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p class="ql-block">刀锋上的歌者</p><p class="ql-block">——当周慎宝遇见刀郎的艺术共振</p><p class="ql-block">作者:尹祚鹏(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代艺术的荒原上,总有些灵魂会不期而遇。作家画家周慎宝与音乐人刀郎,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却在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情感表达的维度上,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默契。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两种艺术生命在各自跋涉后必然的交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刀郎的音乐如同从大漠深处刮来的风,裹挟着沙粒的粗粝与绿洲的湿润。当《罗刹海市》的旋律响起,我们仿佛看见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世界在音符中重生,那些被现代生活遗忘的民间魂魄,突然在电吉他与东北二人转的奇妙融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周慎宝一篇《跟着刀郎唱山东》,站在山东的土地上,必定在这声音中辨认出了某种熟悉的气息——那是黄河故道上的歌谣,与周慎宝那篇获奖散文《行走在黄河故道上》不谋而和,是孔孟之乡被重新擦亮的铜镜。刀郎的音乐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将文化基因注入当代血脉的手术,这种手术刀般精准的文化传承,怎能不让同样在笔墨间追寻文化根脉的周慎宝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艺术史上所有真正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背叛式继承。刀郎在《山歌寥哉》中完成的,正是这样一次华丽的叛逆。他将民间音乐的骨架与现代音乐的肌肤嫁接,创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声音生命体。这种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无菌操作,而是带着泥土味的野蛮生长。周慎宝的绘画与文学创作同样如此——在宣纸的空白处,他既留下了传统的笔墨韵律,又注入了当代人的精神焦虑。两位艺术家隔空相望时,必定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创新勇气:那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姿态,而是艺术生命自我更新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剥去矫饰的情感直白。刀郎的歌声里有大西北汉子的豪迈,也有对弱小生命的温柔注视;有对世态炎凉的犀利解剖,也有对纯真年代的深情回望。这种情感表达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人性关照的艺术能力。周慎宝在散文与画作中展现的情感世界同样如此复杂而纯粹,当他听到刀郎音乐中那些饱含人文关怀的吟唱时,必定产生了强烈的共情——那是创作者之间才懂得的心灵密码,是对"艺术即人学"这一真理的相互确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周慎宝对刀郎音乐的持续关注与解读,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这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的私人对话,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路径的公共探讨。他们的艺术共振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同时面对传统的深度与现代的广度,需要同时具备文化自觉与创新勇气,需要在技艺锤炼之外保持心灵的敏感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周慎宝的笔墨遇见刀郎的旋律,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精神盛宴。或许所有伟大的艺术最终都会在某处相遇——不是在鲜花掌声中,而是在那些寂静的创作时刻里,当他们独自面对文化的长河与艺术的星空时,发现彼此都是同一条道路上的朝圣者。这条路上,传统不是压在背上的重负,而是托起创新翅膀的气流;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在当代的必然形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刀郎的音乐和周慎宝的艺术,共同构成了一把双刃剑——一面劈开浮华表象,露出文化的筋骨;一面刺破陈规定式,开辟表达的新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相遇早已注定,因为所有在艺术刀锋上行走的人,终将在高处相逢。2025年4月26日写于莱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为文艺评论家尹祚鹏(左)与作家画家周慎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