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荥阳嫘祖圣母蚕丝文化节拜祖大典同根同祖同源丝绸之路行走中原一带一路振兴河南

华夏名人专访

<p class="ql-block">  河南荥阳举办了‌敬拜嫘祖大典‌,该活动以“同根同祖同源、嫘祖蚕丝文化”为主题,由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荥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吸引了全国数千名华夏儿女参与。联合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荥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承办,旨在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其“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兴嫁娶、尚礼仪”的文明贡献,同时祈福国泰民安‌。活动通过祭祀仪式和文艺展演,展现嫘祖作为“人文女祖”的历史地位,彰显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意义‌。主要仪程与特色环节‌</p><p class="ql-block">‌盛世礼炮‌:21响礼炮拉开序幕,象征对嫘祖的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敬献花篮与净手上香‌:嘉宾代表向嫘祖像敬献花篮,并由嫘祖文化传承人苗朝新完成净手上香仪式‌。</p><p class="ql-block">‌乐舞敬拜‌:古装舞蹈演员通过舞姿演绎嫘祖教化万民、辅助黄帝开启远古文明的功绩,同时展示丝绸文明的传播场景‌。</p><p class="ql-block">‌施礼敬拜‌:全体人员面向嫘祖像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先祖的崇敬‌。</p><p class="ql-block">‌天地人和祈福‌:以放飞心愿气球的形式,祈愿民族和谐、国家昌盛‌。</p><p class="ql-block"> 活动融合传统祭祀仪程(如开门迎祖、恭读拜文)与现代表演艺术,例如披甲武士护卫、彩狮舞动等环节,增强仪式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p><p class="ql-block">通过“嫘祖丝巾”佩戴、丝绸敬献等细节,突出荥阳作为丝绸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特色‌。</p><p class="ql-block">荥阳的嫘祖文化传承月活动与河南西平县、四川盐亭的同类祭典形成呼应,但荥阳更注重通过省级文化单位联合主办的形式提升影响力,与西平(地方性活动)和盐亭(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形成差异化定位‌。进一步推广了嫘祖文化,强化了荥阳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文化地标作用‌。</p> <p class="ql-block">嫘(léi)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元妃(即正室)。嫘祖故里就在荥阳西南的浮戏山环翠峪一带。</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人们多以居住地为姓氏。《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① 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就称他为轩辕氏;而嫘祖生于西陵,则称她为西陵氏。陵,通“岭”,山岭。《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② 西陵应该就是轩辕之丘西部的山岭。轩辕之丘在新郑和新密的交界处,西陵当在它的西部,也就是现在的环翠峪地区。直到如今,遗留在环翠峪一带有关嫘祖的传说和地名仍多不胜数。</p><p class="ql-block">卧龙台正北、帽谷堆山西北麓的桑梓峪,是传说中嫘祖的出生地。桑梓是古代人们在住宅周围栽植的桑树和梓树。桑梓峪,谷长沟浅,两边山坡平缓,适宜桑树、梓树的生长。梓树是好木材,嫩叶可食;桑叶蚕尤喜欢吃。嫘祖上山采野果,发现野蚕吐出的丝既细又结实,就试着抽丝制作衣服,穿在身上比原先的树叶兽皮轻便柔软多了。于是,嫘祖就教老百姓植桑养蚕,制作服装。从此,人们再也不需要身上缠些树叶遮羞、披着兽皮来御寒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跨进了第一步。嫘祖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即始蚕之神),民间在家里的织布机上敬嫘祖的牌位,尊称她为“蚕神”。黄帝穿上嫘祖编织的绢衣,爱不释手,遂对聪敏伶俐、勤劳善良的嫘祖产生爱意。</p><p class="ql-block">桑梓峪旁还有个蜘蛛洞,嫘祖就是看到蜘蛛吐丝织网,受到启发,削木为桩,经纬织纱,做成衣服后取代树叶兽皮的。螺祖不仅教民养蚕缫丝③,而且还在嫁给黄帝为正妃后,辅佐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④,被人们誉为“民族之母”。</p><p class="ql-block">桑梓峪旁有一座海拔500米的险峻山梁,叫卧龙台,黄帝曾在此为治世勤学不倦。嫘祖怕他劳累过度,急切切地守在半山腰的一股神泉(黄龙池)边,定时为黄帝汲取仙水解渴。如今,坐落在卧龙台北坡下杨家沟中的神泉旁盖了一所庙,叫黄龙庙,就是为彰显黄帝以及嫘祖养蚕缫丝、教民衣服的历史功绩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桑梓峪目前已经被初步确认是嫘祖的诞生地。桑梓峪附近不仅保存着嫘祖活动的遗迹,如嫘祖庙(圣母祠)、浴仙池、绩纺台、纺花洞、玉女池、天印石、天锦石、玉镜石等景物,还留传着与这些遗迹相伴的有关黄帝和嫘祖的爱情故事。荥阳剧作家陈玮根椐嫘祖故事创作的大型历史剧《嫘祖》,再现了“中华民族之母”的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嫘祖文化承载着丝绸文明的基因。相传嫘祖为黄帝正妃,首创植桑养蚕、缫丝制衣之术,被尊为“先蚕娘娘”,其功绩不仅成就了华夏衣冠礼仪,更让丝绸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如今,这一古老文化正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和两岸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p><p class="ql-block">历史传承:丝绸之源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嫘祖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文献,但直到南北朝时期,其“蚕神”地位才逐渐确立。宋代文献明确记载嫘祖为养蚕缫丝始祖,清代更将其纳入国家祀典,强化了其在丝绸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在四川盐亭、河南西平等嫘祖故里,考古遗址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如盐亭的嫘祖陵、西平县的嫘祖植桑传说,均为丝绸文化提供了历史佐证。 </p><p class="ql-block">现代创新:科技与产业的交响</p><p class="ql-block">当代丝绸产业正经历技术革新。盐亭县打造的“人工饲料5G智能化养蚕车间”,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与光照,实现高效养殖,颠覆传统模式。同时,文旅融合成为新亮点:西平县以“一根丝线”串联文旅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丝绸文化体验;盐亭通过“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将养蚕、缫丝、织造与旅游结合,形成产业闭环。2025年“嫘祖文化旅游节”更以非遗展示、电商直播等方式,推动丝绸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p><p class="ql-block">两岸纽带:文化共情与产业共荣</p><p class="ql-block">嫘祖文化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重要桥梁。2025年盐亭举办的“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艺汇演、经贸恳谈会等形式,吸引两岸青年与企业家参与。台湾青年在盐亭智能蚕桑科技馆中感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两岸企业更签署31.2亿元合作协议,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丝绸产业链升级注入动力。活动不仅深化文化认同,更促进产业协作,如台湾自媒体人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嫘祖文化,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挑战与展望:从传统到未来的跨越</p><p class="ql-block">尽管发展势头强劲,嫘祖文化仍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基础设施待完善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如盐亭提出的“提升产品系统性、增强品牌传播”策略,或可借鉴西平县“文化+产业”模式,通过数字化营销与跨界合作,让千年丝路在全球化语境中持续闪耀。 </p><p class="ql-block">嫘祖文化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从智能养蚕到两岸共融,丝绸产业正书写新旧交织的传奇,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新闻焦点:杜彦彪 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