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公元2008年,担纲造像并撰编不肯去观音考据,被评誉为当年度普陀山吉祥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 最早普济禅寺始建于宋朝,为普陀山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重视泛化为普陀山谓观世音应化处,渐成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衍生沿革几经朝代风雨,屡兴屡毁。追溯其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归国,被连日暴风骤雨所阻,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建院供奉观世音。此乃因缘和合,即为2008年重塑不肯去观音的缘由,得到全山方丈戒忍首肯并支持。</p><p class="ql-block"> 当年从时间、高度、材质、风格兼传承等方面做了造像考据,采现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画佛风韵,溶化塑一,促成一段善缘。见图不肯去观音是吳道子的画风神韵,与普济寺圆通宝殿本尊是淳精厚采。其心相实质是无区别的,一切为设教之方便法门,沒有男女、胖瘦之别。何谓?心即是佛。每个人都可成佛,别管其男女、胖瘦等肉眼所区别。面善心善即可,像你我他即可。 </p><p class="ql-block"> 全山方丈戒忍现己调离,据传又在南方开山,原一湖南籍部下为他在策划。</p> <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心·同气佛法寻</p><p class="ql-block"> 2008年, 中国普陀山,佛之因缘果报,应天地灵气,于斯为盛。</p><p class="ql-block"> 当与普陀山同解一道当代人心灵为之困惑的精神命题,一道精神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红尘欲海,五官沉溺,生命放遂,呼唤救赎。众生何方可居?何枝可栖?</p><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心,同气佛法寻。让疲惫的心灵回家吧,不肯去观音也来了助法了,重新找回久别的自由而雀喜,轻脱而欢畅。</p><p class="ql-block"> 据普陀山现存唐塑瓷观音、明仿唐石刻观音佛迹遗风,揉和综上若干考据,采现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佛风韵,溶化为一。</p><p class="ql-block"> 重塑不肯去观音而增华,顾盼东南佛国再辉光。为此,撰写不肯去观音造像因缘和造像考据等。本尊法像被荣选当年度普陀山吉祥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不肯去观音·造像之考据 </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之说:查阅古籍,日本慧萼法师多次来中国旅学,最后一次来中国五台山后离去,推算距今1136年,故不肯去观音上普陀山距今应是1136年。</p><p class="ql-block"> 二、高度之说:据古籍资科预测复原,由慧萼法师肯负下山,高度估测约1136mm,与距今时间巧合,不知是机缘还是天数?</p><p class="ql-block"> 三、重量之说:慧萼法师背负观音,跋涉艰辛,若黄铜浇注或石刻成形,恐非人力能承担,故木质观音之说可选。</p><p class="ql-block"> 四、材质之说:从日本现存唐代木质佛像一般材质分析,当年以浅色桧木和榧木雕刻的佛像居多,日本僧人欣赏浅色材质的是一种流行,也是一种实际状况。</p><p class="ql-block"> 五、风格之说:五台山唐存彩塑佛像和敦煌石窟唐之彩塑佛像风格一脉相连,该佛像应为工艺精品,非高手不能为。故以唐之敦煌风格注相传承,重塑不肯去观音,乃为首选。</p><p class="ql-block"> 六、传承之说:据普陀山现存唐塑瓷观音、明仿唐石刻观音之佛迹遗风,揉和综上若干考据,采现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佛凤韵,溶化为一,再塑不肯去观音于2008年8月。</p> <p class="ql-block"> 不愿东渡·留与普陀</p><p class="ql-block"> 普陀山“不肯去观音”的典故源自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准备带回日本供奉。然而,当船行至普陀山海域时,海面上突然涌现出铁莲花,船只无法前行。慧锷意识到观音圣像不愿东渡,于是将圣像留在当地,由当地居民供奉,这就是“不肯去观音”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慧锷在五台山看到一尊庄严的观音像,心生敬仰,决定将其请回日本供奉。然而,当船只行至普陀山海域时,海面上涌现出铁莲花,船只无法前行。慧锷意识到这是观音圣像不愿离开中国,于是将圣像留在普陀山,由当地渔民张氏供奉,并修建了“不肯去观音院”。</p><p class="ql-block"> “不肯去观音”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慧锷的虔诚和观音圣像的灵验,也使得普陀山逐渐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因此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朝拜,香火日益兴旺。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与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肯去观音”已成为普陀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拜。普陀山的佛教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于当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