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 画论02

卧蚕书法

<p class="ql-block">草书的七次变革</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明最高者,尚不在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画</b>之上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法</b>,书法之上有<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诗词</b>,诗词之上有<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音乐</b>,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哲理</b>,那是<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儒释道</b>&lt;老庄、禅、易、儒&gt;。故倘欲画高,当有以上四重之修养才能高。了无中国文明自尊心者与此无缘,勿与论者!</p> <p class="ql-block">作画何以求书法?因为,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其高尚耳。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说,持笔无法,拿结实即可。运笔可以快一下子,停;再按一下子——走如风,立如钉:若太极拳——行云流水。我体会,用笔如同国术:走如风,站如钉,像太极拳一样的行云流水,重气韵。任何地方不要太露,太突出;要含蓄,云行泉流,不紧不慢。</p> <p class="ql-block">大幅不可任气,任气则智昏,顾不到整幅。笔墨皆用笔法出之,要以笔墨充实,不干复不可漶,大幅如小幅之全备。素不间断,临创作时便生逸气,而且从容多矣!素不间断,临创作便生奇笔;常在“想”字上下功夫,临创作便生奇境、奇意。</p> <p class="ql-block">对于狂肆其外、枯索其中的写意画家,八大山人的用笔更足为龟鉴。中国泼墨写意画的要则原来是绵里藏针,决不能以生硬霸悍为目标。</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笔墨层次与变化,形成了一种含蓄的节奏感——笔墨韵味。八大山人能臻此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笔墨中早有了书法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运墨笔法,或如高山坠石,或如零破袭装,或沛若浓烟,或淡若云山,或率意点乱,或纵横涂抹,或轮辐排笔由内及外,或先筋后墨由外及里……其间,叶的俯仰反侧,诸叶之间的亲疏揖让,自可生诸笔端,一气呵成!八大山人的章法,大处纵横交错大开大合,小处欲扬先抑含而不露,张弛起伏,适可而止,绝不剑拔弩张。这样,自然在冲突中产生了和谐之感。</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章法,字、画的黑白与印章搭配得当,一丝不苟。这仿佛京戏的场面:一人出将,满台有戏;两人出场,顾盼生姿;众人武打,疏而不散。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p> <p class="ql-block">李苦禅的成就贡献20世纪前期,我们中国美术运动的中心,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北京,还有一个比较晚一些的是杭州。苦禅先生当时正好是在这三个地区都生活过,工作过。他早期的艺术实践,就跟当代我们中国美术发展——往前推动,正在开动的时候融和在一是起了,他在这里边起了重要作用的。他不是站在保守的那一面,而是站在革新的一个方面。苦禅先生的艺术里边作为一种知识的结构,他是有中国传统,有西方的艺术观念。他把一个很广博的东方的背景都融入了他的艺术观念、艺术的创造中了。所以我觉得苦禅先生的艺术,在中国当代的中国画坛,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代表,放在历史长河中他也是非常杰出的。</p> <p class="ql-block">《书论》旧署王羲之撰,多疑为后人依托。文章认为书法创作“贵乎沉静”,应能“结思”在先,“字居心后”。着重说明了用笔、结字、章法上均应在对立中求和谐统一的思想,而对笔势的缓急相间尤为重视。</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书论》,读完这篇,你也能成为书法高手!</p><p class="ql-block">《书论》旧署王羲之撰,多疑为后人依托。文章认为书法创作“贵乎沉静”,应能“结思”在先,“字居心后”。着重说明了用笔、结字、章法上均应在对立中求和谐统一的思想,而对笔势的缓急相间尤为重视。</p><p class="ql-block">书 论(旧署)王羲之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坠空,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间。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鸟”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鸟”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矣。</p> <p class="ql-block">  十曲五直 十藏五出 </p><p class="ql-block"> 十起五伏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迟五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析:1.《书论》的中心问题:书法用笔。用笔首要变化,执笔方式、用力方向、书写速度、墨色浓淡枯润都会产生多样的审美,所以在书写时,用笔方向的偃仰、转动的欹侧、用力的大小、行笔的长短,都需要细细揣摩,用心体会。2.王羲之对结体的追求:“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字,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在结体上追求变化,平整安稳又不失动态美,对照他的字可以发现,同一笔画曲直多样,同一偏旁宽窄不同,同一个字结体疏密有别,就像孙过庭所说的“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星齐列,为体互乖”。《兰亭序》中有7个“不”字,20个“之”字,8个“以”字,5个“怀”字,5个“其”字,5个“于”字,结体无一雷同,极具变化。3.王羲之的笔锋论:起笔、行笔要“存筋藏锋”,收笔要“灭迹隐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b></p> <p class="ql-block">4.章法布局:从“作一行,明媚相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章法的重视。书法作品不仅要求单字的完美,更要求整体的和谐统一。章法布局如同布阵,要提前谋划,使整幅作品在整体上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5.墨法的运用:文章在墨法上提出了“用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的观点,强调用墨要适中,不可过深,以保持笔力的劲健。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力度感和质感。</p><p class="ql-block">6.笔势的缓急:笔势要缓急相间,笔势的缓急变化是书法生动性的关键,例如,“鸟”字的点画需急,而横直则需迟,这种缓急相间的手法可使书法更具动态美。7.书法创作的心态:法创作需要沉静的心态,强调“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即在动笔之前,创作者应先构思好字形和笔势,做到心中有数。</p> <p class="ql-block">8.王羲之的书法变革: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他“增损古法”,减少了“转笔”笔法,增加了“提按”用笔,变“旧体”为“新体”。具体而言,他在楷书、行书中大量使用提按用笔,着意笔画线条端部的造型,使这两种书体走向成熟。同时他将楷书的提按用笔渗融到章草中,使提按、使转两种用笔方法结合起来,完成 了中国书法史上以张芝为代表的章草向今草转变。</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从王羲之《兰亭序》中精心挑选的部分经典范字,同一字不同的写法、不同的结体、不同的神态、不同的美,书法朋友们可以拿这些字集中练习,反复揣摩,对自己书法创作会有很大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