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7公里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历时约150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与中国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式样,即胡风胡韵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相貌特征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孔,俗称“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p> <p class="ql-block">车辙</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初部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教造像2900余尊,装饰图案穿插其中,芸芸众像,各尽风貌。</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端坐着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泥塑佛象,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螺发绀蓝,表情淡然,是一尊后世包泥彩塑的佛像,这是云冈石窟中唯一身著龙袍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坐在中间的须弥座上,施无畏与願手印,靜静倾听;文殊菩萨在佛右侧,半跨坐榻,双手动作状似在言说;佛左侧的维摩居,头戴尖顶帽,身著大麾,右手举麈尾,侧身似与菩萨对话。此幅泘雕画面,表现的是《维摩吉经》第十一“菩萨行品”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壁,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造像题材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如:鬼子母失子缘、二兄弟出家缘、尼乾子投火缘、天女供养缘等,这些故事匀出于昙曜高僧所译的佛经《杂宝藏经》。</p> <p class="ql-block">后室主像释迦摩尼,高9.8米。</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懸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右首臀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称为大像窟,又称露天大佛。</p><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座于石台座之上。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憾。</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墙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大同设郡建城的开始。此后两千多年间,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现大同古城墙于2008年至2016年重新修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