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时代烙印

沈建太:火山宝地守护者

<p class="ql-block">  姓为公,名为私。</p><p class="ql-block"> 姓作为家族血缘的符号标识,承载着“公”的传承属性;名作为个体身份的独特符号,体现着“私”的表达空间。然而,假如您把“取名”当成纯粹的私事,可以任意而为,那就错了。古往今来,文化思潮、社会心理始终会在“私名”上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公权力亦通过制度规范、伦理要求,更是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地介入个人的取名选择。</p> <p class="ql-block">  商朝是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殷商时期的文字记载以王室活动为核心。商朝17代31王从天乙(成汤)到帝辛,均以天干命名,反映出君权神授、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至于他们命名的依据,史学家们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生日说、庙号说、祭名说和血统说等。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与司马迁齐名,并称“班马”。他在《白虎通德论·姓名》中认为,质朴的商朝人直接用出生那天的天干来给孩子取名。在前述4种说法中,“生日说”最具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 周朝礼制严格,宗法等级鲜明,还专门针对王公贵族的取名制定了“五要六不要”原则。具体来说,五要包括“信(以出生特征命名,如晋成公出生时屁股上有黑块,取名“黑臀”)、义(以祥瑞美德命名,如周文王名“昌”)、象(以形象特征命名,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顶凹陷,取名“丘”)、假(借用万物名,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有人送来大鲤鱼祝贺,他便给儿子取名“鲤”)、类(取与父亲相关名,如鲁庄公与父同生日,取名“同”)。</p><p class="ql-block"> 六不分别为“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取名”,体现对礼法的尊重,也是古代命名避讳制度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五要六不要”也被称为“五则六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取名风格既保留了战国时代秦人“尚武善战”的传统,又受到“轻虚礼、重实务”的法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秦结束分封制,开启中央集权统治。姓氏合一,名多用单字,如秦始皇“嬴政”、丞相“李斯”、大将“王翦、蒙恬”等,用字刚健、简洁、有力,是秦朝取名的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秦朝律令严苛,体现在取名上,主要是将避讳从前朝的礼仪传统提升到国家立法层面。秦始皇名“嬴政(或作“正”),不但个人取名时须避讳,就连书写官方文书时也要通过缺笔(比如把“正”写作“㐱”)、改字(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来避讳。</p> <p class="ql-block"> 汉代人取名时除了延续秦时“崇尚武勇”的特点,常用“武、胜、固、超”等字外, 又出现了彰显儒家思想(常用“忠、孝、德、仁”)和崇拜先贤(使用“尧、舜、禹、昌”)等复古倾向。此外,在名字中传达“平安长寿”意思是汉代人名中出现的新特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过,汉代人取名的最显著特征还并非前面所说的在选字时的尚武、尊儒精神,而是对“单字名”情有独钟。西汉、东汉共历409年,分别记载两汉历史的《汉书》《后汉书》中的人物,前者中占比90%以上,后者也在80%。两汉24位皇帝中更是清一色的单字名。西汉在位第八的汉昭帝名“刘弗陵”,弗为虚词,实质上也是单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单字名在三国时代依然盛行,依然以皇帝为纯。魏、蜀、吴三国君主共11位,也是清一色的单字名。</p> <p class="ql-block">  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思想多元(玄学、佛教、道教盛行)、士族门阀阶层壮大,对取名的影响,一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互鉴(如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汉名元宏),三是“之、僧、玄”等字成了许多士族的标志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  以“之”字为例,著名的士族有范阳祖氏(代表人物祖冲之)、东海徐氏(代表人物南朝宋开国功臣徐羡之)等。最有名的士族当属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琅琊王氏家族,仅三代人中名字带“之”者就达38人。</p> <p class="ql-block">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朝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辐射全球;宋朝以商业繁荣和科技创新影响世界。唐人取名如诗,豪迈奔放,喜用“宏”“盛”“昂”等;宋人取名如文,内敛谦逊,喜用“谦、慎、晦”等。</p> <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蒙古文化渗透是取名的显著特征。部分非蒙人官僚为迎合统治阶层,直接取蒙古名,如元大臣杨朵儿只(蒙古语意为“金刚”)、萧拜住(“拜住”为蒙古常用名)等。</p> <p class="ql-block"> 元朝统治者种族歧视观念严重,虽然流传甚广的“四等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无文献记载,但却是现实存在。 政府一方面实行严格的出生人口登记制度,另一方面曾规定普通百姓取名不能用正式文字,只能以出生日期、父母年龄等数字组合命名,于是,底层民众使用“数字名”现象十分普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自己原名朱重八,都是因出生日期而取的。</p><p class="ql-block"> 处于社会底层的元朝平民,取名的方式和商朝君王殊途同归,也算是风水轮流转吧。</p> <p class="ql-block">  明代人取名的重要特征是辈分字的普及。辈分字是镶嵌在人名中用于区分世代、标明长幼次序的特定用字,它的出现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唐宋时已相当完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皇九子朱杞早夭外,其余25支均有各自的字辈。受皇家影响,民间修谱之风盛行,按辈分取名的做法广为流行,辈分字也更加普及和规范。</p> <p class="ql-block">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2个由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尽管满族人在入关初期在取名上也保留了满族传统,如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多尔衮(意为“獾”),但满族统治者很快就全方位接受汉文化,尤其康熙之后,皇室命名引入汉式辈分字(如“胤、弘、永”等),并形成严格的字辈体系(如乾隆规定“永、绵、奕、载”等)。 《红楼梦》中贾府的礼节、服饰均符合满族习俗,但人物都是妥妥的汉人名字。</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世纪前发生的辛亥革命后,家族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失去了政治支撑,取名经历了从“家族传承”到“个体表达”、从“礼法约束”到“自由选择”的变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的名字就表达着维新变法思想。</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出生在清末的进步人士,用笔名投身革命,表达抛弃旧时代、拥抱新生活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化名“一曼”取自《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暗含坚定革命信念;</p><p class="ql-block">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改“鸿昌”取“鸿鹄之志,国运昌隆”;</p><p class="ql-block"> 萧军原名刘鸿霖,取“军”字体现“用笔战斗”的革命文人姿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据公安部2019年统计,全国名叫“建国”的人口有98万,多生于1949—1960年代,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口中有约50万人名叫建军。名叫“援朝”的人也接近50万,其出生日期集中在1950年代。</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70年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人们倾向于用“卫”(保卫)与政治、革命相关词汇搭配取名,如“卫东”、“卫红”等,以体现对领袖和革命的忠诚,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位名叫“中华”的70后好友,他上初中时班里有3个同名同学,相互之间倍感亲切,成为密友。同名给他们带来的困惑是每逢老师点到他们的名字,三个人要么同时起立,要么相互观望一阵,其中一个才缓缓起立,尽管老师点到他们仨时都会连名带姓,尽管他们仨的姓氏各不相同。我曾问过他们毕业后相处如何,中华回答说他毕业后就再没和另外俩中华见过面,估计现在见了都难得认出。我调侃他不该忘记“中华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当代人的名字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复古风、中性化和国际元素的融合并存。</p><p class="ql-block"> 据《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当年出生并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字依次为泽、梓、子、宇、沐。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00后”大学新生的姓名中,使用最多的是杰、文、飞、龙、欣、雨、翔等字,这和90后的名字都形成了明显差异。据对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07级和2008级3420个“90后”学生姓名的分析,男生人名中用得较多的字是强、伟、勇、刚、鹏、龙、威、杰、亮、宇、超、峰、斌等;女生人名中用得较多的字是静、媛、倩、璐、丹、玲、霞、丽、芳、娟、慧、兰等。</p> <p class="ql-block"> 受多元文化碰撞的影响,当代人名字中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外国人名的元素,其中受英文(如玛丽、安琪)和日(如晴子、优子)韩(如允浩、恩熙)的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日、韩文字受汉语的影响极大。尽管两国长期致力于推动文字去汉化,但时至今日,日本人的姓名大多仍以汉字书写,韩国人的身份证及重要文件签名也离不开汉字。因此,中国人取用日韩风格的名字,相对较为简便,直接采用即可。然而,当中国人使用具有英语风格的名字时,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需要将其英译成汉字以便在国内使用;另一方面,展示给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时,又得用英文字母书写。依据中国现行的语言规范,中文人名英译的标准方式是采用汉语拼音。但由于发音习惯的差异,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拼读这些拼音时,常常会出现偏差。一对父母因看了好莱坞影星玛莉莲·梦露的影片,给女儿取名“梦露”。如今在国外留学的她,名字“mènglù” ,却被老外叫成“梦格露”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