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穿越千年,邂逅历史与艺术的盛宴

夏老师

<p class="ql-block">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马家浜文化彭祖墩遗址、洪口墩遗址、杨家遗址、骆驼墩遗址、祁头山遗址等;崧泽文化仙蠡墩遗址、赤墩遗址、施墩遗址等;以及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邱承墩遗址等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历经花山遗址与佘城遗址为代表的夏商青铜时代文明。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开发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秦汉以降,这里经历了由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与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汇聚一道,孕育出近代中国最绚丽的工商文化之花,并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没有湮灭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完成了由原始向文明的蜕变,从当初的荆蛮之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繁华都市。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保留了见证其历史足迹的文物古迹和以物化形式记载的古代文明,还在于其在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无锡,也正是有了历经岁月洗练、并已融入城市血脉的“经世致用”、“义利双行”、“尚德务实”等人文精神,才使我们这座城市得以在发展中领风气之先,最终成为著名的工商文化名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城市未来的故事,也一定会更加精彩。</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江南鱼米之乡、山水名城一一无锡,迎来了参加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的无锡籍嘉宾和其他海内外知名人士。他们回到家乡,参加无锡乡贤恳谈会。乡音未改忆乡愁、乡情不忘话往事、共怀未来谋发展。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乡的新景新事、新城新貌,吸引着许许多多精英人杰。群英荟萃,群贤毕至。近200名知名人士中,既有享誉中外的商界领袖、学术权威、科技俊才、文化名人,也有出类拔萃的金融、法律、医学、新闻、体育等业界精英,还有关心支持无锡发展的外国友人。他们携手同心、砥砺同行,合力点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最强引擎。“情系无锡 太湖印记”手模展,展出的正是参加此次盛会的海内外嘉宾们的手模与签名。这些珍贵印记将永久保存在无锡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其辽阔的疆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及通达四方的驿路,使元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天文、地理、水利等科学技术硕果累累,以元曲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成就斐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元朝的江南,商贾辐辏,富庶繁华,正所谓“关会通行满市廛”,“北客南人成买卖”。这段时期的艺术和物质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激发的新艺术形式和风格;考古新发现、新出土的文物,使我们对该时期的物质文化和艺术成就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1960年发现的钱裕墓,墓中出土金银器、玉器、丝绸服饰、漆木器、纸币和铜镜等丰富的文物共154件套,它们不仅本身就是绝美的艺术品,同时也十分具体而生动地折射出当时“豪门富户”的生活状况,更为我们窥探元代经济制度和手工艺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金杯银台,罗祎彩扇,粉腕鸳鸯锦,乌云白玉钗。让我们藉历史遗物,观赏钱裕富有品位、精致雅性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倏忽之间,王朝更替,与物推移。历史遗物引领我们去解密大元处士钱裕的生活,去回顾曾经的市井繁华、社会风貌,去探索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去体悟700多年前那个时代的脉搏。或许,我们还能从钱裕墓出土文物中找到其他隐藏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中国邮驿通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清朝中叶以后,我国古老的邮驿体系积弊丛生,已无法承担信息传递的任务。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先进的邮政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新式邮政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中国邮政史上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标志着中国创办近代邮政的开始。此后,中国邮政事业几经变革,但邮票始终与邮政通信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方寸邮票,包罗万象。邮票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设计及多彩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再现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一言以蔽之,如果将中国各个时期的邮票汇集起来,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又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1986年,张楚源先生向当时的无锡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一批邮品,内容丰富,品类较齐全,时间跨度长。为弘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院特举办“方寸忆峥嵘——无锡博物院藏邮票展”。同时,为丰富展览内容,近期我院又新征集了一批邮票。此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别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发行的邮品,希望公众能够在方寸之间回顾历史,重温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 “传部万里,国脉所系”。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方寸天地,包容大千世界,可以通古今、涵中外,是认识、学习、传承、借鉴历史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纵观中国邮票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发展之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它所跨出的每一步,几乎都与痛楚、甚至血泪相伴。直至新中国的建立,邮票的发行权掌握在人民手中,邮票有了新的生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从各方面反映了我们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崭新面貌,成为新时代的生动映照。</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更加多样、便捷,邮票的实用功能却越来越边缘化,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史记忆。时光荏苒,邮票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珍贵,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它的收藏、保护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她就是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一般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和商品生产,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深刻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惠山泥人积淀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爱不释手,一赞三叹。惠山泥人通过艺人的匠心神工,赋予了千古流芳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惠山泥人的历史跨度纵贯几百年,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优秀品种,著名艺人繁星点点,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品种门类渐进渐化,凝结了无数泥塑艺人的心血和智慧,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至于深深锲入无锡的历史纪实,增蓄了无锡优秀文化内涵的沉淀,也造就了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崇高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奉献的一份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惠山泥人是一朵泥土中开出的奇葩,那紫砂陶艺就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技。若非亲眼目睹,不管你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都很难将黄龙山中那些崚峥的矿石与烧成后五彩缤纷、光彩宜人的紫砂器皿联系起来,然而古代匠人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是难以估量的,传说中是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其实,劳动者才是真正的异人,千百年来,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物,在秦汉以前,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晋唐时,他们用瓷土来烧制青瓷,而至少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美质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紫砂艺术,是陶都宜兴五千年来陶艺制作的一个灿烂总结,是宜兴艺人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紫砂文化是和中国茶文化相依相存的大雅文化,是历史文人墨客寄托心志的精神家园,它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过简单的一物一器,而将我们引领到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东方神韵的精神领域。</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无锡,至德名邦,俊彦如林,在风雷激荡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有无数无锡籍仁人志士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用青春和热血抒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他们是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做!这些从尚德重教的吴地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赋予了无锡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无锡数千年人文史因他们而增添了一份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通过对先辈的追思和缅怀,来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崭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无锡,不仅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闻名于世,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真实展示了无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生动再现出从五四运动直至无锡解放的壮丽历史画卷。漫长的革命岁月,使无锡人民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并哺育了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英雄儿女。</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一部无锡革命史告诉我们,胜利来之不易,后人尤当珍惜。昨天,我们的前辈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要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写出更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一部无锡革命史告诉我们,胜利来之不易,后人尤当珍惜。昨天,我们的前辈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勇于探索;不怕牺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团结奋斗,书写更辉煌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无锡,人文鼎盛、文物荟萃,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书画传统,不仅名家辈出,锡邑私人书画收藏更是蔚然成风。从20世纪80年代起,钱松喦、黄养辉、陶寿伯、徐风、杨味云家族、杨仁山家族等一批书画家与收藏世家陆续将其作品慨然赠予无锡博物院。为表彰各位书画家、收藏家及其后人化私为公的高尚行为,以及他们为历代书画传承做出的巨大贡献,我院将此展厅作为捐赠书画展示馆,定期轮流展出受赠近现代书画作品,让更多的观众目睹其风采,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苏州,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非遗项目闻名遐迩。特别是以苏作为代表的苏州手工艺,不仅追求精致细巧,更注重美学精神的发扬和光大。</p><p class="ql-block"> 在此背景下,华人德与赵华新师徒合作的“致广大极精微”砚台清赏活动应运而生。这批砚台不仅是华人德先生深厚书法功底与赵华新精湛雕刻技艺的完美结合,更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的交融之作。每一方砚台都凝聚了师徒二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本次活动汇集了华人德与赵华新师徒十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共计五十余方砚台。这些砚台不仅工艺精湛、设计独特,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除了精美的砚台,华人德先生的书法作品也一并呈现给无锡的广大观众。</p><p class="ql-block"> 华人德先生的家乡在无锡,此次活动是华人德先生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一种情怀。活动由无锡博物院与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我们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进苏锡两城的文化交流,也能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贡献力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领略“致广大极精微”的艺术魅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