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的镇馆十宝(二)

苏瑞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中国馆介绍词写到“中国人以其持久的文明,创造了世界最具深远影响的文明,其语言的传承历经4000多年依旧保持原貌……他们广袤的国家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p><p class="ql-block">此言直接点明中华文明的悠久性、语言传承的连续性及文化统一性,是展厅的核心主题宣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元代大维德花瓶(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63.8厘米,重7.7公斤,是元代青花瓷巅峰之作。瓶身仿青铜器造型,颈部两侧装饰象首形耳环,釉下青花绘制八层纹饰:缠枝菊花与蕉叶构成底层,云凤、缠枝莲纹展现祥瑞,四爪云龙纹为核心(龙身鳞片填蓝釉,遨游海涛),覆莲杂宝纹象征富贵。瓶颈部楷书题记明确记载1351年由江西张文进捐于道观,成为元青花断代标准器。其纹饰涵盖元代青花所有典型元素,工艺难度极高,是研究元代宗教、艺术与社会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被盗卖国外,被英国收藏家戴维德购买收藏,后捐赠大英博物馆,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青铜双羊尊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的礼器杰作,通高45.1厘米,重10.6公斤。其造型由两只背对背连接的公羊构成,共用四足支撑,背部托起筒形尊口,羊角卷曲如波浪,双目圆睁,颌下垂须,通体覆盖青绿色铜锈,兼具力学美感与神秘图腾符号 。羊身饰以鳞纹、龙面饕餮纹及扉棱雕琢,将写实动物形态与商周祭祀文化中的祥瑞象征融为一体,体现了长江流域青铜艺术的独特风格 。</p><p class="ql-block"> 这件礼器原为清代皇家收藏,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被掠至英国,至今仍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其造型不仅展现商代工匠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把握,更暗含“双羊开泰”的吉祥寓意,是古代祭祀文化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 。世存另一尊在日本。</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纹琉璃砖是山西寺庙屋脊的装饰构件,制作明代,采用珐华彩釉面高浮雕工艺,由20块陶砖拼接而成,总宽2.44米,每排高39厘米 。砖面以蓝黄双色釉料雕刻四条行龙,穿梭于莲花、牡丹之间,其中黄龙朝南、蓝龙朝北,体现阴阳调和理念,龙身鳞片细节精致,部分追逐燃烧的珍珠,象征防火寓意 。该文物原属山西潞城、平遥等地寺庙,20世纪初因战乱被盗被切割,2006年由香港收藏家何鸿卿购得捐赠,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中国厅33号展位,成为明代建筑琉璃工艺的代表性海外遗存 。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