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忆 出 行(2) <p class="ql-block"> 公 车 的 兴 衰</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的国营农垦企业,是副地级单位,按当时的规定,配了两部嘎斯69吉普车供总场领导使用。我有段时间,在党委办公室担任秘书,有时要陪领导到分场公干,就能坐书记的专用车了。但第一次坐公车,我还闹了个笑话。</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书记要下基层,叫我跟随。能坐小车,我充满着新鲜的感觉。领导叫我先去安排车子,他还有点事要办。我高兴地到了小车库,发现师傅早把车子开出来候着了。到了车前,我忽然想,我该坐哪个位子呢?稍作思索,我自作聪明地认为应该坐在后排。前面的位子好,视野开阔,光线明亮。我就坐了上去,和师傅聊天来。不一会,书记和财务科长来了,见我坐在后排,书记却笑了起来:“小家伙,你这是照顾我啊!你知道不?在部队里,领导是坐在后排的,警卫员坐前靣。”书记是部队转业的,还南征北战地打过仗哩。我好奇地问:“为什呢?书记。”“你想,坐在后面怎么发现情况,保卫首长呢!更重要的是,领导要交谈、商量工作,方便吗?以后学着点。”我马上起身换位子,并不好意思地说:“我没见识,见笑了!”他和财务科长坐到了后排,我坐到了师傅的边上。以后,只要是跟着领导出行,我就老实地坐在前面了。</p><p class="ql-block"> 开革开放以后,企业的发展向好,公车也多起来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间,总场还战立了小车队。那时的用车规定放宽了,机关的中层领导下基层甚至出差上饶、南昌,也能坐小车。这确实给工作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效率,中层领导为之皆大欢喜。不过,车子多了以后,问题也出现了。有的不以有车坐为满足,开始讲起排场来。有位公司副总(这时,垦殖场已改名为企业集团)用车不愿与人同坐一车,非得独用才感到体面。有的人公车私用,或公私兼顾,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小车的费用,就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务开支。</p><p class="ql-block"> 这种不正之风,也为公司职工所不满,要求改革用车制度就成为上下的共识。但是,既要保证正常的出行不受影响,又要革除已经暴露出来的敝端,显然不是易事。</p><p class="ql-block"> 轿 车 进 入 百 姓 家</p><p class="ql-block"> 03年,我从工作岗位一刀切,退居二线,开始赋闲。因为身体不大好,经组织批准,05年我和老伴来到上海,和儿女团聚。到上海一看,魔都就是魔都,这里人的生活水平比赣省的百姓高出一头。就说出行,有的人竟有私家车。这是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儿女心里也呯然而动,酝酿着买小轿车。首先把愿景变为现实的,是我的儿子。08年,他买回了他的第一部小车。这车比一般的轿车小,奇瑞牌,售价三万来块钱。车子虽然小了点,但给出行带来极大方便。那时过年回家,无论火车还是长途班车都是一票难求,而他带着老婆、孩子开着买来不久的小车,不用挤火车,顺々当々地回了岳父家。那时赣省有私家车的人不多,因此还颇露了回脸。过了两三年,又嫌车子小,换了辆日本的本田。有了车后,不但上班、送孩子上学不误事,购货、出游也尽享其利。我老俩口也享过儿子的福,坐他的车旅游,享受着舒适。后来,手头渐宽活了,媳妇也添上一辆,各驾一辆,方便。</p><p class="ql-block"> 女儿买车稍晚点,但现在也是两口子各占一辆。他们不在一个单位上班,丈夫的单位在上海市区,自己在松江工作,互不碍事地驾车进出,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也回旧地,发现农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村里的年轻人有私家车,也不是稀罕事。我住的花桥镇,离德兴市有19公里。许多后生就在市区买了房子,每天早上开车到花桥上班,下班后回德兴住宿。车子就当我往年久盼而得的自行车。唐朝诗人刘禹锡有句“旧时王谢堂前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咏叹的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现在人们也常引用这联诗,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愉悦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在回故地时注意到,我曾经为之付出大好年华的老单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总场机关的小车队撤销了,公车已不复存在。我问到现在机关上々下々的人员出差用车怎么办,一位熟人告诉我,小车队在2010年就成为历史了。各级领导用自家车办公事,一律按级别发用车补贴。过去困扰人们的公车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这事没有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没有国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解决是无从下手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又回到本文前面提到的小车停放问题。其实,这现象也不是文翔名苑独有的,而是上海老旧小区存在的普遍问题。文翔居委会也做了许多工作,困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光有各住宿小区的一己之力,恐怕是难以根治的。这需要政府的指导、社会的关注才能奏效。虽然不容易,但非得要解决,也一定能解决。面包会有的!</p><p class="ql-block"> 2025.4.2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