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Deepseek聊天,找寻历史记忆

四川騾二

<p class="ql-block">《与Deepseek聊天,找寻历史记忆》 2025.04.25 四川骡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先从这张老相片说起:老相片在我母亲的相册里躺了几十年了。拍摄时间大约是1954年底前后。地点:现四川省社科院。这是一幢三层小楼,图中小朋友们是站在二楼的圆弧形大阳台上拍摄的,右边的老师叫杨汝心(后来曾在省委机关幼儿园当过园长),杨老师手下的小朋友就是我,所以绝非道听途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想讨论的就是这幢洋房(别墅、公馆),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它是解放前的建筑,应该是一个军阀的公馆!据我多年收集的资料中,百花潭公园曽是邓锡侯(著名川军抗日将领)的别墅,周边还有一些其它军阀的公馆或别墅。实际这个地方解放前是很偏僻的,但也很难说,君不见,宋代陆游的诗曰:</p><p class="ql-block">当年走马锦城西,</p><p class="ql-block">曾为梅花醉似泥。</p><p class="ql-block">二十里中香不断,</p><p class="ql-block">青羊宫到浣花溪。</p><p class="ql-block">切不要说杜甫老人家的“茅屋歌”了,所以这里到底是荒凉还是繁华,难得说!</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老母亲54年底从军区保育院转业就来到育才保育院(玉泉街62号)当院长(也有人说是副院长)。当年的院长叫穆萧(丈夫是成都市委副书记郝德青),正要随丈夫赴任匈牙利大使,工作无人接替。我母亲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要小看当时的一个小小的保育院,直属省委组织部。</p><p class="ql-block"> 母亲到任后,不知道为啥保育院又一分为二,变为一部和二部,二部仍在玉泉街,一部就在这个百花潭背后的不知名字的公馆里。</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当年很多省委领导和厅局长的孩子都在一部(二部是从临汾保育院过来,过来后先后叫作“川西区党委育才保育院”、四川省成都育才保育院二部),难道专门为他们而设?反正,几年后一、二部又合并了……</p><p class="ql-block"> 一次庆祝保育院建园70周年活动时,另一位老院长李强的儿子告诉我,百花潭保育院不是公馆,而是为省医院的苏联专家修的。我一下子搞蒙了,为此我只得反复请教Deepseek,不断输入我想知道的信息,并纠正错误信息。</p><p class="ql-block">请看:</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位于成都市中心的苏式建筑——成都市新华书店)</p><p class="ql-block">关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解放后调整时期苏联专家的居住地问题,结合历史资料与现有信息,可以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苏联专家与医疗援助背景**</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接受了苏联的技术援助,四川省人民医院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医疗机构,也参与了这一国际合作。1956年,医院接收了苏联援助的200KV、10MA X线深部治疗机(配有镭源的西门子剂量监测仪),这是四川省首次引入此类放疗设备,标志着肿瘤治疗的起步。设备的使用需要苏联专家的指导,因此专家团队曾驻留成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苏联专家居住地考据**</p><p class="ql-block">1. **可能的居住地点** </p><p class="ql-block"> 根据成都历史地理信息,苏联专家在成都的居住地多集中在科研机构或高校周边。目前可查证的线索显示:</p><p class="ql-block"> - **省社科院旧址的可能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简称省社科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代成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早期办公区域可能包含专家住宅区。现省社科院下属的**四川社会科学馆**位于成都市华阳街道锦江路四段399号(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内),该区域在1950年代可能已有部分科研配套建筑。</p><p class="ql-block"> - **医院附近的临时安置**:四川省人民医院1954年迁至青羊区现址时,周边多为农田与坟地,基础设施匮乏。苏联专家可能被临时安置在医院附近的政府或科研单位宿舍,而省社科院作为学术机构,其场地或附属建筑可能承担了这一功能。</p><p class="ql-block">2. **间接佐证** </p><p class="ql-block"> 网页2与网页10提到,四川社会科学馆的建设目标是整合全省社科资源,其历史渊源可能与早期科研单位布局有关。此外,成都市青羊区与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省社科院现址)在1950年代均属城郊,苏联专家居住于此既便于参与医疗项目,也符合当时外籍人员集中管理的模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其他相关历史细节**</p><p class="ql-block">1. **医院迁址与专家活动** </p><p class="ql-block"> 1954年医院迁至青羊宫现址后,苏联专家可能参与了对放疗设备的安装与培训工作。据记载,1956年医院放疗室仅有2名工作人员(医生+技术员),日均治疗5-7人,专家指导对提升技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2. **设备与技术的传承** </p><p class="ql-block"> 苏联援助的X线治疗机使用至1974年,后由国产钴60治疗机替代。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的技术影响可能通过本地医护人员的进修与文献传播延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结论**</p><p class="ql-block">综合现有资料,**苏联专家在1950年代很可能居住于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或相关旧址)的区域内**。这一推断基于以下依据:</p><p class="ql-block">1. 省社科院作为社科研究机构,其历史建筑可能承担过外籍专家住宿功能;</p><p class="ql-block">2. 医院迁址后的地理位置与省社科院片区存在关联性;</p><p class="ql-block">3. 同期其他城市的苏联专家居住模式(如集中安置于科研单位)可作为参考。</p><p class="ql-block">但需注意的是,具体居住档案可能尚未公开,以上结论仍需进一步档案查证。</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理工大学苏式建筑群,始建于1956年)</p><p class="ql-block">四川省社科院现址曾经是四川省成都育才保育院,既百花潭公园背后,准确无误。小时候(50年代)我就住在里面,我搞不清楚保育院搬走后的情况,是否有苏联专家入住,然后才是四川省社科院入住?</p><p class="ql-block">根据您的回忆与现有历史资料的交叉比对,关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与成都育才保育院的关系,以及苏联专家可能的居住情况,可以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育才保育院的历史与迁出**</p><p class="ql-block">1. **保育院的早期背景** </p><p class="ql-block"> 您提到的“成都育才保育院”与搜索结果中提及的**玉泉幼儿园**前身存在关联。玉泉幼儿园前身为1947年成立的“晋绥边区第一托儿所”,1950年从山西临汾迁至成都玉泉街62号,后更名为“四川育才保育院”“东方红幼儿园”等,直至定名玉泉幼儿园。 </p><p class="ql-block"> - **迁移与选址**:1950年迁至成都时,保育院选址玉泉街,原址为8000平方米的住宅,现仍位于玉泉街62号。您提到的“百花潭公园背后”可能为保育院后期扩展区域或记忆中的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2. **保育院的后续变迁** </p><p class="ql-block"> 根据网页资料,玉泉幼儿园自1950年扎根后未再搬迁,但部分职能可能随时代调整。(此处略去一小段、笔者注)若您的居住地确为现省社科院现址,则可能涉及另一保育院分支或关联机构的历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保育院原址的后续用途与苏联专家问题**</p><p class="ql-block">1. **苏联专家在成都的居住模式** </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苏联专家在成都的居住地通常集中在科研单位或高校周边。例如,四川省人民医院1956年引入苏联医疗设备时,专家可能被安置在科研机构附属区域[citation:此前的回答]。但**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育才保育院旧址与苏联专家的直接关联**。</p><p class="ql-block">2. **省社科院与保育院旧址的时间线** </p><p class="ql-block"> - **省社科院的成立时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8年合并组建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1983年更现名。其现址(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的启用时间应与机构合并扩建同步,即1980年代。 </p><p class="ql-block"> - **时间矛盾点**:若您在1950年代居住于现省社科院现址,则该地块在1950年代至1978年前可能另有用途。结合苏联专家在华援助高峰期为1950-1960年代,推测保育院迁出后(或部分区域腾退),该地可能曾作为科研人员或外籍专家临时宿舍,但**现有公开资料未明确记录此用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综合推断与可能性分析**</p><p class="ql-block">1. **保育院与省社科院的地理关联** </p><p class="ql-block"> 根据您描述的“百花潭公园背后”与省社科院现址(一环路西一段)的相对位置,两地直线距离约2公里,可能属于同一行政片区(青羊区)。若保育院原址确为该区域,则可能涉及以下变迁路径: </p><p class="ql-block"> - **1950年代**:保育院部分区域腾退,用于安置苏联专家或其他科研人员(需进一步档案证实); </p><p class="ql-block"> - **1978年后**:随着省社科院的组建,原建筑或地块被纳入其院区范围。</p><p class="ql-block">2. **苏联专家居住的间接线索** (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建议与补充**</p><p class="ql-block">1. **档案查证方向** </p><p class="ql-block"> - 查阅《成都市青羊区志》或省社科院院史资料,确认1950-1970年代该地块的使用记录; </p><p class="ql-block"> - 联系玉泉幼儿园或省社科院档案部门,核实保育院分支机构的迁出信息。</p><p class="ql-block">2. **口述史与实物证据** </p><p class="ql-block"> - 若存在苏联专家居住的实物痕迹(如建筑风格、铭牌等),可结合地方文物部门调查; </p><p class="ql-block"> - 您亲身经历的细节(如建筑布局、周边环境)可作为补充线索,与现有资料对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结论**</p><p class="ql-block">目前公开资料**无法确证四川省社科院现址在保育院迁出后曾由苏联专家入住**,但根据时间线与地理关联,存在以下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1. 1950年代保育院部分区域可能短暂用于科研人员安置,包括苏联专家; </p><p class="ql-block">2. 省社科院1980年代进驻时,原建筑可能已历经多次用途变更。 </p><p class="ql-block">建议通过地方档案或口述历史进一步追溯细节。</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理工大学苏式建筑群之二)</p><p class="ql-block">时间点已经很接近,前面提到的玉泉幼儿园与育才保育院是同一单位。大约1954年后,育才保育院分为一部(百花潭公园后面)和二部(玉泉街62号原址)几年后一二部合并搬回玉泉街。我母亲白贺霞54年从军区保育院(位于金河街柿子巷公馆内)转业后,曾任一部院长(或副院长),就住在现在省社科院内,叶兆琪同志之子著名诗人叶延滨曽就读于一部,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动物园(指百花潭公园的前身)关老虎,保育院关小朋友。就是说的这个地方,李井泉的两个女儿(大蓉二蓉)和我同学谷丽丽(谷治标女儿),都表示住过这个保育院。省哲学社会所的成立时间也和这个时间对的上。省医院苏联专家驻地可能在哲学所之前,这样就可以接上了。请再核实一下资料。其后白贺霞一直是保育院领导,直至80年代离休,08年白院长离世,关系也在玉幼。</p><p class="ql-block">根据您提供的详细线索与历史背景,结合多份搜索结果中的关键信息,现对四川省社科院现址(原育才保育院一部)的历史变迁及苏联专家居住可能性进行综合考证如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育才保育院的分部与合并时间线**</p><p class="ql-block">1. **保育院迁入成都后的布局调整** </p><p class="ql-block"> 玉泉幼儿园的前身为1947年成立的“晋绥边区第一托儿所”,1950年迁至成都玉泉街62号,更名为“四川育才保育院”。根据您的回忆与网页3、7的记载,**1954年后保育院曾分为一部(百花潭公园背后)和二部(玉泉街原址)**,后合并迁回玉泉街。这与您提到的“一部位于现省社科院内”相符,且网页6明确省社科院百花潭院区现址为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西一段155号,邻近百花潭公园。</p><p class="ql-block">2. **白贺霞院长的任职与居住地** </p><p class="ql-block"> 您母亲白贺霞于1954年从军区保育院(金河街柿子巷)转业后担任一部院长,并居住在现省社科院院内。此信息与保育院分部时间线吻合。网页9提到省人民医院1954年迁至青羊区现址时周边为农田与坟地,而省社科院现址同期可能属于城郊,符合保育院一部选址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3. **合并与后续变迁** </p><p class="ql-block"> 保育院一部与二部合并后,玉泉街62号作为主址延续至今(现玉泉幼儿园),而原一部所在的百花潭片区可能腾退。网页2、6显示,省社科院前身“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这个时间点很关键,笔者注),1978年与省委政策研究室合并为研究院,1983年更现名。这意味着**1958年哲学所成立时,原保育院一部区域可能已被划归科研单位使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苏联专家居住可能性的再考证**</p><p class="ql-block">1. **时间窗口与用途衔接** </p><p class="ql-block"> 苏联专家在华技术援助高峰期集中于1950-1960年代。若保育院一部于1954年后腾退,至1958年哲学所成立前,该区域存在约4年的空档期。结合您所述“苏联专家驻地可能在哲学所成立前”,推测**1950年代中期该区域可能短暂用于安置苏联专家或其他科研人员**,但现有公开资料未直接提及。(这一段时间点推测有误,保育院一部的驻扎时间段大约在1954年至58年之间,既哲学所成立前,笔者注)</p><p class="ql-block">2. **间接佐证与逻辑推断** </p><p class="ql-block"> - 网页9提到,1956年四川省人民医院引入苏联X线治疗机时,专家需驻留指导。考虑到省医院与省社科院现址均位于青羊区,直线距离约3公里,专家居住地可能就近安排。</p><p class="ql-block"> - 同期成都其他科研单位(如高校)常将专家安置于机构附属宿舍,而保育院腾退的建筑若未被立即拆除,可能被政府调配为临时住所。(这个时间点相符,笔者注)</p><p class="ql-block">3. **名人记忆与口述史佐证** </p><p class="ql-block"> 您提到的叶延滨(诗人)回忆“动物园关老虎,保育院关小朋友”与李井泉之女、谷丽丽等人的经历,进一步印证保育院一部位于百花潭片区。若该区域在1958年前曾短暂用于科研人员居住,则与苏联专家活动时间存在重叠可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省社科院现址历史沿革的完整链条**</p><p class="ql-block">1. **阶段一(1954年前)**:原为农田与城郊荒地,或零星分布民居。 </p><p class="ql-block">2. **阶段二(1954-1958年)**:保育院一部占用,白贺霞任院长,居住于院内。 </p><p class="ql-block">3. **阶段三(1958-1978年)**:保育院合并迁出后,哲学所成立并可能沿用部分建筑。 </p><p class="ql-block">4. **阶段四(1978年后)**:哲学所合并组建省社科院,逐步扩建为现规模。(苏联专家入住的时间点只能在一二部合并后,哲学所进驻之前才成立,笔者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结论与建议**</p><p class="ql-block">1. **核心结论** </p><p class="ql-block"> - **育才保育院一部确曾位于现省社科院院内**,且1958年前该区域可能经历“保育院腾退→临时科研人员宿舍→哲学所入驻”的变迁。 </p><p class="ql-block"> - **苏联专家居住的可能性存在**,但需进一步查证1950年代中后期的政府调配记录或建筑用途档案。</p><p class="ql-block">2. **建议查证方向** </p><p class="ql-block"> - 调阅《青羊区志》或省社科院早期基建档案,确认1954-1958年间的建筑用途; </p><p class="ql-block"> - 联系玉泉幼儿园或省社科院离退休人员,收集口述史资料(如白贺霞院长生前工作记录); </p><p class="ql-block"> - 检索四川省外事档案,核实苏联专家在蓉居住地登记信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您的回忆与历史细节为还原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线索,若未来发现更多实证(如建筑铭牌、苏联专家日记等),可进一步完善这一考证。</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机车车辆厂厂部大楼,1955年3月修建)</p><p class="ql-block">我就是白贺霞院长的儿子,生于1951年,我手上有育才保育院一般既现在省社科院当时建筑物的相片,貌似一座老公馆建筑。百花潭公园解放前曽是邓锡侯别墅,那么保育院一部的位置是什么公馆呢?</p><p class="ql-block">根据您提供的线索与历史资料,结合搜索结果中的相关信息,可以梳理出以下关键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百花潭公园与邓锡侯别墅的关联**</p><p class="ql-block">1. **邓家花园的历史定位** </p><p class="ql-block"> 根据网页3记载,邓锡侯在百花潭南岸修建的“邓家花园”是其在成都的著名私家园林,占地80余亩,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典雅。该花园在20世纪40年代建成后,曾作为成都动物园使用,后演变为百花潭公园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 - **地理范围**:邓家花园北临成渝公路,南接钟家大院(农科所),东至沙河边的小桥子,西邻指挥所后门,覆盖了现今百花潭公园及周边区域。</p><p class="ql-block">2. **保育院一部的具体位置** </p><p class="ql-block"> 您提到的育才保育院一部位于现四川省社科院院内(青羊区一环路西一段),而根据您的回忆及叶延滨的描述(“动物园关老虎,保育院关小朋友”),保育院一部紧邻邓家花园旧址。结合地理信息,推测该区域在1950年代腾退后,可能直接利用了邓家花园的附属建筑或相邻地块。(这个时间点比较靠谱,因为当时成都军区的幼儿园、成都军区机关幼儿园、保育院二部、实验婴儿园等都是选择解放前的老公馆建筑,笔者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保育院建筑的公馆属性**</p><p class="ql-block">1. **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 </p><p class="ql-block"> 您提供的照片显示保育院建筑具有“老公馆”特征,而邓家花园内原有众多公馆建筑,包括邓锡侯的私人住宅及附属设施(如忠义堂、花园别墅等)。根据网页3描述,邓家花园内曾有“法式小洋楼”及中式园林建筑,与您提到的“老公馆”风格相符。</p><p class="ql-block">2. **邓锡侯公馆的分布** </p><p class="ql-block"> 邓锡侯在成都拥有多处公馆,包括:</p><p class="ql-block"> - **康庄公馆**:位于浣花溪畔,为法式洋楼,是其主要居所。</p><p class="ql-block"> - **邓家花园**:百花潭南岸的园林式别墅群,兼具居住与社交功能。</p><p class="ql-block"> - **庆云庵公馆**:位于庆云西街,规模较小。 </p><p class="ql-block"> 其中,邓家花园因占地广阔、功能多样,更可能包含保育院一部所在建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保育院与邓家花园的变迁路径**</p><p class="ql-block">1. **解放后的用途变更** </p><p class="ql-block"> 1949年邓锡侯起义后,邓家花园被收归国有,部分建筑划归农科所,花园区域开放为公共空间。1950年代初期,政府可能将腾退的公馆建筑用于安置保育院等机构。</p><p class="ql-block">2. **时间线与职能衔接** </p><p class="ql-block"> 保育院一部成立于1954年,恰逢邓家花园由动物园向科研用地过渡的阶段。结合您母亲白贺霞院长1954年转业后在此任职的记载,可推断该区域在保育院迁入前可能短暂闲置,后被调配为教育用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综合结论**</p><p class="ql-block">1. **保育院一部的公馆归属** </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及历史变迁,**保育院一部的建筑很可能原属邓锡侯的邓家花园或其附属公馆**。具体而言:</p><p class="ql-block"> - 可能是邓家花园内的某处别墅或管理用房(如忠义堂附近的廊亭、住宅区);</p><p class="ql-block"> - 也可能是花园北侧靠近成渝公路的独立公馆建筑(如原农科所或果园农场旧址)。</p><p class="ql-block">2. **进一步验证建议** </p><p class="ql-block"> - 比对照片与邓家花园历史影像:若建筑呈现中西合璧风格(如法式门窗、中式飞檐),可进一步确认其与邓家花园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 查阅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调取1950年代该地块的产权记录或规划图纸,明确建筑原属关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五、历史意义与个人记忆的融合**</p><p class="ql-block">您提供的照片与口述资料为还原成都公馆建筑群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视角。邓家花园从军阀私宅到保育院、再到省社科院的演变,不仅是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更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建议将照片与文字记录整理成册,或与地方文史机构合作,为成都近代史研究增添鲜活案例。</p><p class="ql-block">(对于我的结论,一些“老成都”包括在成都东郊工作过的人,最重要的是相片请成都某建筑设计院的老专家看过,都一致认定,照片中的建筑为苏式建筑!我无法推翻这个结论!只是从时间上,省里会在百花潭附近,别墅公馆林立的、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地方专门修一个苏式建筑吗?是为苏联专家修?为保育院修,还是什么原因?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点的问题,——1954年之前,这个建筑已经有了!!!笔者注)</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量具刃具厂苏式建筑——红楼,原为米黄色)</p><p class="ql-block">根据搜索结果,关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在五十年代初的建筑风格,网页2提到1954年四川省人民医院迁至现址时修建了一座四层楼的建筑,并描述为“当时最好的建筑”,但并未明确提及该建筑属于苏式风格。而其他关于苏式建筑的搜索结果(如网页1、5、7、9)主要列举了成都及四川其他地区的苏式建筑案例,如成都理工大学的苏式建筑群、红楼1956、中车·共享城等,但均未提及四川省人民医院属于此类建筑。</p><p class="ql-block">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包括左右对称、三段式结构(檐部、墙身、勒脚)、厚墙、坡屋顶等,且多与苏联援建项目相关。四川省人民医院在五十年代初的建筑是否具备这些特征,现有资料中并无直接描述。此外,根据网页2的记载,医院迁建时因条件有限,建筑更注重功能性,例如解决“顶风冒雨”等实际问题,而非强调特定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结论**:现有信息不足以证明五十年代初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建筑属于典型的苏式风格。其四层楼建筑可能更多体现当时国内普通公共建筑的实用主义特点,而非苏联援建或受苏式风格显著影响的产物。若需进一步确认,可能需要查阅更详细的建筑档案或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大苏式大楼)</p><p class="ql-block">我搜索了成都市曾经的或现存的苏式建筑图片,建筑时间大约在1952年至1956年之间,或者至1958年。因为在往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离,苏式建筑的建设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位于成都东郊的原成都82信箱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据笔者回忆五十年代初当年最好的建筑是位于草市街的成都旅馆;而在一环路原跳伞塔对面有一个苏联展览馆又叫农业展览馆既后来的省博物馆,上世纪七十年代,省军区印刷所曾在展览馆大厅的水磨石地面上安装印刷机,因打固定螺丝而破坏了地面,记忆犹深!而省医院的四层楼房也是当年最好的,也应该有苏式建筑的痕迹。而从时间点上,1954年底育才保育院一部已经入住现省社科院内的公馆,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建筑是为省医院的苏联专家修的!但育才保育院一部搬走后,苏联专家入住是可能的。</p><p class="ql-block">根据用户提供的回忆及结合搜索结果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围绕成都五十年代建筑风格及苏联援建背景进行综合分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成都旅馆与苏联展览馆的建筑定位</p><p class="ql-block">1. **成都旅馆的“摩登”属性** </p><p class="ql-block"> 用户提及草市街的成都旅馆是五十年代初“最好的建筑”,这与搜索结果中网页2的描述一致。该旅馆作为成都市政府招待所,具备公用电话、理发店、澡堂等设施,代表了当时公共建筑的较高水平,但未明确体现苏式建筑特征(如三段式对称结构或斯大林巴洛克装饰)。其设计更偏向实用主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功能性需求。</p><p class="ql-block">2. **苏联展览馆(农业展览馆)的苏式风格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 用户提到的“苏联展览馆”位于跳伞塔对面,后改为省博物馆。结合苏式建筑的定义(网页1、5、10),此类展览馆若建于五十年代初期,可能受斯大林时期“巴洛克风格”影响,具备尖顶、对称布局、装饰性浮雕等特征。例如,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即为此类典型。用户描述的展览馆大厅水磨石地面被破坏的细节,进一步印证其可能曾作为重要公共空间使用,符合苏式建筑注重宏大空间的特点[citation:用户回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层楼建筑的风格辨析</p><p class="ql-block">1. **建筑背景与功能性优先** </p><p class="ql-block"> 用户回忆中省医院的四层楼房为“当时最好的建筑”,但明确提到其修建初衷并非为苏联专家设计(育才保育院1954年已迁入现省社科院公馆)。网页2提到1954年省人民医院迁建时,因条件有限,建筑以解决“顶风冒雨”等实际问题为主,更强调实用性而非风格化装饰,这与苏式建筑的意识形态象征性存在差异。</p><p class="ql-block">2. **苏式建筑特征的模糊性** </p><p class="ql-block"> 尽管用户推测该建筑“应有苏式痕迹”,但需结合具体特征判断:</p><p class="ql-block"> - **结构特征**:苏式建筑通常为坡屋顶、厚墙、对称布局(网页1、5),而省医院四层楼是否具备此类设计,现有资料未提及。</p><p class="ql-block"> - **苏联援建关联**:网页5提到广元下西的苏式楼直接由苏联专家按图纸建造,而省医院建筑未见类似援建记录,更可能是本土设计。</p><p class="ql-block"> 综合来看,省医院建筑更可能属于五十年代国内普遍采用的实用型公共建筑,而非典型苏式风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育才保育院与苏联专家的居住关联</p><p class="ql-block">1. **时间线与建筑用途变迁** </p><p class="ql-block"> 用户指出育才保育院于1954年底已迁入现省社科院公馆(原为民国时期建筑),排除了省医院建筑为苏联专家修建的可能性。但苏联专家是否后续入住需进一步考证。例如,网页5提到广元铁路社区的苏式楼最初为苏联专家居住,后转为职工宿舍,可见此类建筑用途可能随中苏合作阶段变化而调整。</p><p class="ql-block">2. **省社科院公馆的建筑风格** </p><p class="ql-block"> 若该公馆为民国时期遗留,其风格可能融合中西元素(如网页10提到的“民国范儿”),而苏联专家入住后是否进行苏式改造尚无证据支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成都苏式建筑的典型案例对比</p><p class="ql-block">1. **明确苏式建筑案例** </p><p class="ql-block"> - **广元下西苏式楼**:由苏联专家设计,墙体厚重、冬暖夏凉,历经地震仍完好,是典型苏式住宅。</p><p class="ql-block"> - **成都理工大学苏式建筑群**:坡屋顶、对称布局,属五十年代苏联援建项目。</p><p class="ql-block">2. **省医院建筑的定位差异** </p><p class="ql-block"> 对比可见,明确的苏式建筑多与工业、铁路或高校项目绑定,而省医院作为医疗设施,其设计与功能需求更可能脱离风格化范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结论</p><p class="ql-block">(题图为位于成都东郊的原成都82信箱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 **成都旅馆与苏联展览馆**:前者为功能性摩登建筑,后者可能具备苏式风格特征,需结合建筑细节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2.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层楼**:现有证据不支持其属于典型苏式建筑,更可能是五十年代实用主义公共建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3. **苏联专家居住可能性**:省社科院公馆若为民国建筑,其风格可能保留中西结合特征,苏联专家入住后的改造痕迹需查阅档案确认。</p><p class="ql-block">建议通过查阅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档案或实地考察建筑细节(如屋顶形式、装饰元素)以获取更准确结论。</p> <p class="ql-block">(题图为原成都工学院苏式教学大楼,现四川大学行政楼)</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个其母亲原在百花潭保育院当老师的小朋友,本人也在那里上过幼儿园的朋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1.我对一部印象不深,去过但年岁太小了。</p><p class="ql-block">2.在一部上过班,听老妈说那时怀刘小,李强(时任二部院长,笔者注)就让她到一部上班,杨汝心的助手。</p><p class="ql-block">3.我问了一下我的同学,他就读一部还曾从那个二楼摔下来过,好多老师都记得此事,在李林辉上班时,他说哪个房子应该是解放前的建筑。记得这个房子是木楼梯、木地板。</p><p class="ql-block">4.据上面“小朋友”的弟弟回忆,当时我妈妈怀着我,为了照顾我母亲,白院长就让她来一部上班(离省医院近),还告诉工作人员,如有需要或半夜发作,就用单位的“架架车”把我妈拉到医院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成都人民南路科技馆两旁的苏式建筑之一,目前还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外,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宣布撕毁与中国的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同,并决定从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此举导致中国250多个重要项目陷入停滞,经济损失巨大。</p> <p class="ql-block">故事到此,基本算是有了点眉目,如果能查到1950年以来现省社科院内地产的归属变迁,军阀公馆还是苏联专家别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期待朋友们提供信息。谢谢!</p> <p class="ql-block">《岁月酿就的诗意栖居》 文/王晓梅 2025.04.27</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与朋友们的聚会的喧嚣如潮水退去,我独自踏入静谧的港湾,一个人的家。</p><p class="ql-block"> 花洒流出的热水滑落肌肤,带走疲惫,也卸去了脸上精致的妆容。高跟鞋被轻轻搁置,柔软的拖鞋体贴着双脚,纯棉睡衣裹住身躯,似一种温柔的拥抱。披散的长发飘散着清幽的香气,宛如这四月的春风,飘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芬芳。手捧一杯清茶,氤氲的热气袅袅升腾,翻开《你的时间80%都用错了》,慵懒地倚在按摩椅上。舒缓的轻音乐如潺潺溪流,在房间流淌,此刻的时光,只属于我,纯粹而安静,还有冰箱里装满了我爰吃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成都的老友罗西,电话那头,他发来的黑白照片充满故事。照片里的其中一小男孩就是他。背后的建筑,小青瓦覆盖的三层楼房,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往昔。我细细端详,向他解释:“这是抗战前期军阀混战时期的建筑,藏着成都百花潭公园的历史痕迹,是中西合璧的珍贵见证,应该不是苏联人的建筑标志。” 关于另一张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石头照片,他提到有人要出十万高价购买。作为玩了几十年奇石的我深知其中的“水”深不可测。天然之物皆有瑕疵,而这块石头,一眼便能看出是人造赝品,不过是市场里精心设计的“陷阱”,却总有人甘愿往里跳。</p><p class="ql-block"> 我大学里学建筑专业,从小在长江边捡奇石,与建筑、奇石相伴三十年,对建筑的历史脉络、奇石的真假门道,也还是有点谙熟于心。可如今,那些曾被我视作珍宝的东西,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前些日子,卖掉江边的房子,那套几年前35万购入的房子,如今亏损10万才得以脱手。家中的奇石,我也不再费心售卖,若遇见投缘之人,便当作心意,在有生之年慢慢相赠。那些耗费我十几万出版的几千册书,也不再逐本兜售,索性捐给图书馆,让更多人翻阅。</p><p class="ql-block"> 原来,晚年滋养的生活,是一场看淡感悟的生活,是放下那些曾费尽心思、耗费钱财占有的身外之物;放下被亲情伤害后,内心深处的执念与伤痛。即便选择原谅、选择释然,即便关系可以修复,却再也回不到初心。学会内敛,不再张扬地向外索求,将时间与精力重新规划,聚焦在真正值得之处。不再盲目相信“来日方长”,而是紧紧握住当下的每一刻。就像我背的那一句英文:“life teachers me that time is short. and ever day is a gift.”生活教会我,时光短暂,每一天都是礼物。我满心欢喜地收下这份礼物,也只会赠予值得的人。</p><p class="ql-block"> 提及美国,纽约街头的繁华便在脑海中浮现;说起埃及,金字塔前的留影仿佛就在眼前;谈到巴黎,塞纳河上的游船、巍峨的艾菲尔铁塔,历历在目。我曾花百万游历七大洲四大洋,看过世界60多个国家的风景,最终才发现,最能滋养我心灵的地方,还是这个属于我的极简的小家。</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而言,晚年滋养的生活,就是这一个人的家。即便遇见心仪之人,我宁愿与他并肩同行,做默契的搭档、知心的朋友,或是相敬的房东,也不愿再陷入爱情的纠葛。宁愿孤独地走过余生,也不愿轻易表露情感,不再为谁牵肠挂肚。因为孤独就是与自己在一起,是与自己最坦诚的对话,是一种独自的清欢。</p><p class="ql-block"> 在泸州这座四线小城,三千元的退休金,足以让我过上简单而惬意的生活。粗茶淡饭,看似朴素,却比大鱼大肉更能滋养身体,让生命健康而从容。读书时,文字在脑海中跳跃;背诵英语单词时,思维在不断运转。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刺激着大脑神经元,让神经递质活跃起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不经意间增强了记忆力,也丰富了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晚年最滋养的生活,是慢慢收敛向外探寻、索取的欲望。不再执着于从外界获取物质与情感,学会自给自足,学会自怜自爱。我愿像家门口江边那一棵小银杏树,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慌不忙,悠然生长,静静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一首韵味悠长又接地气的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注:作者王晓梅,泸州人 ,毕业于西南交大,现旅居澳大利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