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青人的人生岁月(91)

张盛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位知青人的人生岁月(9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沈阳变压器厂五分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盛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凡是“六零”后或亲身经历改革开放浪潮冲刷和洗礼过的人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或那样的体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面对着个体经济或民营企业的无情冲击和严峻挑战,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乃至于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他们最大的劣势或具有的共性,就是企业负担的拖累或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等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再参照企业的产品结构,率先倒下的必然是那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资金规模占有量较少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那些科技含量相对较高,流动资金充足或属于垄断行业的企业,则相对受到的冲击和伤害就比较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民营企业最初兴起时,一般都是由国有企业中的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和熟悉市场等“关键”岗位上的退休人员或“下海”人员组建而成的。这些个体经济或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显著的特征就是:管理人员少、办事效率高、经营手段灵、产品价格廉、企业包袱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面对着市场所需求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且又是他们所熟悉的产品,一定会是他们首先要开发的“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在国企、集体和民企同时都能够生产制造,各种技术参数都相同的产品时,民营企业往往会以低于国企、集体企业的价格,或通过其他经济手段来抢占市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概括的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要与民营企业釆用同一种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自然就得亏损。而民企则由于自身的那些特征,还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人们所理解的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在确保商品质量性能的前题下,谁的价格低,谁就具备竞争优势。如果价格和质量也相同的情况下,那就要比试谁的经营手段更灵活,桌面下的投入看谁的力度会更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买方不会因为你的单位还负担着富余人员,还需要企业为其交纳“三险一金”或支付基本生活费,而照顾你或对你网开一面的;更没人听你去解释自己的企业还有几百名退休工人呢,还需要企业负担医药费、采暖费的报销等等而同情你,去采购你的产品。这就当时社会市场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沈变五分厂搬迁到沈变东厂区以后的有一年,由于那年税务局没有完成上半年上级制定的工作目标。税务局分管各企业的专管员便到各家企业来“化缘”,说服企业支持一下税务局的工作,先预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到年终时,税务局再根据各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实行多退少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支持”税务局专管员的工作,企业不得已,把原计划预留上缴医保的资金,暂缓挪用了几天而改为提前缴纳税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让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几天后,便有俩名原活动房厂身患癌症的退休职工,被其儿女们用担架抬到了厂长办公室。说是由于五分厂没按时上缴医保,医院方面让我们患者家属自己掏腰包交纳全额治疗费用如何如何,张厂长你看怎么办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退休职工的迫在眉睫的切身利益,迫不得已,企业只得千方百计地想尽一切办法,把计划用于购买原材料的资金,改做补缴医疗保险了。哪怕是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失去客户,也得要把医疗保险及时足额的缴够啊!你说这种事在民营企业中能发生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上冬前,便到了报销釆暖费的时候,企业要提前准备一大笔资金,参照沈变厂的报销采暖费的文件精神,制定出本企业岗上各类人员(含退休人员)报销采暖费的面积标准;夫妻离异的或丈夫病故的女职工也要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至到了2008年,沈变配件公司全员改制买断工龄时,沈变五分厂没有拖欠过任何一名在册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保险金,及采暖费等福利(含退休职工)支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2008年到2018年时为止(其中到了2010年时,企业已经停止了经营),五分厂每年仍在继续给退休职工报销采暖费(尽管是向个人借款,也要确保退休职工的福利到位,直至到了我退休时为止)。你说这样沉重的负担,企业怎么能够轻装上阵的参与市场竞争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所例举的两个实例,就是想说明在不同体制下的两类企业,在生产制造同一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情况下,硬要在同一个市场机制下去竞争,你说这能算是公平竞争吗?或者说你的企业能在竞争中取胜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这就是中国的所有企业在面临改革步入所谓深水区的时候,最真实的客观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我与我大姐夫张书信(国内著名的漫画家)交流时,当聊到企业工作时(记得为了给退休职工报销采暖费,那次我还向他借了10万块钱,到现在还没还上呢。)我把我们厂办集体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苦衷和无奈诉说了一遍之后。他深有感触,随后发表了曾在全国美展上获得过大奖的一幅漫画,题目叫做《人到中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事求是地说,我姐夫创作的这幅作品的灵感,至少有一半是来自于我提供的“素材”呢。此幅漫画深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上有老,下有小,身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及厂办集体企业和其它类型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和艰难跋涉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一为铁岭电业局变压器厂苏厂长,后任铁岭电业局实业公司总经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一为长春电业局变压器厂刘厂长,后任长春电业局副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二为九台农电局张局长,左四为九台农电局党委田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书归正传,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我们是无法左右的,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做好自己,延缓或延长企业的生存时间和发展空间,尽一切所能还是有所作为,有所收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鉴于企业硅钢加工这一项目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客观事实,五分厂根据为其提供变压铁心(硅钢片)的用户厂家,绝大多数都是电业系统的企业这一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决定重新制定和调整的销售政策,本着“大原则,小灵活”精神,把“拓市场,稳客户,增效益”,做为当时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企业在广西桂林第一次成功的举办了销售工作会议之后,我与主管变压器铁心营销工作的副厂长王建武一起,对于销售工作会议后反馈过来信息,并在听取各业务人员的意见建议后,经过缜密分析和科学研判,大胆不动声色的决定,五分厂对外销售的硅钢片价格,平均每吨上调了3000元。既由过去的每吨16000元左右,上调到19000元左右。上涨价格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企业也没正式发文通知各家用户(各个用户具体负责经办的业务员,大多数并没参加五厂的订货会,他们都以为五分厂调价是与自己企业的厂长打过招呼,沟通好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不动声色的涨价方式和这样的涨幅客户能接受吗?一旦客户都走了,再往回拉就来不及了。当时企业领导班子内部有不少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为此大家心里也都捏了一把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在第一次五分厂召开的订货会期间,我在大会小会上或私下与各企业厂长交流时,把当前国内硅钢片的原材料市场价格,生产加工硅钢片的工艺流程,加工中小型变压器铁心的原材利用率,原原本本地跟他们都详细地阐述了一遍,各企业厂长也都心知肚明,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说按照目前国内硅钢片原材料市场价格,材料利用率按90%测算,每吨成品加工费(含工人工资、风水电气、购置剪切设备的折旧费用等)按2500~3000元计算(电业系统企业根本做不下来)再考虑到税金等因素,如果五分厂的用户,按照上述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要素,自己购买原材料从事硅钢片加工,加工后的变压器铁心成本价格至少要在21000元/吨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当时五分厂具有利用从沈变厂生产剩余边、角、余、条料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正适合中小型配电变压器铁心的原材料),所有规格和型号的材料平均价格约为8000元左右1吨,材料利用率按70%或以下测算,加工后的铁心成品成本,也仅为11500元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便是企业每年还需从国内市场购进少部分硅钢片卷料,做为生产大型变压器铁心材料,用以调剂和补充。但这部分的材料所占的比重毕竟较小,平均折算后,五分厂对外加工成品硅钢片的材料成本约为13000元/吨~13500元/吨之间。如对外销售价上浮到19000元/吨,既便是扣除税金后,利润率也是丰厚可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所有这些内在的细节,五分厂的用户并不清楚的。只要让他们知道或认可,尽管五分厂对外销售硅钢片价上调到每吨19000元,但与他们自己生产加工同样一吨的硅钢片要付出21000元以上的成本相比,还是要远远高于沈变五分厂调价后价格的。况且五分厂再利用好其他方面经济扛杆和经营手段做补充,企业既可达到保产增效的目的,又可稳定住岌岌可危脆弱的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用户接受了五分厂调整后的变压器铁心(硅钢片)价格,企业则可根据各个用户的订货量大小或销售收入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销售费用,返点给用户的经营者或经办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白了也就是从每吨硅钢片涨价的3000元中,提取一部分现金返还给客户。用老百姓的话来讲:羊毛出在羊身上。然而对当时的沈变五分厂而言,意义却非同小可,企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把企业效益与客户的个人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企业提出拓市场,稳客户,增效益的工作方针和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一为山西长治电业局变压器厂宋厂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一为大连电业局变压器厂高厂长,左三为长春电业局变压器厂张厂长,左四为大庆电业局变压器厂雷厂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我与王建武挨门逐户的向各个厂家讲解五分厂一下步的销售政策了。这种既维护了本企业利益的大原则又兼顾了用户个人好处的小灵活,无疑是企业当时营销工作中,特别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面对竞争十分激烈市场,所采取的不得以为而之的无奈之举,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式方法和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有些做法可能是拿不到台面上的,可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几百名企业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能采取上述对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和1997年沈变五分通过两次召开的销售工作会议,以及在此期间针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企业及时调整和出台的一系列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配套改革方案,在后来近十年多的时间里,为稳定和巩固五分厂传统产品变压器铁心(硅钢片加工)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为了加强企业营销队伍的力量,完善东北三省及内蒙、山西等地的市场分片包干的人员配置,经主管硅钢片经营副厂长王建武和销售科长关阳青的推荐和建议,企业通过组织考核,先后有原来在活动房厂工作中勇于进取,诚信敬业的刘景刚、赵益民、潘福贵以及技工校毕业后在基层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色的李贺等人,被充实到了五分厂的销售队伍(主抓硅钢片市场销售部分),他们在各自分管市场营销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二为吉林延边电业局变压器厂金厂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一为长春白山变压器厂白厂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