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佳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9552083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谷雨.石库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佳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小喜欢历史,也许是习惯使然,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更热衷于能够彰显地方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建筑。比如北京四合院、胡同,台湾的眷村。所以,对于上海这座城市,除了惊艳于魔都的魅力,我的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石库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特色符号之一。它不仅是近代建筑遗产,更是这座城市文化身份、社会变迁和市民精神的物质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库门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石库门当初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江浙一带的移民较多,国外的开发商于是兼顾了江南民居和本国民居的优势,打造出江南传统民居与西方联排住宅的混合体——石库门。这种设计不仅实用,还暗藏了深厚的江南建筑美学。这种“混血”建筑恰如上海本身——既保留中国传统底蕴,又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海派”气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年间,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播过一部纪实片:《石库门:上海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这是一部基于上海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石库门的主题历史纪录片。清晨刷马桶声、傍晚油锅炒菜香、亭子间的麻将声、老虎灶的开水铺。画面朴实温暖,这些声音与气味构成了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建造时间较早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快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消失。2000年至2012年,石库门里弄由1896万平方米减少到1206万平方米。虽然许多人曾期望保留上海的历史面貌,但如今的情况是许多没有保护身份的石库门里弄逐渐被废除。承载着无数人温暖记忆的石库门在逐渐减少、消失,令人扼腕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库门建筑,既是对上海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评价,也是对上海当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部用砖瓦写就的上海近现代史——既有中西碰撞的智慧,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还有面对现代化变迁中的挣扎与阵痛。保护石库门,本质是守护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文化基因。沪籍作家陈丹青如此评价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的脸,拆光了,上海就失忆了。如何面对石库门在现代文明长河中的起起落落?或许时间是给予答案的唯一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谷雨时节,走在上海的街头,让我们在一声声“阿啦上海人”的软语中,去享受魔都带给上海人的骄傲,而在石库门的记忆里中去体会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