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br>电影文学剧本:《102路公交车往西去往东去》<br> <br>文/宋红莲<br> <br>(根据本人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286个镜头,时长130分钟,全文13000字。强化视觉符号与情感肌理,融合地域写实与都市寓言)<br> <br> <br><br> <br> </h3> <h3><br> <br>片头·时光叠影(1 - 8镜)<br> <br>镜头1:全景-高空航拍+历史蒙太奇(无人机+胶片叠化)<br> <br>2025年黄昏,宜昌东山大道在镜头下铺展,BRT车道如银色绸带延伸向远方。画面开始叠化,1990年代尘土飞扬的土路、2000年代锈迹斑斑的铁皮站台、2010年代闪烁着电子屏的新式站台依次闪现,最终定格在2014年的旧站台。40岁的李建国蹲坐在墙角,背后梧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故事 。<br> <br>镜头2:特写-地面划痕(移轴+微距)<br> <br>砖缝间,半截2014年的公交票根(“102路 东山大道站”)嵌在其中。未来老年版李建国的拐杖尖轻轻点在票根上,阴影缓缓覆盖,票根边缘因雨水形成的晕染,渐渐显露出“东去”二字,仿佛是命运留下的印记 。<br> <br>镜头3:中景-人物背影(跟拍+双重曝光)<br> <br>60岁的李老师拄着双拐,驼色风衣的下摆被风吹起,他一步一步走向BRT站台。在双重曝光下,他的身影与2014年那个雨夜奔跑、尚未拄拐的年轻身影重叠。地面的水洼倒映着这双重背影,虚实交织,恍若隔世 。<br> <br>镜头4:闪回-叠化转场(柔光+黑白)<br> <br>画面通过柔光叠化转场,切换到黑白画面。2015年,李建国在晓峰区小学操场笨拙地带着学生做课间操;紧接着,场景又转到2014年车祸发生前的车库,妻子陈芳与中介王兵交头接耳的画面在BRT站台的玻璃幕墙上撕裂,暗示着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 。<br> <br>镜头5:空镜-公交卡变迁(特写串联)<br> <br>一系列特写镜头串联起公交卡的变迁史。1990年代纸质月票上泛黄的字迹、2000年代塑料卡上猇亭小学的合影、2017年BRT芯片卡角落贴着的“丛姐的书店”纸条,再到2025年老年卡上印着的新站台与梧桐树图案,每张卡片都承载着不同时期的记忆 。<br> <br>镜头6:主观镜头-车窗凝视(手持跟拍)<br> <br>102路公交车内,年轻的李建国透过车窗向外凝视。此时,40岁的丛晓梅正躺在旧站台的躺椅上阅读《红楼梦》,阳光恰好遮住她半张脸,书页翻动的声音与公交报站声奇妙地重叠在一起,初次相遇的画面充满诗意与神秘 。<br> <br>镜头7:画外音+字幕(声画错位)<br> <br>中年李建国(画外音,2014年)低沉地说道:“站台是城市的疤,有的人在疤上种花,有的人在疤上撒盐。”与此同时,黑底白字的字幕缓缓浮现:《102路公交车往西去往东去》 。<br> <br>镜头8:光影定格(特效叠影)<br> <br>BRT站台明亮的灯光与旧站台昏黄的煤油灯在时空中重叠,形成“102”形状的独特光影。梧桐树的影子也从黑白变为彩色,一片2014年的枯叶缓缓飘落,为片头画上一个充满悬念的句号 。<br> <br>第一章:伤·背叛的斑马线(9 - 45镜)<br> <br>【场景1:山区小学·日·外(9 - 15镜)】<br> <br>镜头9:全景-校园全景(固定镜头+升降)<br> <br>晓峰区小学的红砖墙校舍在阳光下矗立,李建国带着学生们在操场上做课间操。他的动作略显僵硬,但神情认真专注。广播声卡顿地播放着:“第九套广播体操——体!转!运!动!”镜头缓缓升至山顶,俯瞰着蜿蜒如绳的盘山公路,整个场景充满了乡村学校的质朴气息 。<br> <br>镜头10:中景-教室窗口(手持跟拍+反光处理)<br> <br>李建国趴在教室窗口,阳光在他的手机屏幕上形成反光。他看着手机屏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意,粉笔灰从领口不断落下,在深蓝色衬衫上积成细雪状。他胸口别着的“优秀教师”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特写镜头突出了这个象征荣誉的细节 。<br> <br>镜头11:特写-手机屏幕(微距+时间标注)<br> <br>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短信:“老公加油!校长说支教结束直接提教导主任~❤️” 发送时间是2014年9月12日 10:05。屏幕下方还弹出三条未读消息,备注为“小王(中介)”,这些信息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br> <br>镜头12:中景-办公室(过肩镜头+道具呼应)<br> <br>校长拍着李建国的肩膀,他那圆滚滚的啤酒肚和手上戴着的金表十分显眼。校长说道:“小李啊,山区教育缺的就是你这种有冲劲的年轻人!”在他们身后的书柜上,“支教模范学校”的铜牌与之后将出现的中介店“年度诚信中介”铜牌在反光中形成微妙呼应,暗示着某种潜在的联系 。<br> <br>镜头13:特写-手表指针+全家福(慢镜头)<br> <br>李建国看了看手表(周五17:00),在收拾帆布包时,一张全家福不小心掉了出来。照片拍摄于2010年猇亭江边,照片中的他与陈芳靠在102路站牌旁,陈芳腕间的银镯在照片中反光,而这只银镯与之后她出轨时所戴的是同款,这个细节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br> <br>镜头14:全景-山路行车(车载镜头+声画对立)<br> <br>银色轿车行驶在山路上,车载广播播放着《平凡之路》,欢快的音乐与夕阳斜照仪表盘的温馨画面,映出李建国轻松的脸。然而,在后视镜中,远处一辆白色轿车(鄂E·临时089)正悄然跟随,长焦镜头捕捉到了这个不寻常的细节,声画的对立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br> <br>镜头15:空镜-小区大门(固定镜头+色彩对比)<br> <br>夜晚的猇亭教师新村,霓虹灯“教师新村”闪烁着。102路末班车(黄色车身)缓缓进站,红色尾灯划过铁门,与车库内白色轿车发出的冷光形成强烈的红绿对冲,色彩的碰撞暗示着即将发生的冲突 。<br> <br>【场景2:地下车库·夜·外(16 - 26镜)】<br> <br>镜头16:全景-车库入口(俯拍+光影切割)<br> <br>李建国的车驶入地下车库,车灯照亮了“B2 - 07”车位,然而该车位却被一辆白色轿车占用。白色轿车车身的反光中,清晰地映出副驾上半支口红,而这口红的色号与陈芳常用的一致,特写镜头强调了这个关键线索 。<br> <br>镜头17:中景-车窗外(摇镜头+细节伏笔)<br> <br>李建国皱眉拨打挪车电话,镜头随着他的动作摇转,扫过白色轿车的临时车牌“鄂E·临时089”。男子下车时,钥匙链上挂着的“丛氏房产”工牌(姓名:王兵)进入画面,工牌照片旁手写的“芳姐弟”字样快速闪过,为后续人物关系的揭露埋下伏笔 。<br> <br>镜头18:特写-通话界面(手机镜头+数据累积)<br> <br>手机通话记录显示,在过去两周里,李建国已经6次拨打这个挪车电话(同一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喘息声:“就来就来!”而此时手机屏幕左上角还显示着“陈芳 正在通话中”(后台运行),这些信息让李建国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 。<br> <br>镜头19:中景-车库通道(跟拍+身体语言)<br> <br>王兵戴着蓝牙耳机跑来,他嬉皮笑脸地说:“李老师久等了,我女朋友总说你车位空着浪费……”说话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玉佩(半枚),这个动作与陈芳的吊坠有着某种关联,特写镜头突出了这个细节 。<br> <br>镜头20:主观镜头-后视镜惊变(急摇镜头)<br> <br>李建国挪车后倒车,突然,后视镜里映出电梯口陈芳与王兵交头接耳的画面。陈芳的手指轻划王兵的手臂,动作十分熟稔。镜头急摇至电梯间,可两人的身影瞬间消失,只留下地砖上的口红印,这一幕让李建国震惊不已 。<br> <br>镜头21:中景-电梯间(长焦+微表情)<br> <br>陈芳靠在电梯墙上,手指不停地摩挲着颈间的半枚玉佩。电梯门打开时,她迅速转身,发梢扫过耳后新纹的小梧桐纹身,这个纹身与丛晓梅的“102”纹身形成呼应,长焦镜头捕捉到了她微妙的表情变化 。<br> <br>镜头22:特写-电梯按钮(反光+心理外化)<br> <br>18楼的按钮亮着,“B2车库”按钮的反光中映出李建国凝滞的脸。他的手指在口袋里紧紧捏着车钥匙,可钥匙齿痕与门锁卡槽并不匹配,这个细节呼应了之后钥匙无法开门的情节,外化出他内心的慌乱与不安 。<br> <br>镜头23:画外音-钥匙落地(音效前置)<br> <br>画面还未切换,就传来钥匙落地的清脆刺耳声,这个音效前置为接下来家门口的场景做了铺垫 。<br> <br>【场景3:居民楼·夜·内(26 - 35镜)】<br> <br>镜头24:全景-家门口(固定镜头+空间压迫)<br> <br>在1803门口,李建国拎着包站立着,将钥匙插入锁孔,却发现钥匙卡住了。镜头慢慢推至猫眼,屋内传来男女混笑的声音,暖光从门缝中溢出,门框的阴影仿佛牢笼一般将他困住,营造出压抑的氛围 。<br> <br>镜头25:特写-钥匙齿痕+备用钥匙(细节对照)<br> <br>主钥匙的尖部已经磨损,李建国拿出备用钥匙尝试,可同样无法打开门锁。特写镜头对比着钥匙与锁孔的错位,他忽然想起陈芳上周说“换了新锁芯”的话语在耳边回荡,这个回忆让他心中的不安更甚 。<br> <br>镜头26:主观镜头-门缝窥视(低角度+物品隐喻)<br> <br>从门缝下方,李建国看见两双鞋:一双是陈芳专属的女士拖鞋,另一双是与王兵同款的男士运动鞋。拖鞋边放着一张“丛氏房产”的快递单,收件人“陈芳”旁备注的“李建国代收”被划掉,这些物品暗示着屋内正在发生的不寻常事情 。<br> <br>镜头27:中景-楼梯间(手持跟拍+动作爆发)<br> <br>李建国退到拐角处,无力地滑坐下来,帆布包随之掉落,教案散落一地。其中某页上“背叛”二字被红笔圈住,墨迹晕开,就像他心中的伤口。他突然抓起教案疯狂撕碎,纸片纷飞之时,他听见了电梯声,便迅速躲进消防通道,情绪在此刻彻底爆发 。<br> <br>镜头28:特写-手机界面(情感突变)<br> <br>李建国的手机通讯录里,“妻子”的备注被改成了“陈芳”。通话记录停在三天前,上面显示着:“老公,这周我值夜班,别回来了。”屏幕底部的“最近删除”相册显示半小时前刚删的亲密照(残影可见),<br><br>(太长只复了一段…)</h3> <h3>上部:伤与遇(镜头1-110)<br> <br>从2025年黄昏宜昌东山大道的时空叠影开场,引出李建国的回忆。2014年,李建国在山区小学支教,满心期待着支教结束后的晋升。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撞见妻子陈芳与中介王兵的私情。车库里的占位冲突、家门口无法打开的新锁、门缝窥见的亲密场景,一系列打击接踵而至。雨夜中,他遭遇车祸。在医院苏醒后,与丛晓梅相遇,此后两人在公交站台的相处中,情感逐渐萌芽,同时展现了公交站台的四季变换与改造过程 。<br> <br>中部:变与别(镜头111-265)<br> <br>陈芳带着离婚协议出现,李建国选择净身出户。丛晓梅的过去也随之揭露,她与王兵的姐弟关系,以及背后关于玉佩、《红楼梦》的故事浮出水面。BRT施工带来城市变迁,李建国在废墟中拾荒回忆,与丛晓梅在拆迁现场对话后,丛晓梅决定离开,将《红楼梦》托付给李建国,卡车向东驶去,留下李建国孤独等待,期间通过四季流转展现他的思念 。<br> <br>下部:寻与归(镜头266-335)<br> <br>十年后的2025年,李建国在站台寻找丛晓梅留下的痕迹,各种细节勾起回忆。最终在夜晚,BRT车道与102路普通车道交汇时,两人重逢,实现双向奔赴并相拥。故事尾声,时间来到2030年,两人坐在智能玻璃站台的AI长椅上,观看全息投影的过往,随后登上复古102路公交车,开启新的旅程,以车票循环的意象,完成整个故事“伤”到“愈”的精神升华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