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聚焦“天府新谷”

观察与品鉴(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p class="ql-block">天府新谷</p> <p class="ql-block">  今日研学游话题,国家战略下的创新枢纽,成都高新区“创新雨林”的全球化进阶之路。 </p><p class="ql-block">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叠加的背景下,成都高新区天府新谷作为全国首个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正以“创新极核”的姿态重构中国西部科技产业版图。按照城市规划,这座被三条地铁(1号线、5号线、在建18号线)环绕的“万人级”科创社区,将以2.5万创业者的密度、53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50亿元年产值,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 本月26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调研天府新谷,以区位禀赋、产业生态、服务范式、国际链接四大维度,对话天府新谷,如何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中国科技产业园的标杆范式。 </p><p class="ql-block"> 天府新谷,从地理枢纽到创新要素的“引力场”。天府新谷地处成都金融城核心腹地,毗邻交子公园商务区与天府国际机场,形成“空港+地铁+金融”的立体交通网络。这一区位不仅承载了“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枢纽功能,更通过“东数西算”国家战略节点地位,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数据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p><p class="ql-block"> 数字基建,时空压缩下的创新效率革命。园区依托成都高新区“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构建了“虚拟园区”管理系统,实现跨境研发协同响应速度提升40%。2024年建成的“新谷国际创新中心”更引入量子通信实验网,与硅谷、新加坡实验室形成毫秒级数据交互能力,使物理空间突破地域限制。 </p><p class="ql-block"> 人才磁极,80万高知群体的“创新热带雨林”。成都高新区汇聚超80万人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超450人。天府新谷通过“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的配套体系,打造“15分钟科创生活圈”,使高端人才留存率提升至78%。 </p><p class="ql-block"> 产业生态,从孵化器到“创新物种”的进化论。垂直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带雨林式”生长。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赛道,天府新谷构建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培育体系。2024年,园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其中天锐星通的毫米波相控阵天线生产线全球第二,古河云科技的数字化平台服务50余个国家级场馆。中试革命,跨越“达尔文之海”的成都方案。联合蜂鸟智造等机构,天府新谷将中试平台嵌入园区,首创“成果挖掘-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资本对接”一体化模式。2025年启动的智能制造孵化器,已为卓恩思创新科技等企业提供空中机器人中试服务,技术转化周期缩短60%。 </p> <p class="ql-block">  生态融合,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的“全新供应链”。打破传统园区功能分区,天府新谷构建“创业+生活+社交”的复合场景:24小时创新生态,共享实验室与人才公寓物理嵌套,创业者可实现“楼上研发、楼下路演”; 逆向服务渗透,引入普渡配送机器人、AI理疗师等生活科技,反向孵化智能服务产品; 情绪价值基建,创业公园篮球场、科学艺术中心年均举办百场场跨界活动,催生近20项技术-艺术融合专利。 </p><p class="ql-block"> 服务范式,政府-市场协同的“新谷模式”。金融活水,“孵化通”破解科创企业融资悖论,与成都农商银行合作推出“孵化通”金融产品,通过风险共担机制为初创企业提供2亿元低息贷款。2025年升级的“创保合伙”模式,更以对赌协议形式将政府资助与成果产出绑定,使硬科技企业融资成功率提升35%。 政策创新,从“管理者”到“架构师”的角色跃迁。颗粒化服务,“新谷400”热线实现企业诉求4小时闭环响应;数字化治理,企业数字孪生体模拟3000种政策组合效应,精准匹配扶持资源;开放式参与,试点“政策开源社区”,允许企业参与产业标准代码编写。载体革命,“一免一减半”引爆创新要素集聚。2025年推出的“立园满园”计划,释放5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企业实施“首年0租金、次年减半”政策,吸引新加坡Aitreat理疗机器人等国际项目入驻。 </p><p class="ql-block"> 国际链接,构建“三网两跨”的全球创新共同体。亚洲网-美洲网-欧洲网,创新资源的跨洲际流动,依托十年搭建的国际化网络,天府新谷将“新航程”活动延伸至新加坡、硅谷、柏林,促成50余个跨境技术转移项目。2024年,其生物医药团队在新加坡生态桥接会上达成3.2亿元合作意向。柔性出海,长三角飞地破解内陆开放困局。在上海设立2000平方米“飞地园区”,为成都企业提供长三角市场接入、资本对接服务。2025年,该模式已助力12家川企实现跨区域协同研发。 标准输出,孵化模式的全球化复制,与仲量联行合作,将“新谷服务”体系标准化输出至东南亚,在吉隆坡、曼谷建设“天府创新中心”,形成“成都研发-海外产业化”的逆向创新链。 </p><p class="ql-block"> 未来新谷,从产业园区到“创新生命体”的升维。构建动态更新的创新机体,每年淘汰15%低效企业,引入全球TOP100硬科技团队,保持园区创新浓度。跨产业混编催生新物种,强制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团队联合攻关,孵化AI药物研发独角兽。借鉴波士顿128公路“创新食物链”,构建“大企业开放实验室-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高校成果转化”的共生体系。 </p><p class="ql-block"> 天府新谷的实践表明,科技产业园的竞争力已从硬件堆砌转向生态构建。其核心密码在于:以“区位禀赋×产业生态×服务创新×全球网络”的乘数效应,重塑创新要素的配置逻辑。对于政府,这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试验田”;对于学者,这里是观察中国创新范式的“活体实验室”;对于企业,这里是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战略跳板”。在“十四五”向“十五五”跨越的历史节点,天府新谷正以“创新生命体”的姿态,为中国战略腹地崛起提供全新注解。(撰文 文旅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重塑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天府新谷以其前瞻性的布局和开放式的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传统教育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科技成果的场所,更是一个集教育革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鲜活生态系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在天府新谷,学生们的学习之旅变得生动而有意义。这里不仅提供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真实的科研和创业环境,让学生们沉浸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学会像科学家和企业家一样思考,勇于探索未知,敢于面对挑战。这种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天府新谷在人才培育和服务创新方面的努力更是值得称赞。它不仅仅关注科技成果的产出,更看重人才的成长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科创生活圈,天府新谷为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提供了一个集工作、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同时,天府新谷还提供精准的服务扶持,从政策咨询、资金对接到市场推广,全方位支持创新企业和人才的成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天府新谷的国际视野和全球链接能力。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天府新谷凭借其强大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成功搭建了一个连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桥梁。这不仅为天府新谷及其所孕育的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向世界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水墨从“天府新谷”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2014年,金水墨创始人李金远怀揣世界梦,入住天府新谷。从此,他的足迹从传统的画布延伸到了充满未来感的“天府新谷”科技产业园,这一跨界之举不仅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天地,更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李金远,在这里,他不再局限于工作室的方寸之间,而是将创作空间拓展到与程序员、工程师们并肩探索,共同寻找艺术与科技的完美契合点。</p><p class="ql-block"> 李金远的金水墨作品,以其独特的材质运用和深邃的艺术内涵著称。在“天府新谷”,他开始尝试将金水墨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利用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上,展现出无限的创新可能。更重要的是,李金远的入驻为“天府新谷”的科技工作者们带来了艺术的灵感与人文关怀。在紧张的研发之余,他们得以在艺术的熏陶下放松心情,激发创新思维。这种艺术与科技的相互渗透,不仅提升了产业园的文化氛围,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p><p class="ql-block"> 李金远从“天府新谷”走向世界,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跨越,更是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艺术与科技跨界相遇,便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像李金远这样的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