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完千佛崖回到宾馆,研究地图的时候看到了翠云廊徒步路线。仔细查阅研究,才发现是有2300年历史遗存的古蜀道,看图片原貌保存很完整,俩人一拍即合,决定第二天一早去网友推荐的拦马墙到清凉铺这段徒步看古柏。第二天国道、高速、乡村道开了两个多小时从广元市区开到拦马墙停车场。停车场简陋小,卫生间水齐全,不收费,其实这样子简朴符合我对古驿道周边配套设施的想象,过多过新的建筑会影响周围的景观感受。迎面墙上挂着巨幅活动背景墙,仔细一看,明天将在这里举行全国徒步大会,这里是分会场。心中暗喜,幸亏不是今天,我们成功的躲过了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 停车场边上一个土路小道就是入口。 进入 景区有标示牌介绍,金牛道拦马墙古道景区,处在四川盆地北与秦岭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是剑门蜀道中翠云廊的一段。该古道建于先秦,兴于汉,古称“先秦古道”,是连接秦蜀的唯一陆上通道,类比秦国的国道。这一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石铺面、古柏参天的驿道,比我走过蓝关古道要宽、平坦。</span></p><p class="ql-block"> 走一段就看到了拦马墙, 拦马墙是指在驿道险要处为防止马匹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类似高速公路的护栏网。其间的“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罕见的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现在道路上的减速线的出处就是这青石板上的“防滑线”,看看,我们依旧享受着老祖先的智慧创造。曾经的这条秦国国道,商队云集,蜀锦、蜀绣、漆器、茶叶等是这条驿道输出的核心商品,尤其在汉唐时期,蜀锦通过金牛道进入丝绸之路贸易网络,远销西域及欧亚大陆。中原物资铁器、青铜器、盐等生产生活物资通过商队输入蜀地,推动西南地区技术进步。</p><p class="ql-block"> 据说,驿道两旁的柏树是秦军士兵栽种的,千百年来蜀道沿线均有植树护路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里。觉苑寺内所藏南宋的《种松碑》残存字迹内容就是官民共植,护路守绿,告诫后人勤加栽培保护蜀道树木。自宋以来,形成官员点数交印制度,类似现在的离任审计。历朝历代挂牌标识、立法保护行道树不被砍伐,而且在周边不断扩大栽种,数代官民共通守护,植绿管理,才有今天驿道两旁参天的古柏群。据说,现在又恢复过去点数交印🌲的制度了,这个必须点个赞👍</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我突然想起五代李成那幅绢本墨色画《读碑窠石图》,古道行人,石碑枯树,画面弥漫着淡淡忧伤。我现在理解了,那是一种跨时空对话给人的感受,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人类就是沧海一粟……久居城市,太需要多进山林汲取能量,聆听自然之声。要不是赶时间,真想在这里闭目打坐一小时,如果还有一张古琴可以弹,此刻就完美了。心静如水地独处是奢侈品,这世间太喧嚣。走到后面,遇见的人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这次偶然发现的宝藏路线,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原生态、人少,来的多是热爱自然喜欢清静喜爱运动的人。徒步行走了几公里,身心无比欢畅。据查沿古金牛道开发的徒步整个线路约15公里,每个方向的线路都有很多遗存可以看,例如东北方向的葭萌关、昭化古城,都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下次,也许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 想知道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有谁曾经从这里走过,我问DeepSeek它满血思考回答我:</p><p class="ql-block"> 金牛道作为古代入蜀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以下为部分曾途经金牛道的古代文人及其事迹:</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杜甫沿金牛道入蜀,创作了大量描绘蜀地风光的诗篇,如《成都府》《天回镇》等,记录了他对沿途景色的观察与感慨1。</p><p class="ql-block">李白</p><p class="ql-block">其名作《蜀道难》虽未明确提及金牛道,但诗中“剑阁峥嵘而崔嵬”等句与金牛道上的剑门关景致高度契合。后世学者推测其入蜀经历或与金牛道相关。</p><p class="ql-block">我猜也许跟王之涣一样,只是听说过。</p><p class="ql-block">岑参、元稹、白居易</p><p class="ql-block">三人均曾沿金牛道入蜀或出川,留下涉及蜀道艰险、自然风物的诗作。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天旋地转回龙驭”暗合唐玄宗经天回镇入蜀的史实。</p><p class="ql-block">李商隐、韦庄</p><p class="ql-block">晚唐诗人李商隐与韦庄亦曾途经金牛道,其诗作中可见对蜀地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1。</p><p class="ql-block">薛涛</p><p class="ql-block">唐代女诗人薛涛随父入蜀时可能行经金牛道,其后期诗风受蜀地文化影响显著1。</p><p class="ql-block">宋代陆游、范成大等入蜀文人虽未明确记载途经金牛道,但其诗文中对蜀道景物的描述与金牛道特征相符,推测可能部分路段与之重叠。</p><p class="ql-block">苏轼父子在出蜀赴京过程中曾走过金牛道。根据记载,苏洵曾两次带领苏轼、苏辙出蜀,其中一次选择陆路,途经金牛道与褒斜道。具体而言,他们从眉山出发,沿金牛道北上,经勉县、七盘岭等地进入陕西,最终抵达开封。此外,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提到途经崤函古道,而崤函古道与金牛道同为蜀道系统的一部分,进一步佐证其路线选择。</p><p class="ql-block"> 金牛道在不同历史时期路线有所变迁(如唐宋后改经广元、剑门关4),文人具体行经路段可能存在差异,但主干道始终是连接中原与蜀地的重要文化廊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夜宿利州:白居易沿金牛道南下时,夜宿利州汉寿驿,留下《嘉陵夜有怀》,以“露湿墙花春意深”“不明不暗胧胧月”等句刻画旅途中的孤寂心境7。</p><p class="ql-block">细节描写:诗中“舟渡南河”“宿嘉陵驿”等场景反映了金牛道沿线的驿站与交通方式。</p><p class="ql-block">罗隐</p><p class="ql-block">晚唐“蓉漂”诗人:罗隐长期游历成都、绵阳等地,其《魏城逢故人》入选唐宋咏川诗集,诗中“一年两度锦江游”等句展现了蜀地风物,推测其入蜀路线可能包含金牛道。</p><p class="ql-block"> 走过这些地方,再去读他们写的诗,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