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会被漂亮的牡丹花吸引,会用相机手机去拍它靓丽的姿容,但对牡丹深层次的了解并不多。在洛阳中国国花园五月坊,新增了几块展版,手机拍下,回家学习,增加知识点,也推介给你。</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牡丹,原产中国的世界名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自古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她有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和广泛的分布区域以及具有观赏、药用、油用等属性,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p><p class="ql-block">洛阳,中国牡丹的重要原生地和中原牡丹重要发祥地。唐宋600多年间,牡丹发展基本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牡丹兴衰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并在同时期的文学与文化中有着深刻反映。 </p><p class="ql-block"><u>牡丹故土碑</u></p><p class="ql-block">北宋起,洛阳牡丹已是“天下第一”。当历史的车轮迈进二十-世纪时,洛阳牡丹正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和非凡的成就,欢迎来自国内国外,五洲四海的宾朋。作为千年帝都,洛阳有着辉煌的过去;作为牡丹花城,洛阳有着更加美好灿烂的现在与未来。 </p><p class="ql-block">为了使人们对中国牡丹与洛阳牡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也为了这一传统名花更好的发展,我们要知其史、解其源、究其变,以记述方式举办本次牡丹文化专题展,希望在普及牡丹历史文化与科技知识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牡丹裁培简史</b></p><p class="ql-block"><b>牡丹的起源</b>,在秦以前的古文献中,先民们未能将牡丹和芍药区分开来,直到汉代《神农本草经》才有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考古发现,在东汉早期的医简中,记载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东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大黄牡丹汤方”也证实了牡丹首先是作为一种药用植物为人们所认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b>牡丹之名的由来</b>,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甚详:“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调之牡(指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家戴莓瑨(1998)认为: “因其花大、枝干较粗而有力,因此叫牡。 古代将红色说成是丹、赤、朱,因此有牡丹的叫法。”唐宋时期,随着洛阳牡丹的兴盛,以及它与“富贵”的紧密联系,牡丹又有了“百两金”、“洛阳花”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朵花带火一座城</b></p><p class="ql-block">一座城,滋养一朵花;</p><p class="ql-block">一朵花,带火一座城! </p><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洛阳举全市之力持续传承发展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已形成涵盖牡丹文化、牡丹习俗、牡丹传说、牡丹相关技艺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p><p class="ql-block">2024年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成功举办,全市共接待人数1016.49万人次,其相关33个网络话题登上微博、抖音热搜热榜,全网总浏览量超35亿人次,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洛阳旅游消费预订量(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较去年增长约50%,上榜清明节热门赏花踏青目的地TOP10,同时登上“抖音10大热门赏花城市”榜首。 </p><p class="ql-block">牡丹画绘就乡村产业,牡丹茶锁定四季花香,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超过36万亩,牡丹相关企业240 多家,从业人员3.3万人,围绕一朵花形成的产业链在不断增加.......随着牡丹“入馔”“入饮”“入妆”,在黄河之滨、丘陵旱塬、南部山区,牡丹扮靓了河洛乡村,搞活了乡村经济,也承载着城市新形象,成为助力青年友好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活力源泉。 </p><p class="ql-block"><b>“一朵花”延伸出一条条产业链,推动着“美丽经济”欣欣向荣,幸福着新时代的河洛人。 </b></p><p class="ql-block"><b>牡丹花卉、鲜切花及衍生品展示交易、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洛阳牡丹产业社区</b></p><p class="ql-block"><b>在老城区牡丹大棚里直播销售牡丹盆花</b></p><p class="ql-block"><b>打包已售牡丹盆花</b></p><p class="ql-block"><b>游客赏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阳牡丹文化节</b></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牡丹被定为洛阳市市花,并决定每年举办牡丹花会。1991年4月洛阳牡丹花会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形成洛阳搭台、全省唱戏的新模式。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来牡丹花会形成了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交流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p><p class="ql-block"><b>洛阳历届牡丹花会会徽及开幕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阳牡丹诗词</b></p><p class="ql-block">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色天香”,其诗词创作贯穿了千年历史,尤其以唐宋时期为鼎盛。以下通过具体数据展现牡丹诗词的繁荣景象: </p><p class="ql-block"><b>1.朝代分布</b></p><p class="ql-block">唐代:牡丹诗词创作达到巅峰。据统计,《全唐诗》中直接咏牡丹的诗作超过130首,涉及诗人60余位,包括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 </p><p class="ql-block">宋代:牡丹题材继续繁荣,《全宋诗》中咏牡丹诗约200首,宋词中涉及牡丹的词牌50余种,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均有名篇。 </p><p class="ql-block">元明清:延续牡丹诗词传统,但数量减少。如《元诗选》中牡丹诗约40首,清代纳兰性德、袁枚等亦有佳作。 </p><p class="ql-block"><u>唐·李商隐 宋·苏轼 清·纳兰性德</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诗人与名句</b></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白居易以10余首牡丹诗居首,名句如“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牡丹》);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成为千古绝唱。 </p><p class="ql-block">宋代词人:辛弃疾、周邦彦等以牡丹喻情,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牡丹品种90余种,并赋诗“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p><p class="ql-block">名句流传:历代诗词中,牡丹相关经典名句超50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 </p><p class="ql-block"><u>唐·刘禹锡《赏牡丹》 </u></p><p class="ql-block"><u>唐·李白《清平调》</u></p><p class="ql-block"><b>3.文化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题材延伸:牡丹诗词衍生出绘画(如徐熙《牡丹图》)、瓷器纹样等艺术形式,形成“诗画一体”的文化现象。 </p><p class="ql-block">节日关联:唐代长安“牡丹花会”期间,赏花赋诗成为风尚,催生大量即兴创作。 </p><p class="ql-block">国际传播:日本、朝半岛受中国影响,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中多次引用牡丹诗词。 </p><p class="ql-block"><u>瓷器纹样 徐熙《牡丹图》</u></p><p class="ql-block"><u>日本《源氏物语》 日本《源氏物语续卷》</u></p><p class="ql-block">牡丹诗词的盛况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象征:唐代的富贵气象、宋代的文人雅趣、明清的世俗审美,皆通过牡丹这一意象得以传递。据统计,历代牡丹诗词总量超2000首,堪称中国花卉文学之首,至今仍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牡丹色系谱</b></p><p class="ql-block">按照现今牡丹的科学分类,洛阳牡丹目前有九个色系,即红色系、黄色系、白色系、紫色系、粉色系、蓝色系、绿色系、黑色系和复色系。在每个色系中,还存在着深、浅、浓、淡的不同。 </p><p class="ql-block"><b>荷包牡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牡丹花型谱</b></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从花型上来分,可分为两类十型。“两类”即单花类和台阁花类;“十型”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牡丹品种群的分布</b></p><p class="ql-block"><b>一、中原牡丹品种群</b></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分布中心在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和北京。 </p><p class="ql-block"><u>洛阳国家牡丹园</u></p><p class="ql-block"><b>二、西北牡丹品种群</b></p><p class="ql-block">分部于甘肃省渭河中、上游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及静宁;大夏河中、下游的夏河、 临夏、和政;洮河下游的临洮、康乐,以及兰州、榆中等地,陇东的平凉也有较多栽培。此外青海西宁及其以东地区,陕西西安及其以西地区和宁夏的固原地区也有分布。栽培中心在兰州、临夏、临兆等地。 </p><p class="ql-block"><u>甘肃牡丹种植基地</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江南牡丹品种群</b></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安微、江苏、浙江等省。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等地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盐城(江苏)、乐昌(广东),南昌(江西)等。 </p><p class="ql-block"><u>江苏尚湖牡丹园</u></p><p class="ql-block"><b>四、西南牡丹品种群</b></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丽江、昭通、武定、贵阳、拉萨等地。 </p><p class="ql-block"><u>云南牡丹花基地</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b></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资料,洛阳是中国牡丹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开牡丹入画之先河,其传世佳作《洛神赋图》中出现了洛河边盛开的牡丹花,可见牡丹的观赏栽培至今已有1600年左右。《隋炀帝海山记》有“辟地二百里为西苑”的记述,这是牡丹由乡间进入皇家宫苑的开端。书中记载了‘飞来红'‘天外红'‘延安黄'等十多个牡丹品种,这是我国最早收集牡丹品种资源的记载。国家牡丹园是国家林业局1992年7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牡丹基因库,现已收集牡丹品种资源1365份20余万株。 </p><p class="ql-block"><u>西苑公园 国家牡丹基因库</u></p><p class="ql-block"><u>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u></p><p class="ql-block"><b>初唐(618-712)</b>,武则天曾从家乡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引种牡丹到京都,至开元年间,长安牡丹已经小有规模。唐代洛阳是东都,武则天在洛阳登基, 武则天时期奠定了中国牡丹发展和牡丹文化兴盛的坚实基础,并且把牡丹推到了等同国花的地位上。 “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p><p class="ql-block"><u>武皇赏花</u></p><p class="ql-block"><b>盛唐(713-765</b>),唐玄宗在兴庆宫畔沉香亭举办赏牡丹盛会,与会者有当朝皇帝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有诗坛圣手李白、歌坛名家李龟年等。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极力赞誉“名花”牡丹和“倾国”杨贵妃,这一事件在中国牡丹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牡丹由皇官内苑流向达官显贵的宅第,并遍及寺庙道观和宗教建立起重要联系,而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一时期,中国牡丹通过遣唐使传往日本。 </p><p class="ql-block"><u>唐玄宗在沉香亭赏牡丹 沉香亭现状</u></p><p class="ql-block"><u>李白醉写清平调</u></p><p class="ql-block"><u>兴庆赏花舞蹈直播洛阳牡丹舞</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甲天下时期(两宋时期) </b></p><p class="ql-block">北宋是中国牡丹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4)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甲天下”、“天下真花独牡丹”均出自他的笔下。此后,又有周师厚撰《洛阳牡丹记》,对欧谱作了增补。随后他还写下《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 </p><p class="ql-block">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北宋时期由于掌握了牡丹繁殖方法,栽培技艺有很大提高,欧公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 </p><p class="ql-block"><u>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u></p><p class="ql-block"><u>宋·邵雍《牡丹吟】》</u></p><p class="ql-block"><u>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u></p><p class="ql-block">靖康之难(1126)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自此,宋人热爱牡丹的风气更在南国蔓延开来,首先是杭州及其临近地区,然后波及到长江中下游的天彭(今四川彭州市),并有陆游《天彭牡丹谱》以记牡丹之胜。 </p><p class="ql-block"><u>陆游 天彭牡丹谱</u></p><p class="ql-block"><b>宋代牡丹裁培及牡丹文化的发展特点: </b></p><p class="ql-block">一、牡丹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相当广泛的推广。首先,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牡丹盛极一时;其次,从北宋到南宋,江南牡丹也相当繁盛,几有与中原牡丹抗衡之势。 </p><p class="ql-block">二、较之唐朝,宋代品种变异、演化相当丰富,奠定了中原品种发展的基本格局。据相关文献统计,宋代约有品种220余个。 </p><p class="ql-block">三、除种花、赏花、咏花之风继续唐代遗风之外,习(研究)花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特征。 </p><p class="ql-block">诸多牡丹谱录对品种来源、命名、分类、栽培、养护、管理及繁殖(特别是嫁接)等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代表着当时中国花卉园艺的世界水平。 </p><p class="ql-block">四、牡丹文化高度繁荣。宋代有1400余首咏牡丹诗词,为历代之最。在评价方面,宋代除继承唐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的称谓外,又具体指出‘姚黄’为王,"魏紫”为后。 后来,又赋予牡丹“富贵花”的称号。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曲折发展时期(辽金元时期) </b></p><p class="ql-block">五代以来,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契丹人建立辽政权,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先后与北宋、南宋处于对峙状态。然而政治上的对立并没有割断文化上的渗透与融合, 包括吸收从唐宋发展起来的牡丹文化。金人其他统治区如今甘肃临夏、兰州一带出土墓葬的砖雕上,仍可看到金代牡丹文化的深刻影响。 </p><p class="ql-block">元朝是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全国政权,虽然整个元代牡丹发展处于低潮,元大都皇官内仍有不少牡丹栽培,并常有饮宴赏花活动,不少宋代品种经过元代仍然得以保存下来。 </p><p class="ql-block"><u>牡丹砖雕</u></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持续发展时期(明清时期) </b></p><p class="ql-block">明代牡丹发展是在其中叶以后。全国栽培中心在山东曹州、安徽亳州兴起。到了清代,牡丹以曹州(今山东菏泽)为盛,但全国其他地区,如西北、西南、江南一带的牡丹也进一步繁盛起来。从康熙到咸丰的二百年间,是中国牡丹又一个昌盛时期。明朝可考的牡丹品种470 种,牡丹史志出版、牡丹戏曲登场。 </p><p class="ql-block"><u>明·汤显祖</u></p><p class="ql-block"><b>明清牡丹栽培及牡丹文化的发展特点: </b></p><p class="ql-block">(1)中原牡丹品种数量继续增多,新优品种不断涌现。中国牡丹四大品种群的基本格局形成; </p><p class="ql-block">(2)栽培技术日臻完善,牡丹南下催花已有相当基础,相应,牡丹科技文化也较为繁荣,牡丹谱录增多。 </p><p class="ql-block">(3)中国牡丹在东渡日本后,又西流欧美,奠定了在国外发展并成为国际名花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4)牡丹文化持续繁荣,在清代又有一个发展高潮,牡丹诗词文赋、绘画等被广泛传播。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共赏牡丹是清代历史上一段佳话;慈禧在颐和园内广植牡丹,敕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修筑国花台,亲作牡丹画,望富贵之花再造大清盛世。 </p><p class="ql-block"><u>慈禧 牡丹图 颐和园国花台</u></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牡丹步入了一个恢复和发展阶段,洛阳各公园、厂矿扩大了牡丹种植规模。1959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到:“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 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同地区出现过牡丹的推广热潮和国外牡丹的引种热潮。 </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但一直没有确定国花。1994年,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转批农业部后交由中国花卉协会在全国组织开展评选国花活动。活动历时十个月,全国31个省、市、区上报评选结果,赞成一国一花(牡丹)的占58.06%,赞成一国四花(牡丹、 荷花、菊花、梅花)的占35.48%,提出其他花卉的占约6.45%。经全国国花评选领导小组讨论,最终决定推选牡丹为我国国花,兰花、荷花、菊花、梅花为四季名花。 </p><p class="ql-block">——载自李嘉珏《中国牡丹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牡丹评选国花》2024) </p><p class="ql-block"><b>牡丹的综合开发</b></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牡丹产业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一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实现观赏牡丹、药用牡丹与油用牡丹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在产业结构上,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即第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走综合开发之路。 </p><p class="ql-block"><b>(1)种植业的发展:</b>聚焦牡丹丰产栽培与标准化管理,建设牡丹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种苗繁育、种植、切花以及加工示范基地,提高杜丹高产高效就培生产及市场供应能力: </p><p class="ql-block"><b>(2)加工业的兴起:</b>聚焦牡丹功能成分开发与食品加工,深入开发牡丹籽油、精油、花色素及其他活性物质成分,提高食用类和功能类牡丹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牡丹衍生品的产品品质。 </p><p class="ql-block"><b>(3)旅游业的成就:</b>聚焦牡丹文化与旅游产业,推动牡丹产业培育与特色小镇、园林景观、 文化展示、牡丹文化旅游线路培育相融合,发展高山杜丹,形成次第花开、风格各异的牡丹观赏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迅速发展阶段(1978-2011) </b></p><p class="ql-block"><b>洛阳牡丹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举办牡丹花会。 2011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成为国家级重要节会。在花会活动的推动下,洛阳建设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中型牡丹园。 </p><p class="ql-block"><u>首届洛阳牡丹花会</u></p><p class="ql-block"><u>2011年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u></p><p class="ql-block"><u>国家牡丹园景观石</u></p><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原洛阳市郊区苗圃基础上建立国家牡丹基因库;2003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园,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国家名义命名的牡丹专类园;2016年10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此设立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中国国花园、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牡丹园、国际牡丹园及神州牡丹园等近20个牡丹观赏园。 2012年,中国花卉协会命名洛阳为“牡丹花都”。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面发展阶段(2011至今) </b></p><p class="ql-block"><b>油用牡丹的发展高潮</b></p><p class="ql-block">2004年,经研究发现牡丹种子含油率高达22%~24%,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其中a-亚麻酸在40%以上,是一种高级保健食用油。在2011年、2013年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分别申报的牡丹籽油和牡丹花茶获得国家卫生部新资源认证,这对牡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牡丹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p><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油用牡丹与核桃、油茶一起列为木本油料重点发展对象,极大的促进了油用牡丹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观赏牡丹的发展高潮。 </p><p class="ql-block">牡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支撑。20多年来,牡丹科技与牡丹文化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育种目标不断突破,中国与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远缘杂交上的差距大大缩小,新品种培育和盆栽牡丹的应用异彩纷量,实现了花开遂人意,四季栽牡丹的愿景。牡丹文化旅游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国际、 国内高规格展会和重大活动中,牡丹元素不可或缺。 </p><p class="ql-block"><u>洛阳牡丹产业</u></p> <p class="ql-block">牡丹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著名花卉,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现代牡丹品种分类,已知牡丹野生种有9个,全部原产于中国,分别为:卵叶生牡丹、矮牡丹、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大花黄牡丹、黄牡丹、紫牡丹和狭叶牡丹。世界各地的牡丹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去的。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牡丹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中国牡丹最早是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即日本奈良时代(710-794)由日本“遣唐使”空海大师乘船经由朝鲜半岛带回。到我国的元代(1206-1368),中国牡丹绘画也传到了目本,至明代,中国牡丹再次出口日本。 </p><p class="ql-block">随着牡丹栽培范围的扩大,以及中国牡丹文化的影响,日本进行了品种改良工作。他们搜集了中国牡丹的9个野生种和近百个中原品种,从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一批新品种,逐步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日本牡丹品种群。其主要特点是植株高大、花色艳丽、多以菊花型为主、花期较晚,群体观赏效果好。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牡丹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约1786年,英国邱园开始在广州收集牡丹,这是最早引到欧洲大陆的中国中原牡丹。随着“植物猎人”不断将牡丹引进,并在英国扩散,以后又迅速传入法、德、意等国,从而在19世纪初的欧洲掀起了一股“牡丹热”。 </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欧洲形成了一个适应当地风土条件的品种群——欧洲牡丹品种群,培育的牡丹几乎都是高度重瓣,花朵下垂,有叶里藏花现象,保留了中国牡丹的主要性状特征,但它又能很好地适应欧洲的气候环境。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牡丹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美国引种牡丹的时间较晚,约1820年前后从英国传入。到30年代,美国又从日本、欧洲大量进口牡丹。由于引进品种大多只分花色而无名称,加之进口商随意命名现象严重,导致品种名称十分混乱,促成了美国牡丹芍药协会的成立。在美国牡丹芍药协会引导下和育种家的努力推动下,美国牡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对世界牡丹的发展产了重要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b>1000多年来</b>,中国作为重要的牡丹种质资源输出国,对世界牡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世界备国对中国牡丹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就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牡丹历史文化传承既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世界大同的美好期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