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武当 <p class="ql-block">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是中国道教圣地,历史上曾被称为“太岳”“玄岳”“大岳”,尤其在明代被明成祖朱棣敕封为“大岳太和山”,地位一度超越五岳,成为“五岳之冠”。</p><p class="ql-block">武当山以“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著称,自然景观险峻奇绝,如“雷火炼殿”“龙头香”等奇观兼具神秘与科学内涵。太岳武当”的称号不仅源于明代皇权的加持,更体现了道教文化、建筑艺术与自然哲学的深度融合。与五岳相比,武当山以宗教独特性、皇家道场规格和武术传承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兼具神圣性与世俗影响力的名山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说武当的“仙”与“道”之前,我们先说一个游客的观感。</p><p class="ql-block">武当山“上贯天枢,下蟠地轴”,山势奇特,群峰林立,既有华山之险,又有庐山之幽、黄山之奇,如天柱峰高耸入云,令人惊叹。 山间常常云雾弥漫,云雾在峰林间穿梭,古墙绿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巍巍武当山,泱泱太极湖,山水交融,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十堰是我国著名的汽车之城。飞机✈上就已看到了壮观的汽车距阵。</p> <p class="ql-block">太极湖边,非常休闲的各式候鸟在这裏栖息。地质博物馆就在湖边。</p> <p class="ql-block">既然是道教修仙的地方,少不了练丹,炼丹就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珍贵石头,武当就有各式各样的宝石。武当山曾经还有恐龙出没。在博物馆裏我们就见到了恐龙蛋。武当山在神农架边上,说不定还有各色野人出没呢?</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和扩建,特别是明朝永乐皇帝时期大规模建设,形成了如今庞大的道教建筑群。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等众多宫殿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和宫</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率领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建造宫观,其中就包括武当金顶的主要建筑——金殿。金殿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建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武当金顶是仿木建筑结构金殿为仿大式木结构,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阔5.8米,深4.2米,高5.54米,重檐庑殿式屋顶,是皇家专用的屋顶形式,体现出极高的等级。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檐和下檐,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 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鎏金,用铜总重量108吨,用黄金100公斤以上,历经六百多年仍金光夺目,尽显金碧辉煌,也展现出皇家建筑的奢华与威严。全部构件采用分体铸造,经榫卯安装,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着真武祖师像,左有金童捧册,右有玉女执印,水火二将擎旗拔剑,他们的造型生动逼真,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体现。</p><p class="ql-block"> 金顶的整体布局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既然是真武大帝的道场,当然有龟蛇之局。</p> <p class="ql-block">金砖</p> <p class="ql-block">琼台中殿,始建于元朝,称“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光绪时重建部分庙房。现存建筑为明崇祯九年时陕西汉中官员捐资重修。相传为真武大帝得道受封之圣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子坡</p> <p class="ql-block">武当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太子坡。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p><p class="ql-block"> 相传净乐国太子15岁入山修道之初就住在这山坡上,因此得名“太子坡”。</p><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墙: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墙体厚1.5米,高2.5米,浑圆平整,弧线流畅悦目,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和豪华。 </p><p class="ql-block"> 一柱十二梁:五云楼最顶层的“一柱十二梁”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叠搁,计算周密。 </p><p class="ql-block"> 一里四道门:在不足1华里路程上,建有四座高大山门,形成四大道院,寓意人生路途如过山门,要次第走入新的境界,步移景异、寓意深刻。 </p><p class="ql-block"> 太子坡沿路两边全部都是桂花树,每到桂花飘香的时节,满坡芬芳,为太子坡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绿水环绕。</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位于武当山展旗峰下,宋宣和年间始建,元代重建时名为“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扩建,明成祖朱棣赐额“太玄紫霄宫”。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可惜紫霄大殿维修中,无缘得见真容。</p><p class="ql-block">赑屃驮御碑亭坐落在崇台石台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治世玄岳碑</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位于南岩,道教尊为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地。南岩宫始建于元代,元仁宗延佑元年赐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重建,赐额“大圣南岩宫”。</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的剑。</p> <p class="ql-block">似乎是宋代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 皇帝祭天的地方。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明天启七年,玉虚宫发生毁灭性火灾,轴线主要建筑遭火劫;清乾隆十年再次遭大火,附属建筑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大片房屋被吞没。</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启动玉虚宫大殿修复。有山门、龙虎殿、朝拜殿、玉虚殿、父母殿等。其中,宫门为精雕琼花须弥石座,券拱三孔,两翼八字墙镶嵌琉璃琼花图案;宫内的四座碑亭内各置巨大的赑屃驮御碑,碑文书体隽永,碑额浮雕蟠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遇真宫张三丰祖庭。是风水极好之处,所谓九龙饮水局,九龙朝凤局。武当山遇真宫是武当山九宫之一,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建遇真宫,于永乐十五年竣工。抗日战争时期,遇真宫被辟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1996年,武馆引发大火,主殿化为灰烬。后因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需进行加高,2012年遇真宫开始进行顶升工程。</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的建筑艺术特色,琉璃八字宫门的琉璃花饰、真仙殿的斗拱等构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宫内的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姿态飘逸,是珍贵的明代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三丰在此修炼并演创了武当拳,遇真宫也因此成为历代武当拳弟子崇敬的场所,对于研究武当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修仙与得道 <p class="ql-block">修仙之妙,超然物外。武当山,宛如人间仙境,正是人们心中绝佳的修仙之地。相传,真武在武当飞升成仙。</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踏上修仙之路,便能专注于自我的成长与提升,以纯净的心境感悟天地万物的奥秘,修一个更好的自己。修仙亦是对自我的深度挖掘与超越。它促使我们不断挑战身体与精神的极限,通过修炼,激发自身潜在的无限可能。在武当山清幽的环境中,吐纳天地灵气,研习高深功法,每一次的突破与进步,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与神奇。修仙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境界。在武当山,我们与青山为伴,与绿水为友,倾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微风的轻抚,领悟四季的更迭。修仙者懂得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又回馈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美妙,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滋养与启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修仙之路,虽充满挑战与艰辛,但其中蕴含的美好与意义,却值得我们为之不懈追求。在武当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修仙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探寻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拥抱更广阔、更精彩的精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当修仙有颇多成功的例子。真武在太子坡修道,他也有动摇想放弃的时候,经高人点拨重回太子坡修练,终成正果。(太子坡又称复真观)在南岩飞升成仙。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南岩修炼四十二年,紫气元君化身美女试探其道心,真武不为所动,后因美女掉下悬崖而纵身跳下欲以命偿还。此时,崖下祥云中五条真龙出现,簇拥真武大帝飞升前往金阙,即道家谓天上仙人或天帝所居的黄金阙。这一事迹被称为“五龙捧圣”,是道教的著名典故,在武当山一带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是道教尊奉的北方最高神,象征北方七宿(玄武),主司水、兵戈、寿命,具有驱邪镇煞的神力。 其信仰源于古代星宿崇拜和龟蛇合体的玄武图腾,唐宋时期逐渐人格化为“真武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常见形象为披发跣足、身着黑袍、脚踏龟蛇,手持宝剑,象征降妖伏魔、护佑众生。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等,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他所踏的龟蛇,是其形象的重要象征元素。龟代表着长寿和稳定,蛇则象征着灵活和变化,两者结合体现了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的道家理念。</p><p class="ql-block">传说法是他为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不愿继承王位,一心向道,后在武当山修炼四十二年,功成飞升,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镇守北方。</p><p class="ql-block"> 宋末明初的玉雕。</p><p class="ql-block">还有传说称,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皇后之子,长大后辅助玉帝,降伏妖魔。 职责主要是镇守北方,统御万神,掌管着三界的妖魔鬼怪,负责阴阳政务,推举仙官,惩罚鬼神。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地位极高,是北极紫微大帝座下的护佑天际的道教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道教以三清为尊,三清指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p><p class="ql-block">元始天尊被认为是宇宙本源的象征,代表着宇宙的“创世”阶段,他生于混沌之前,开天辟地时以“道炁”化生万物,是“道”的初始形态。他手持“混元珠”或虚托“黍米珠”,象征宇宙未分时的原始状态,掌管天界三十六天中的“玉清境”,为众仙之祖,传道授法于诸神。 </p><p class="ql-block"> 灵宝天尊:全称“上清灵宝天尊”,是三清尊神中的第二位神。他代表“道”的演化与传播,主掌“阴阳分化”与“教化众生”,手持“如意”或“灵宝五符”,象征以灵宝之法度化世人,传下《灵宝经》体系,是道教斋醮科仪与符箓法术的主要来源,居住在“上清境”。 </p><p class="ql-block"> 道德天尊:即三清尊神中的第三位神,是道教对春秋末年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道教教祖老子的尊称,世俗多称“太上老君”。他代表“道”的具象化与人间实践,主掌降圣传经、教化帝王、炼丹长生,手持“太极扇”或“金刚琢”,象征阴阳调和与金丹大道。炼丹、占卜、驱邪等仪式皆尊奉老君,农历二月十五为其诞辰。</p> <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里的神仙就更精彩了。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号称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在神话故事中,他们在封神之战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斗母的九个儿子,九曜,北斗七星加辅弼二星。</p> <p class="ql-block">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门派,主要的派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一道</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前身为五斗米道。汉安元年太上老君授以祖天师正一盟威之道。元代时,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此后龙虎山天师道、茅山宗、阁皂宗等均统一于正一派。</p><p class="ql-block"> 教义与特点:以“正以治邪,一以统万”为理念,以斋醮符箓为主,不戒荤腥,不必蓄发住观,道士可以有家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清派</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由东晋杨羲创建,奉南岳夫人魏华存为始祖。他们在茅山建立“上清宗坛”,所以茅山派又被称为上清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注重本身的精气神修持,通过存思服食天地间的灵气以及神灵的真炁,以修炼成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灵宝派</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由东晋末年的葛巢甫创建,将葛玄奉为始祖,又称“葛家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主要经典是《灵宝五符经》《灵宝度人经》,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为最高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真道</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其支派较多,如丘处机的龙门派、马钰的遇仙派、郝大通的华山派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大道教</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沧州刘德仁创于金初。崇尚《道德经》,并吸收部分儒、释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不尚符箓,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亦不讲长生久视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元末逐渐衰落无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一道</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卫州萧抱珍创于金初。该派道士须出家,与全真道相类。</p><p class="ql-block"> 教义与特点:以传“太一三元法之术”名于世,善祈禳术,以符箓为人治病,近天师道。传至七祖萧天佑后,逐渐与正一道合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净明道</p><p class="ql-block"> 起源与发展:由天师许逊所创,奉许天师为祖师,以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传道。</p><p class="ql-block"> 教义与特点: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基本教义,又称为净明忠孝道。元朝开始逐渐融合到正一派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武当派</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起于宋而兴于明,为宋人张三丰所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神霄派</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由北宋道士王文卿所创。</p><p class="ql-block"> 教义与特点:以传习五雷之法为主,认为行使雷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帝派</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据传为唐朝道士邓紫阳开创,以江西抚州南城县的麻姑山为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义与特点: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以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子孙世代传承《天蓬经》和北帝授剑法。</p> <p class="ql-block">武当太极</p><p class="ql-block">张三丰的太极是中国武术和哲学的重要遗产,其核心思想融合了道家哲学、传统医学与武术技击,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张三丰(约1247年—?)是元末明初的道教人物、武术家,被尊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隐士,皇上派人拜访,未能得见。也有观点认为其形象是后世对多位道家高人的综合塑造。</p><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时,观察“鹤蛇相斗”而悟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武学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真宫位于丹江之滨,群山环绕,有九龙饮水局和九龙朝凤局之说。</p><p class="ql-block">紫霄宫壁画依然保存的了太极☯起源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太极技术特点与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缓慢圆活:招式如行云流水,强调弧形运动与重心稳定。</p><p class="ql-block">连绵不断:动作之间无停顿,形成完整的“势”。</p><p class="ql-block">用意不用力:以意识引导动作,减少肌肉紧张。</p><p class="ql-block">传统太极拳套路包括十三势(八门五步)、太极长拳等,后衍生出陈式、杨式、吴式等流派,但张三丰所传的原始套路已难以考证。</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道教修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相通,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和谐。</p><p class="ql-block">通过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太极拳被广泛用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对改善平衡能力、心血管健康等有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张三丰提倡“止戈为武”,太极拳不仅是技击术,更注重修心养性,倡导谦和、克制的武者精神。</p><p class="ql-block">太极拳核心:太极拳核心为棚、捋、挤、按等八法,暗含八卦,衍生众多变法,与脚上五步合成十三式,排列组合无穷。</p><p class="ql-block">张三丰的太极是武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既是一种高效的技击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尽管其历史细节存在争议,但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对健康、武学乃至人生哲学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的壁画关于太极的起源密码。相传张三丰观鹰蛇搏斗创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已成为世界流行的健身运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三丰与太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频繁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太极拳主要流派(如陈式、杨式)多形成于清代,与张三丰的关联更多是文化溯源</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练丹还是练功,修道之人都需道法自然。道教低调内敛,修炼的窍门我们道外之人不得要领,只是不明觉厉。</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武当山脚,夜里听到天雷滚滚。半梦半醒间,记挂著那些正在山上历劫的修道之人。。。</p><p class="ql-block">罡风撕碎云层时,九重天雷会落在了哪个修道之人的头上?是否有雨滴血祭了他一生的错?天柱峰上是否演绎着“雷火炼殿”?雷鸣渐息时,定是有人晋升了修为吧?想到此处我便安然入睡了。</p><p class="ql-block">武侠小说里,武当的这场雷雨大概是这样描写的。。。</p><p class="ql-block">《劫雷录》</p><p class="ql-block">子时三更,檐角铜铃碎成齑粉。我隔着纸窗数天裂的纹路,紫电青霜里浮出五座金顶的轮廓。檐马残骸坠地时,正北峰顶绽开第一朵劫云。</p><p class="ql-block">紫袍道人将剑匣埋进北斗阵眼,七枚铜钱在掌心熔成赤红。他想起百年前在襄阳城头错算的卦象,那场本不该燃起的大火焚尽三万户人家的命盘。此刻天枢位裂开的雷纹,恰似当年焦土里的龟甲裂纹。</p><p class="ql-block">青衫剑客倒悬于南岩宫飞檐,发带浸透暴雨。他第九次重铸的灵剑在鞘中悲鸣,剑脊上暗红的血槽泛着幽光。那是他亲手斩断的师徒因果,是寒潭边被剑气削落的半截小指,此刻都在雷霆里化作三千心魔。</p><p class="ql-block">白发老道端坐展旗峰巅,任罡风剥落百年道果。怀中玉瓶盛着昆仑虚最后一口灵泉,水面倒映他亲手封入镇妖塔的师弟。第八十一道天雷劈开瓶身时,他终于看清灵泉里浮动的,竟是自己的倒影。</p><p class="ql-block">赤雨漫过五龙宫丹墀,血珠顺着太极图阴阳鱼游走。我数着雷鸣的间隙,听见山巅坠落的铜磬声。天劫本无善恶,不过是天地为证的一笔清算——有人用魂飞魄散还清孽债,有人借雷霆洗出琉璃道心。</p><p class="ql-block">寅时末,星轨闭合如天门。檐下新结的露水裹着焦土气,我合拢被电光灼痛的双眼。东方既白的刹那,分明看见万雷寂灭处,有人褪去旧骨,化作一缕清风融进武当七十二峰的云雾。</p><p class="ql-block">这是AI写的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了那么多的仙侠剧,科幻剧,我当然是相信有人会穿越时空去到仙界。☺</p> <p class="ql-block">武当有多少修仙之人飞升成仙不得而知。但史上知名的道士的而且确为我个科技与文化作出杰出的贡献。道教吸收了墨子和老庄的思想。无论术与道都推动了我国科学生产力与文化的进程。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道士:</p><p class="ql-block"> 张道陵</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人,自幼聪慧,对《道德经》等经典兴趣浓厚。在四川鹤鸣山潜心修道,创立天师道,这是道教制度化宗教的开端。以《老子想尔注》为经典依据阐释教义,建立二十四治规范教众组织与活动,被尊为“祖天师”,其创立的天师道是道教重要流派。</p><p class="ql-block"> 葛洪</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道教学者,丹鼎派理论集大成者。所著《抱朴子》系统阐述炼丹理论与方法,将炼丹术提升到理论高度。在医学领域也颇有建树,著有《肘后备急方》。还将儒家道德观念与道教修行理念结合,推动道教从民间信仰向理论化转变。</p><p class="ql-block"> 陶弘景</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代道士,博学多才。对上清派经典系统整理整合,开创茅山宗。编纂的《真诰》详细阐述道教教义、神仙体系等;《本草经集注》在药学领域有重要地位。凭借自身学识和影响力,促进道教与皇权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p><p class="ql-block"> 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被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与实践,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倡导“医道同源”,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结合,认为身心修养与健康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吕洞宾</p><p class="ql-block"> 唐末五代时期人物,八仙中的核心人物,在内丹修炼和剑术方面技艺高超,被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民间传说中常化身凡人济世救民,是道教世俗化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 陈抟</p><p class="ql-block"> 五代宋初的隐士,专注易学与内丹术研究。对《易经》钻研深入,创“无极图”,影响宋代理学发展,周敦颐受其启发。其《睡功》理论为道教修炼体系增添新内容。</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p><p class="ql-block"> 金代道士,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创立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强调心性修炼和禁欲苦行,建立丛林制度规范修行场所和教众生活方式,推动了道教在金元时期的革新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丘处机</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弟子,继承发扬全真道教义。以74岁高龄西行万里觐见成吉思汗,劝诫其“止杀爱民”,使全真道在元朝获得极大支持,进入鼎盛时期。著有《摄生消息论》等,弘扬内丹学说。</p><p class="ql-block"> 张三丰</p><p class="ql-block"> 元明之际道士,开创武当派,将内家拳法与丹道修炼融合,被奉为太极拳始祖。秉持“三教同源”思想,其思想和武学理念对道教及中国武术发展、传统文化传承有积极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刘一明</p><p class="ql-block"> 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著有《道书十二种》,系统阐释内丹学与易理,主张“性命双修”。在道教发展面临挑战时,推动了丹道理论在清代的复兴与传播。</p> 求仙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真武大帝信仰达到鼎盛,被尊为“治世福神”,受到朝廷的尊崇和百姓的广泛信奉。</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有许多供奉真武大帝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湖北武当山的紫霄宫、太和宫等。武当山被视为真武大帝的道场,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前往朝拜。</p><p class="ql-block">民间在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日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会前往庙宇进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幸福。同时,还会有一些道教仪式和民俗活动,如道教法会、庙会等。</p> <p class="ql-block">东南沿海地区的北帝崇拜。 在珠三角(如佛山祖庙)、香港、澳门等地,北帝被视为重要的地方保护神,主管风雨、航运与平安。 佛山祖庙的北帝诞(农三月初三)是岭南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包括巡游、祭祀、武术表演等。</p> <p class="ql-block">沙湾飘色就是北帝诞巡游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凡人求的福寿康宁,升官发财,求子,等等。皇家还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武当还发现一套珍贵皇家投龙器。投龙器是皇家与上天沟通的物件。</p><p class="ql-block">在乡村修旅游公路时发现三个捆在一起、外有朱砂封着的物件,最终交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唯一一套最接近完备体系的皇家投龙器,相比其他地方的投龙物件更完整。投龙求上天赦罪。</p><p class="ql-block">·物件寓意:</p><p class="ql-block">·金龙:类似高级快递员。</p><p class="ql-block">·玉璧:通灵可通天,用于祭奠,需为圆形。</p><p class="ql-block">·金简:正反两面,正面有符咒,类似二维码锁,为云雷篆,凡人不懂,但道中高人能懂可翻译:表达希望太上老君消解罪过之意。</p> <p class="ql-block">过去还有人上龙头香的。山崖之上要多坚定的意志才能迈出那三步。</p> <p class="ql-block">龙头香</p> <p class="ql-block">吾辈凡人,蝇营狗苟,不能深山中修炼,每年求仙祈福,消灾解厄也是很好的。</p> 尾声 <p class="ql-block">山下有的士师傅问我们:是不是来辟谷的。我们大笑,我们当属那“往来浮浪之人”。不过别一味耽于口福,也应是对身体有裨益的。</p> <p class="ql-block">仙山归来,也该有些些许道骨仙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