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李康忠</p><p class="ql-block"> 信江的水,总是这样不急不缓地流淌着。它从武夷山的褶皱里渗出,穿过铅山县的茶山,绕过万年县的稻田,最后在鄱阳湖的怀抱里歇了脚。我站在信江大桥上,看着江水泛着夕阳的碎金,恍惚间觉得,这条河已经流了一万两千年——从第一粒稻种落入上饶的泥土那一刻起。</p> <p class="ql-block"> 上饶的泥土是特别的。在仙人洞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距今一万两千年的碳化稻谷。我常想,那些远古的先民,是如何在这片红壤上,将野稻驯化成金黄的稻穗?万年县的农民至今保持着古老的耕作方式,春种秋收,弯腰的姿态与陶罐上的剪影如出一辙。稻浪翻滚时,整个上饶盆地都沉浸在一种古老的韵律中。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每当我呼吸着这带着稻香的清新空气,心中便涌起无尽的自豪,这是属于上饶的独特气息。</p> <p class="ql-block"> 河口镇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明清时期的商铺依然伫立,只是“茶”字招牌上的金漆已经剥落。我抚摸过那些运送茶叶的独轮车留下的车辙,耳边仿佛响起当年脚夫的号子。铅山的河红茶,就是从这里出发,沿着万里茶道,走向欧洲的宫廷,走进托尔斯泰的小说。茶庄的后院里,几位老人正在手工炒茶,铁锅里的茶叶翻飞,散发出穿越千年的香气。在这样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我仿佛能触摸到上饶千年文化的脉络,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每当我漫步在这青石板路上,沐浴在柔美的阳光下,心中便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的白墙黑瓦,在五月的细雨里显得格外清幽。朱熹与陆九渊的辩论声早已消散在风中,但那棵他们手植的古槐还在,枝叶婆娑。书院里的学生们正在临摹《鹅湖之会图》,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当年学子们的诵经声重叠在一起。连四纸的作坊就在不远处,老师傅们还在用古法造纸,那纸薄如蝉翼却千年不腐,最适合书写传世文章。这里,是上饶千年文脉的象征,是智慧与思想的源泉。每当我走进书院,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敬意与自豪。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三清山的云雾,总是在清晨准时到来。玉京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道家所说的蓬莱仙境。我在清晨跟随道士们做早课,看他们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乘云而去。山间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与青松、怪石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葛洪当年在此炼丹留下的丹井,至今泉水清冽。这里的山水之美,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上饶千年文化的一部分。每当我站在三清山的山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俯瞰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心中便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弋阳腔的戏台搭在村口的古樟树下。老艺人正在勾脸,一笔一画如同仪式。待他开嗓,那声音直冲云霄,惊飞了树上的白鹭。台下坐着的老人们跟着哼唱,他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六百年的曲调。戏文里唱的忠孝节义,正是方志敏在怀玉山打游击时坚守的信念。我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见过他穿过的草鞋,磨得只剩薄薄一层底。这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上饶千年文化与革命精神的融合。每当我听到弋阳腔的余韵,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动与自豪,这是属于上饶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鄱阳湖的候鸟,每年如期而至。白鹤在湿地上优雅地踱步,它们的倒影映在湖水中,与瓦屑坝移民后裔回乡祭祖时点燃的香火交织在一起。湖边的渔村升起袅袅炊烟,渔船归来时,甲板上银光闪闪。渔娘们正在晒制银鱼,那手艺从宋代延续至今。这里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相得益彰,是上饶千年文化的一部分。每当我站在鄱阳湖畔,看着候鸟翩翩起舞,心中便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时,上饶的街巷亮起温暖的灯光。小吃摊上飘着灯盏粿的香气,那用米浆制成的盏形小吃,装着上饶人千年的智慧。公园里,老人们打着太极,孩子们追逐嬉戏,信江的水声轻轻伴奏。这里的生活,舒适而惬意,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也充满了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家乡——上饶。它的美,不仅在那青山绿水里,更在那绵延万年的文脉中。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故事,每一条街巷都沉淀着时光。王贞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而上饶的光阴,是万年稻作沉淀的金黄,是千年书院积累的墨香,是百年革命淬炼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我为自己是上饶人而自豪。每当我呼吸着这清晰的空气,沐浴在柔美的阳光下,过着舒适而惬意的生活,心中便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感恩。上饶的美,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