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木河之马坪

隽秀人生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木河风光)</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史情缘】讲好张家川故事木河篇</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今年春节前应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全县村名由来审稿工作,现结合作者和自己的见解推出和美木河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马坪村)</i></p> <p class="ql-block">文字初稿:马亮</p><p class="ql-block">图 片:陇头过客、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修改审核:陇头过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希望的田野)</i></p> <p class="ql-block"> 马 坪 村</p><p class="ql-block"> 在张家川县木河乡东北部,有个叫马坪的村庄,春天的景色如画,置身于小村庄,吸收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漫山的毛桃花和山杏花,再闻着油菜花的迷香,让人无限的享受,村庄旁边马窑沟有一条溪水终年长流滋润着这个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马坪梁的杏花)</i></p> <p class="ql-block">  马坪村位于木河乡东北部,距县城12公里,地处店子村与下庞村之间的半山腰,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辖马窑、窑面子、梁背后三个自然村,共281户1399人。现有耕地2237亩。全村主要收入为传统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和清真餐饮业,如今大部分群众走出家门,在全国各地经营饭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窑面子)</i></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人讲,在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西戎首领养马的马场、马厩,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出生的小马儿成活率很低,大多马儿不待成年便死亡,也称为夭折,所以当时取名为“马夭”。后来喂马的工人为了方便就地生活,慢慢的就筑窑洞而居,在现在的窑面子和大庄形成了贠庄和许庄,在明朝时期贠庄人搬迁到了现在龙山镇东关官泉,许庄人搬迁到了龙山镇东关许家,这里开始荒芜,一直到清朝末年居住在现在张棉驿乡马夭村(当时属平凉市庄浪县管辖)的一部分人为了逃避饥荒,拖家带口翻越官门豁岘,行走至庞家梁时发现对面子的山梁下背阴向阳适合居住,就择地而居。在乱世中人们通常为了躲避乱世,就会寻找一处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生活,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半山腰继续着他们的故事,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名人故事,但这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已经无从考证,像故事、像传说。马窑人在这样平稳的生活中又生活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新中国的带领下,这个偏居一隅的村庄又焕发了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照片里的马坪村)</i></p> <p class="ql-block"> 马坪村1949年前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时从清水县划归,属木河区木河乡大庄杨家村。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5年调整队社规模时村大庄杨村分出马窑里、窑面子,从桃园村分出梁背后组成马夭生产大队,1980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2月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改马夭生产大队为马夭村村民委员会,与张棉驿乡马窑村同音,1984年将“马夭村”修改为“马坪村”至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洋芋花开白花花)</i></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新的历史机遇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2014年马坪村举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年轻有为的返乡致富带头人马文斌高票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马坪村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杏花掩映下的村庄)</i></p> <p class="ql-block"> 千方百计修通致富路,硬化村内路,打通发展瓶颈。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意识到制约马坪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交通不便,为了谋求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先后从下庞村借道修通了马坪至下庞、马坪至大庄杨两条出村路,借着村村通公路的契机修通了马坪至桃园的通村公路,利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修通了马坪至店子的村庄道路,利用实施小流域生态治理完成了对马窑沟的治理并架设了便桥,至此实现了出村公路网络化,同时利用“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对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昔日雨天满脚泥,晴天满身土的生活条件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四通八达交通网)</i></p> <p class="ql-block">  千辛万苦搬出穷窝窝,欢声笑语住上“小洋楼”。马坪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地地型,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占有率低,为了解决村内宅基地紧张和部分群众居住在临崖、临沟、危房之中的状况,马坪村于2017—2019年开始先后两次实施生态治理异地搬迁项目,使将进五十多户群众住进了“小洋楼”,同时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实施了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和健身器材,实现了人们“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美好生活愿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鸟瞰新农村)</i></p> <p class="ql-block">  千挑万选种植“土蛋蛋”,笑逐颜开收获“金蛋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马坪村党支部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问题,本着“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从2019年开始马坪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试种了构树、花椒、地膜玉米等项目,但都效益不好,入不敷出,2022年借县上“4+2”特色产业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饲料玉米、马铃薯种植,同时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修建了冷库,建立了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种植600余亩改良的马铃薯,收益颇丰。同时马坪村立足实际,千方百计发展产业,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吸纳一些建档立卡的农户和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丰收了)</i></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近几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上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马坪村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不断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硬化道路、建设水渠、修砌护坡挡墙、绿化亮化、普及宽带网络等,有效解决了村上发展的瓶颈,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群众创新精神,鼓励农民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培育创新型农民,通过开展农技培训等活动,推动农村创新创业,不断壮大乡村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地膜洋芋)</i></p> <p class="ql-block">  马坪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村民们世代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手工艺技艺和生活风俗,如编织、刺绣、特色的小吃,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等,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洋芋花开赛牡丹)</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