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兰生<div><br></div><div>从本集开始,我每一集用100张图片展现江西钢厂的历史,因为美篇只允许每篇插图100张。</div><div><br></div><div>到了我这个年纪,凡是想做的事应该在有生之年抓紧完成,我要把自己掌握的全部资料利用完毕,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江钢史,也算是网上江钢陈列馆吧!</div><div><br></div><div>因为是历史,所以文中有错误之处,敬请有识之士不吝指出并赐教。<br><div><br></div></div> 上图; 《江钢志》第一卷1965——1983.《江钢志》第二卷1984·1——1990·1.<div><br></div> 上图:1965年9月14日,中共宜春地委发文《赣中发(65)124号》,批准成立江西钢厂委员会,由韩海清、丁振芳、羊智忠、路一、陈学民,张志恒、李象海7人组成,韩海清任书记。<br><br> 上图:江西钢厂首任党委书记韩海清像照。<div><br></div> 上图:党委书记韩海清参加工地劳动。<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首任厂长丁振芳像照。<div><br></div> 上图:上钢一厂时期的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9月28日,丁振芳陪同毛主席视察上钢一厂转炉车间。毛主席手拿炼钢帆布帽,通过帽子上的看火镜仔细观看转炉出钢水时钢花飞溅的壮丽景色。穿军服戴大盖帽的是罗瑞卿。罗瑞卿后面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当中戴草帽的是周恩来总理,右面最前的是丁振芳。(这张照片曾经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时在中共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出。)<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左一戴草帽的是周恩来总理,左二戴草帽的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丁振芳向周恩来总理介绍转炉炼钢情况。<div><br></div> 上图:1958年7月14日,丁振芳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上钢三厂转炉车间。周恩来总理手拿炼钢镜仔细观看转炉炼钢情况,手中拿草帽的是丁振芳。<div><br></div> 上图:1965年筹建时期的江西钢厂领导干部,第一排左一是党委书记韩海清,左二是厂长丁振芳。<div><br></div> 上图:第一排二层楼原是良山招待所,1965年4月23日丁振芳一行第一次踏上良山地区考察江西钢厂厂址时,就住在良山招待所,筹建江钢时期也在良山招待所办公。<div><br></div> 通知<br>编号0101:<br>蒋建中同志:<br>已被批准支援江西钢厂,特给假期4天,自9月14日至9月17日止。希请做好一切准备,并在9月17日前回厂报到销假。<br>单位经手人:浦跃祖<br>新沪钢铁厂支内办公室<br>66年9月14日<br><br>这是张非常罕见的支内通知单,难得一见的1966年参加三线建设的原始文物,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从纸张中仿佛可以闻到历史的气息,听到历史的脚步声。<br><br>接到支内通知,只有4天时间的出发准备,其中还包括整理行装;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时间,可以说是打起背包就走。<br><br>蒋建中乘绿皮火车离开上海9月19日赶到座落在大山沟里的当时名称叫江西南昌810信息807分箱的江西小三线厂江西钢厂当学徒工,10月1日他参加了江西省第一根钢材的试生产,当时他们用八吋钢锭和400轧机一次性轧成材,此项技术当时是全国首创。为此,江西钢厂组织轧钢工人将几根1米左右的25 mm钢材扎成捆,拉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报喜,向1966年国庆献礼。蒋建中还在省三次全会主席台上诵读喜报。<div><br></div> 上图:蒋建中的工作证号码2818。<div><br></div> 上图:蒋建中学徒转正档案,当时江西一级工工资是31元5角。<div><br></div> 上图:蒋建中荣获1974年度总厂级先进生产者,他已经担任副工长。<div><br></div> 上图:轧机中间弯腰操作者正是蒋建中。<div><br></div> 上图:1966年10月1日807型钢车间试机生产场面。<div><br></div> 上图:这张照片也是难得一见的1966年4月参加三线建设的原始资料,黑白照片不容易褪色,至今非常清晰。第一排(右二)是上海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的董定芳,上海同事依依不舍,临走前大家拍了个照片留念。<div><br></div> 上图:1966年,董定芳把上海的根连根拔了,他携老娘和爱人以及3个女儿全家共6人,一起迁移到江西南昌810信息825分箱参加三线厂工作。这是出发前全家在上海的留影。<div><br></div> 上图:在几万人的厂子里,他的工作证号码是677号,真是三线厂的老革命啊!<div><br></div> 上图:董定芳正在做钢锭模。做钢锭模非常劳累辛苦,人蹲在地上,全靠臂力和腰劲来刮模型,下班时的人像煤矿工人一样,工作服粘满黑灰,脸上的汗水与黑灰粘在一起,除了牙齿是白的,整个脸都是黑的。<div><br></div> 上图:董定芳的爱人王洪菊在江钢“五七”工厂工作,这是1972年的工作证。三线厂时期,江西钢厂的附属“五七”工厂,是安排职工家属工作的单位,曾经为三线厂立下了汗马功劳。<div><div><br></div></div> 上图:江钢“五七”工厂工作证封面。<div><br></div> 上图:图为试制品。1968年825车间炼出江西省第一炉不锈钢浇铸毛主席站像,显示了825造型工人的精湛工艺。正品涂镍不锈钢毛主席站像保存在江西省展览馆。<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革委会时期的投票场景,正在投票的是崔国聚、左二是团委书记张志华、左一是陈明利。崔国聚曾担任过江西钢厂副厂长、厂革委会副主任。<div><br></div> 上图:1970年7月12日,江钢中学半工半读师生合影,第二排左二是班主任李铭老师。半工半读其实天天在工厂里参加生产劳动,月工资16元。一年后半工半读学生全部转正为国企固定工,成为钢二代。<div><br></div> 上图:1971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毕业证封面。<div><br></div> 上图:1971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毕业证内面。<div><br></div> 上图:1970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成绩单。<div><br></div> 上图:1970年,江钢职工子弟中学成绩单,内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div><br></div> (上图由易明提供)江西钢厂厂部和厂牌原样原貌。<div><br></div> (上图由董红光提供)2022年5月7日,江西钢厂厂牌在捐献给宝武集团新钢公司博物馆前,按照原样竖立在原江钢厂部大门口拍照留念。(左右方向搞错了)<div><br></div> (上图手机截屏)江西钢厂830薄板车间党总支书记孔令熙曾经在上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江西钢厂从厂长到车间干部见到过毛主席,这在三线厂绝对是罕见的。<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炼钢分厂荣获冶金部《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称号。走在最前面的是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孙华民,右边是厂长赵云章,孙华民左边是组织部长吴伦泓,戴红花拿锦旗的是炼钢分厂党总支书记丁守鸿(后任江西省冶金厅副厅长)。<br>收藏者:吴伦泓。提供者:吴林海<div><br></div><div>孙华民是江西钢厂第二任党委书记。孙华民是抗日干部出身,在部队担任团级干部,担任过上海第三钢铁厂副厂长。1966年至1968年担任江西钢厂党委副书记。1971年6月29日孙华民任中共江西钢厂第一届委员会党委常委。1972年8月孙华民任江西钢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8月7日孙华民任厂党委副书记。1977年7月孙华民任厂党委书记。<br><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1976年工业学大庆纪念戳记。<div><br></div> 上图:从左到右——组织部龚佩英、党委书记孙华民、组织部长吴林海,前组织部长吴伦泓在井冈山留影。<div>1980年6月上钢三厂党委书记马丕来江钢,四人一起陪同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吴林海提供。</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二任党委书记孙华民(中),厂长赵云章(右二),党委副书记张志恒(右一)当年察看质量展览会时的情景。<div><br></div> 下图:赵云章厂长在炼钢炉前了解生产情况。戴安全藤帽的是陈荣光。微信群采集。<div><br></div> 上图:原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厂长、江西省冶金厅厅长、省经委主任赵云章在上海的家里接受建国七十周年纪念勋章。<div><br></div> 上图:原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厂长、江西省冶金厅厅长、省经委主任赵云章荣获建国七十周年纪念勋章。<div><br></div> 上图:原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厂长、江西省冶金厅厅长、省经委主任赵云章退休后回上海原籍养老。<div><br></div> 上图:左一是吴光团,右一是赵云章。1983年4月,吴光团任江西钢厂厂长。<div><br></div><div>在他任期内,江西钢厂从1983年到1988年连续六年保持了生产、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交利税为全省工交企业第一位,经济效益连续6年为江西省工业企业的排头兵。<div><br></div><div>吴光团是浙江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生,曾经在上海第三钢铁厂中心实验室第二实验室搞不锈钢军工行业的技术员。吴光团后来调任江西省冶金局总工程师。<div><br></div></div></div> 上图:图右王从昌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干部,我们称他“三八”干部,旁边的通讯员就牺牲在他的怀里。<div><br><div>王从昌从抗日战争一直打到解放战争,随四野38军一路南下打到湖南,再调回接管上海龙华飞机场。1958年大跃进转业到上海冶金局。</div><div><br></div><div>1965年跟随丁振芳从上海支内到江西钢厂,是江钢108将之一。89岁去世时身上还有两块弹片没取出来。</div><div><br></div><div><div>江钢老干部基本上都是抗战干部出身。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抛头颅洒鲜血,在所不惜。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们又满腔热血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div></div><div><br></div></div> 上图:(张国清拍于大电炉)左一党委书记陈英栋,左二副厂长姚明华,左三工会副主席蒋长根。<div><br></div><div>姚明华从普通炼钢工人一直干到江西钢厂副厂长,他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江钢发展,在江钢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br><br>姚明华退休后被新余市渝水区聘为顾问,主要负责良山镇地区开发和发展。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累倒在在职岗位上。<br><br>他是共产党干部廉洁自律的楷模,生前身后口碑极佳。他是唯一的在山下新钢和新余市区没有房产的厂级干部,新钢公司在孔目江边的分配的干部住宅大楼他也没有拥有一套。<br><br>他和底层职工一样,房产一直在良山江钢,江钢的房产拆迁后只能补偿6万至7万。他逝世后,很多江钢老职工自动参加他的追悼会。这样勤勤恳恳廉洁自律的好干部值得永远铭记。<br></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25铸造厂党政干部合影留念。<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25铸造厂厂长王荣定同志是位实干家,他在801炼钢厂工作时,因15吨化铁炉发生爆炸事故受过重伤。<br><br>他的父亲王阿甲同志是老劳模,1970年被树立为江西钢厂的全厂标兵,因劳累过度而早逝,王荣定顶替父亲名额进厂。<br><br>王荣定继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他没有背景和靠山,从头到尾都是靠苦干实干被领导慧眼识珠。识别王荣定的伯乐是江西钢厂厂长吴广团和副厂长姚明华,这两人本身就是作风一向正派的领导干部。<br><br>王荣定调任铸造分厂当厂长后,每天都穿着工作服,在炼钢一线与工人一起奋战,他的口号是:领导干部的办公桌必须在现场,他身上出的汗比工人还要多,大家尊称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br><br>江西钢厂与新余钢铁厂合并为新余钢铁集团公司后,王荣定被提拔为新钢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中国共产党队伍里不乏有这样的现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才有了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中国。<br><br>王荣定是三线二代子弟中的佼佼者,他一生与钢铁打交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在烈火中百炼成钢的!<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厂房扩建。当年基建科书记陈英栋(右一)科长于志扣(左一)在工地。请仔细看,干部和工人的工作服有补丁,科长的补丁最多,可见当年是多么艰苦。陈英栋后来担任新余钢铁集团党委书记。<br>收藏者:网名老唐,唐伯仁提供<div><br></div> 上图:801炼钢厂房扩建。唐伯仁提供。<div><br></div><div>一个人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无论时光流失多久,哪怕半个世纪多时间过去了,是金子永远会发光。有这么一个人,令人难以忘怀,唏嘘不已,他的经历与国家的安危始终牵连在一起。他就是江西钢厂第一任第一副厂长陈学明同志。</div><div><br></div><div>陈学明14岁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那时候他的人还没有枪杆子高,照样像成年的新四军战士一样,背枪、背子弹、背手榴弹,背行军装备,行军打仗样样不落后。</div><div><br></div><div>新四军部队不久选送陈学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学明屡立战功,博得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br></div><div><br></div><div>解放以后,陈学明勤于自学,精通业务,是一个建筑管理行家,六十年代初期就当上了上海最大的钢铁厂上钢三厂基建副厂长。</div><div><br></div> 上图:801扩建厂房,电弧光闪耀。唐伯仁提供。<div><br><div>陈学明是二级残废军人,还患有严重的胃病,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缠身,但是为了三线建设,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后方深山老林里筹建国防工业基地,他毅然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只身前往江西新余良山地区筹建江西钢厂,这一去的结局可想而知。<br><br>1970年5月11日上午,第一任副厂长陈学明因心肌梗塞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四十多岁,英年早逝。<br><br>遵照陈学明生前遗愿,江西钢厂将他的骨灰埋葬在801炼钢车间的对面山上,他要时时刻刻地看炼钢炉的熊熊烈火,听炼钢炉的出钢钟声,他死也要陪伴着江西钢厂发展前进。<br><br>每年清明时节,良山地区的映山红漫山遍野红透时,基建处的职工都会去祭奠他。山顶上陈学明肃穆庄严的墓碑前总是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圈,寄托着广大的江钢人对他的怀念和哀悼。<br></div><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809钢管车间大门。<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江西钢厂宣传部张时兴同志参观江西泰和军用飞机场时拍摄的歼-6战斗机前端的空速管照片。<div><br></div><div>空速管像扁担似的两头细中间宽,由两个同心圆管组成,内圆管为总压管,外套管为静压管,里面的构造像肠子,弯弯曲曲,粗粗细细,有大有小。空速管试制过程中,工程师陈培弟研发了半浮动冷拔总棒技术,解决了钢管裂截与裂坒厚的关键要点,在国内当时这个技术是首创,否则冷拔空速管绝无可能成功。攻关小组在工程师陈培弟的亲手操作下,经过反复研究和试制,于1972年秋,江西钢厂终于研制出歼-6飞机使用的高质量的空速管,致使我国几百架喷气机重上蓝天。<br><br>809钢管车间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过去苏联供应的空速管是两根焊接的,809钢管车间研制的是一次性成型无焊接的,质量更牢靠,使用寿命更长。江西钢厂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冶金产品的发展和航空事业作出了应尽的义务。<br><br>江西钢厂的空速管共研发过三种型号的尺寸,其中沈阳的“歼-6甲”空速管,南昌洪都“强-5”超低空机翼空速管,及贵州的“歼-6乙”机空速管,外形尺寸均不一样,工艺也不同,产品都是江西钢厂研制生产的。当时,江西钢厂生产的空速管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领先的。<br><br><br>1978年,江西钢厂自行研发的航空空速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又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江西省科技奖,宜春地委科技奖。<br></div> (上图)攻关小组正在研制空速管,右二戴眼镜的是工程师陈培弟,正在向攻关小组讲解空速管的内部构造。<div><br></div> 809生产军用民用的无缝钢管,新四〇火箭筒弹尾管是便携式反坦克兵器重要材料,也是809生产的。<br>照片拍摄者:曾洪吉<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09钢管车间随后试制出当时比较先进的40火箭弹雷管用的冷拔无缝钢管和弹簧片,为兵器工业部江西9446厂供应高速机枪的合金枪管,声名在外。<div><br></div> (上图)809钢管车间生产场面。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809钢管车间生产的异型冷拔无缝钢管。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809钢管车间生产的不锈无缝异型钢管。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江西钢厂809钢管车间鸟瞰。曾洪吉无人机摄影。<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第一排左二是作者。<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首届武装民兵集训。背后烟囱是803锻造车间的烟囱。<div><br></div> (上图由嵇春祥提供) 江钢出去的上海兵,前排左一是江钢党委书记孙华民儿子孙新宁,左三是袁哲宽儿子袁文亮。<br><br>参军入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非常时髦的,需要“走后门”。他们是1972年从江钢参军的,分配在福建部队92师,1975年3月复员返厂前的合影。<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清明节,810信箱825车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和青年到九龙山烈士纪念碑扫墓。江钢地盘在土地革命时期燃起过轰轰烈烈的革命火种。第二排左一是作者。<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清明节,810信箱815车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和青年到九龙山烈士纪念碑扫墓。815车间和825车间历史上同属机动部,合并过七分厂,两家共用一个食堂和浴室,亲如兄弟,连照片取景和拍摄姿势都差不多。<div><br></div> 上图:现在的方形塔新余九龙山烈士纪念碑,原来的三角塔形状的新余九龙山烈士纪念碑成了照片上的历史。<div><br></div> 上图:1930年10月下旬,毛泽东在新余县罗坊镇找兴国县籍八名农民红军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随后写出《兴国调查》一文。江西钢厂地处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地区。<div><br><div><div><br></div></div></div> 上图:三线厂的女工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没有半点浮华,没有丝毫造作,江钢基建科预制场女工展露时代的笑容。<div><br></div> 上图:基建科预制场荣获1979年度先进集体。陈玉其摄影。 收藏者:唐三囡<div><br></div> 上图:1975年2月8日807线材车间破土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试产,前后只用了144天。基建科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土建施工任务,开翻斗车的是汪升发,旁边的坐女是江西钢厂机关团总支书记陈安江,厂部机关从党委书记到厂长到施工现场劳动成惯例。<div><br></div><div>那时候的女干部多么朴实清纯,多么自然美丽,她那工作帽下的灿烂的笑脸,挽袖的工作衣和挽裤脚的工作裤,还有那双大套鞋,是三线厂女干部最美丽的风景线。</div><div>收藏者:唐三囡<div><br></div></div> 上图:江钢807型钢车间轧机。1975年2月8日又扩建了线材车间。最后成为807型钢分厂,807是分厂的保密代号。<div><br></div> 上图:线材车间是江钢自筹资金,当年设计施工,当年投产受益,填补了江西线材空白。<div><br></div><div>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为厂长赵云章;宜春地区“三八”红旗手唐三囡;线材设备安装功臣洪阿友录制广播讲话,向1975年党的生日献礼!</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07型钢车间轧钢工人形象的钢塑雕像。<div><br><div><br></div></div> 上图:轧钢工人的钢塑雕像在807型钢车间拆除前被关进钢栅笼里,现在大概进了炼钢炉了吧?<div><br></div> 上图:1975年12月江钢筹建工人大学,1979年春筹建江钢电大,1980年8月筹建江西钢厂职工大学,江钢有自己的高等教育,那时候的江钢赫赫有名。<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1日,江西钢厂的《江钢报》诞生,这是创刊号。<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1日,江西钢厂的《江钢报》诞生。这是创刊号。<br><div><br></div> 上图:1979年1月21日《江钢报》。原江钢职工大学陈锡清教授收藏。《江钢报》1979年1月1日创刊。此报为1月21日。<div><br></div> 上图:《江钢报》<div><br></div> 上图:江钢“108”将部分合影照。照片中有钱家铭、张志恒、赵云章、陈锡文、徐国良、韩金旺等厂领导。<div><br></div> (上图由戴月宝提供) 沈勇强遗藏。赵朴初为江西小三线厂江西钢厂题词书法:“春满良山”。良山是江西钢厂所在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三线厂江西钢厂蓬勃发展的春天。<div><br></div><div>这是副国级领导人最早的为三线厂题词的珍贵的书法泰斗级的墨迹,意义非凡。<br><br>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三线建设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br><br>2015年1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为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题写馆名:“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br></div><div><br></div> 上图:1972年江西钢厂第一届职工运动会。<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825车间获1982年江西钢厂足球联赛冠军,全体球员和教练及领队合影。<div><br></div> 上图:作者曾经是825冠军队守门员,这是《江钢报》记者拍摄的作者鱼跃扑球的镜头。<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首届足球联赛留念瓷杯。<div><br></div> 上图:811带钢车间的冷轧带钢机。1983年9月,江西钢厂“山凤”牌卷尺带钢荣获国家银质奖。曾洪吉摄影。<div><br></div> 上图:813钢丝车间的水箱拉丝机生产微细钢丝。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山凤”牌高级弹簧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曾洪吉摄影。<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山凤”牌琴钢丝荣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1986年9月,“山凤”牌琴钢丝获国家银质奖。张时兴摄影。<div><br></div> 上图:1983年江西钢厂“山凤”牌卷尺带钢荣获国家银质奖状。<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江西钢厂高级弹簧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原厂长钱家铭(第一排左三),总工程师王锡玖(第一排右二),亲自将银质奖送至六分厂陈国平(第二排左一)手中,并与部分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很少见很珍贵。<div><br></div> (上图)1982年10月,时任江西钢厂厂长的钱家铭同志亲自将国家银质奖护送到江西钢厂六分厂厂长陈国平手中,右二开怀大笑者是陈国平同志。<div><br></div> <div>上图:六分厂大门。1971年,811带钢车间与813钢丝车间合并为江西钢厂第六分厂。</div><div><br></div><div>1983年钢丝年产量7200吨,带钢年产量4200吨。钢丝主要产品有高级弹簧钢丝、琴钢丝、柱塞弹簧钢丝、不锈钢丝、合金钢丝、异型钢丝,带钢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带钢和卷尺用冷轧带钢及热处理弹簧带钢等等。</div><div><br></div>1977年,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9月,江西钢厂T8MnA高级碳素弹簧钢丝被评为1980年冶金工业优质产品。1982年10月,“山凤”牌高级弹簧钢丝获国家银质奖。<br><br><br>1977年,琴钢丝荣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10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1986年9月,“山凤”牌T8MnA琴钢丝荣获国家银质奖。<div><br></div> 上图:如今的“山凤”雕塑被冷落在角落里,昔日的风光不在,凤巢没有了,还有谁记得它的伟大奉献?<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六分厂最后改制为公私混合模式的新余凤翔带钢公司。<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