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抗战史演义》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实小说,由杜惜冰(真名周楞伽)著,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1946 年 12 月)出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楞伽是江苏宜兴人,早年从事鸳鸯蝴蝶派创作,1927 年转入新文艺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出版多部小说并主编多种杂志124。他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就有意识地收集抗战史料,经过多年积累,为创作此书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是首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纪实小说,采用长篇章回体,共分 6 集,总计 100 回,80 余万字。它以几近史家的直笔叙述,从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三个主要战场入手,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不屈不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大画面。通过见微知著的时空转换,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引领读者重回那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书中内容丰富详实,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例如,描述了几大战役中中美军人浴血奋战、共同御敌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与协作。同时,也深刻揭露了汪伪政府与东北、华北傀儡政权的丑恶嘴脸,他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共同卖国,在敌占区鱼肉百姓、操纵经济,无恶不作。此外,还细致刻画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南亚扶植傀儡政府、掠夺资源、残害百姓的种种暴行,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p><p class="ql-block"> 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轰动,在 1946 年 6 月初版,11 月即重印,12 月再次重印,7 个月内连续印刷 3 次,足见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356。它不仅为当时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国人提供了一个回顾抗战历程的窗口,也为后世研究抗日战争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尽管作品出版时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基本以描写正面战场为主,但也对八路军的抗战有所反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较为难得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抗战史演义》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抗战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套共六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集1-20回 共186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集21-36回 共200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集37-52回 共220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集53-68回 共222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集69-84回 共216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集85-100回 共244页</b></p> <p class="ql-block">陈龙馆藏书 18926562018</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著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杜惜冰(1911—1992),原名周楞伽,江苏宜兴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以笔名“杜惜冰”闻名。其生平与创作深植于民族危亡的时代洪流,尤其以1946年出版的《中国抗战史演义》彪炳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 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杜惜冰早年即以《风风雨雨》《轻烟》等言情小说崭露头角,然其笔锋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以战地记者身份深入淞沪、徐州等战场,在枪林弹雨中记录下《抗日的第八路军》等纪实作品,揭露日寇暴行,鼓舞民众士气。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因创作抗日小说遭日伪两次搜捕,幸得友人内山完造通风报信才虎口脱险,这段经历更坚定了其以文报国之志。</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杜惜冰应上海东方书店之邀,以“杜惜冰”为笔名推出鸿篇巨制《中国抗战史演义》。这部80余万字的章回体小说,耗时三月完成,却凝聚了他十年间剪贴整理的数十册史料。全书以“淞沪会战”开篇,全景式展现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历程,既刻画了张自忠、戴安澜等将领的铁血忠魂,亦记录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经典战例,更首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出版物中正面描写八路军敌后游击战。书中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控令人惊叹,如第七回“汤恩伯死守南口,刘汝明痛失张垣”中,对张家口沦陷过程的还原引发军政界震动,最终促成国民党军史档案的修正。</p><p class="ql-block"> 该书甫一问世便引发轰动,七个月内连续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时任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亲笔致函作者,称赞其“以史为骨,以文为魂”;《大公报》书评更称其“开创了通俗史学新范式”。杜惜冰在创作中坚持“真人真事”原则,甚至因引用孙克刚《缅甸荡寇志》内容遭其持枪威胁,最终以赔偿数百元了结纠纷,这段插曲恰印证了作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1946年12月,正值国共内战白热化阶段,杜惜冰在该书再版序言中写道:“吾辈著史,不为歌功颂德,只为让后世子孙勿忘山河泣血之痛。”这种超越党派立场的历史责任感,使其作品在两岸均获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主持整理《全唐诗》《资治通鉴》等典籍,但其抗战时期的创作始终是中国通俗史学的一座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