在灰褐的沙滩上格外分明。远远望去,竟像是谁失手打翻了调色盘,将颜料泼溅在这片荒芜的海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色小船🚣‍♀️</p> <p class="ql-block">小船🚣成为了海的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海是蓝色的,时而平静,时而翻起白沫,总归是莫测的。而小船们静静地泊在那里,鲜艳得几乎刺目,像是故意要与这阴沉的天色作对。</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无名小花。</p> <p class="ql-block">这片海是蓝的,极蓝极蓝的,蓝得有些刺眼。</p> <p class="ql-block">海边钓鱼🎣</p> <p class="ql-block">兵马角是个什么景点,它没在我们的行程中。</p> <p class="ql-block">天上有战鹰飞过。</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人不多。三三两两的游客,多是来了又走,照几张相,便算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这边海滩人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每每走到海边,总觉得那海蓝得不近情理。分明是水,何以竟有如此颜色?后来才知,那不过是天的倒影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火山石🌋</p> <p class="ql-block">站在礁石上望去,那蓝色便一直延伸开去,直到与天色混在一处,分不出界限来。</p> <p class="ql-block">火山石。</p> <p class="ql-block">礁石🪨</p> <p class="ql-block">蓝的尽头是什么样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激浪景区。龙门是明代得名,源于风浪击石如鼓声的奇观,地质形成可追溯至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p> <p class="ql-block">龙门激浪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打卡激浪景点。</p> <p class="ql-block">龙门激浪得名于明代,因海浪撞击龙门山东侧的拱形岩洞(高30多米,宽20米),产生如鼓鸣般的巨响,可传至10余里外,故称“激浪”。清代拔贡陈有壮的诗句“龙门峭石势嵯峨,远望潮来卷白波”生动描绘了这一景象。</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称,此处为巨龙飞天留下的拱门:相传天地初开时,弯月陨落形成半岛,巨龙潜居后腾空而去,留下中空岩洞即“龙门”。另有说法称,早期有犁头石常年冲刷岩壁,形成壁立状地貌。</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为火山海岸地貌,形成于百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岩浆入海冷却后形成褐红色悬崖、嶙峋怪石及浅海巨礁。其独特拱门结构可能为火山熔岩通道或海蚀作用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自明代起便是海南西线著名景观,清代文人题诗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地位。</p> <p class="ql-block">作为海南西线少有的未开发景区,龙门激浪至今保留火山海岸的原始风貌,但近年因洋浦开发区的辐射效应,游客增多可能威胁生态。</p> <p class="ql-block">海浪🌊一浪高过一浪。</p> <p class="ql-block">龙门激浪是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的自然景观,龙门山为海滨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嶙峋,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山的东侧有一瓮门,高30多米,宽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被称为“南天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景区海岸线绵亘4公里,沙滩洁净,巨石千姿百态,风景独特。</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是座屹立于海岸的岩石山,最高点39米,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延绵起伏,状似万里长城一段,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激浪自明代得名,一直受到游人的称奇。此外,该地区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包括黎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和纺织技术,以及各种民间节庆活动,如换花节、军坡节、黎族的“三月三”等。</p> <p class="ql-block">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高30多米,宽阔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北风掀浪,撞于石门,鸣声如鼓,回响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p> <p class="ql-block">"沙滩洁净,岸上巨石千姿百态,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北风掀浪,撞于石门,鸣声如鼓,回响10余里"‌:直接点明“龙门激浪”名称的由来,强调海浪撞击石门产生的震撼声响。</p> <p class="ql-block">“龙门峭石势嵯峨,远望潮来卷白波”‌ 是描述龙门激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句子之一。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龙门山怪石嶙峋的峭壁与海浪翻涌的壮阔景象,既展现了地质奇观,又暗含对自然力量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巨龙积蓄天地的阳刚之气……蓦地狂风呼啸,海水澎湃"‌:通过神话传说赋予景观神秘色彩,呼应了当地民间对自然力量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岸上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礁石上常有贝壳的残骸,白生生的,嵌在石缝里。潮水涨时,它们便不见了;潮水退去,它们又露出来,像是从未移动过一般。我想,这些贝壳大约也同人一样,以为自己是海的主人,殊不知海只是暂时收留了它们,待到厌倦时,便一挥手,将它们抛在石上,任其自生灭。</p> <p class="ql-block">因为热爱,奔赴山海。</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车上就交代我们想吃盐焗鸡不要自己买,要通过他去买。</p> <p class="ql-block">沙滩🏖️真好,人少,沙细,如果是夏天来,一定会有下海游泳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景区全年全天开放,但‌最佳游览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17:30。</p><p class="ql-block">‌赶海活动‌需根据潮汐时间安排,退潮时(露出沙滩和岩石)更适合探索地质奇观,涨潮时(如13:00-15:00)可观赏海浪撞击龙门的壮景。</p> <p class="ql-block">退潮时段‌:可近距离接触火山岩地貌,观察细软沙滩和玄武岩“龙门”结构,适合地质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涨潮时段‌(如文中提到的13:00-15:00):海浪冲击礁石形成“龙门激浪”奇观,适合摄影,但需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仙人掌🌵</p> <p class="ql-block">建议查询当地潮汐表‌(如儋州潮汐表)以精准规划赶海时间。</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海南的路况很好👍</p> <p class="ql-block">狗仔花,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咸虾花的全草。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具有发表散寒,凉血解毒,清热止泻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疟疾,热泻,痧气,湿疹,荨麻疹,久热不退,高血压,乳腺炎。</p> <p class="ql-block">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直立,有分枝,具明显条纹,被灰色短柔毛。叶互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波状或有浅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灰色密柔毛,侧脉4-5对。头状花序在枝端散生或成对着生,或排成具叶的圆锥花序;总苞宽钟状或半球形;总苞片3-4层,绿色,卵状披针形,锐尖,外面被短柔毛;花两性,全为管状,花冠5裂,淡紫色;雄蕊5,聚药。瘦果圆柱形,具4-5棱,无毛,有腺点;冠毛白色,易脱落。花期5-9月,果期7-11月。</p><p class="ql-block">‍生于村边、田埂、旷野、路旁的草地或荒地。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p> <p class="ql-block">像是槟榔树,在海南基本能区分什么是椰子树,什么是棕榈树,什么是槟榔树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儋州峨蔓镇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是吃儋州米烂。</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就是米烂。</p> <p class="ql-block">这边也有古盐田~盐丁古盐田。</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进到峨蔓镇政府里面转转。</p> <p class="ql-block">镇里的公务车辆。</p> <p class="ql-block">十谢共产党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下午回到2号岛。</p> <p class="ql-block">2号岛的游泳池,游一次10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