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来到苏州拙政园游览,踏入园内,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而苏州素来以山清水秀,园林风格典雅而闻名天下,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江南名园,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风骨犹存的老者,在五百年岁月流转中,将苏州的文人风雅、工匠智慧和生活哲学,都沉淀在一方山水之间。当游人的脚步惊起廊下栖息的雀鸟,飞檐上凝结的露珠恰好滴落在池中残荷的叶心,这一刻,拙政园便完成了它对江南最诗意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来到拙政园大门口的“兰雪堂”,拙政园东首第一景。“兰雪堂”取李白“清风洒兰雪”诗意,寓高洁清雅之致。白墙黛瓦,硬山卷棚,堂前玉兰亭立,春时花开如雪,暗合“兰雪”之名。入堂可见屏风绘园景,虚实相映,如入画境。堂外花木扶疏,金桂对植,取“金玉满堂”之吉兆。透过月洞门远望,见山楼隐现,框景成画,尽显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之妙。</p><p class="ql-block"> 兰雪堂建筑格局,面阔三间硬山顶,楠木隔扇尽显古朴。堂内中堂屏风绘拙政园全景图,形成"园中观园"的独特视角。兰雪堂的营造智慧启示现代人,在喧嚣的都市中,仍可借一方庭院寄托林泉之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远香堂前,看池中睡莲初绽。水面倒映着游人的身影,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观景,还是景在观人。这般景致,恰似一幅活着的《韩熙载夜宴图》,只不过画中人物换作了今世的游客,而那份对美的痴迷,却是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跨过长廊中间的圆形门,就来到了中花园。占地18.5亩,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建筑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表达了设计者清高孤傲的品格。主要景点有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小飞虹、香洲等。其中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倒影映入水中,更显灵动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园中十八座亭台楼阁,每一处都是凝固的音乐。倚虹亭的飞檐划破天际线,与保俶塔构成绝妙的对景;留听阁的船篷式屋顶下,雨打芭蕉声被建筑巧妙放大;与谁同坐轩的扇形平面,将苏轼"清风明月我"的孤傲定格在建筑语言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见山楼,这座双层水阁通过精巧的窗棂设计,让坐在楼中的主人既能北望虎丘云岩塔,又能南见城中万家灯火,这种"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营造智慧,正是苏州园林最精髓的所在。而我在园内拍的北塔寺远景照片虽已丢失,但遗憾不也是圆满的一部分吗。</p> <p class="ql-block"> 五百年来,拙政园见证了太多风流往事。据历史记载,唐伯虎曾在此绘制《拙政园卅一景》册页,文徵明留下《王氏拙政园记》的墨宝。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创作灵感,据说便源于此园。近代画家吴冠中在这里捕捉到"苏州园林是立体的中国画"的真谛,贝聿铭则从中汲取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就连园中那株四百年的紫藤,也在2019年被NASA带入太空,成为人类文明的星际信使。这些层层叠叠的人文印记,让拙政园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标本。</p> <p class="ql-block"> 当现代都市人在钢筋森林中疲惫不堪时,拙政园给出了古老而常新的生活提案:在见山楼的窗框里重新发现时间的形状,在听雨轩的瓦当下学会聆听自然的韵律,在小飞虹的曲桥上体会"欲往还留"的人生况味。这座园林最珍贵的馈赠,不是造景技巧,而是一种"诗意栖居"的可能,它用五百亩方寸之地,容纳整个宇宙的闲适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的景观设计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智慧。园中著名的"借景"手法——将园外北寺塔纳入视野范围,使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延伸——正是这种智慧的绝佳体现。但挫政园的借景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单纯技法,而是一种精神姿态的物化:承认自身局限,主动寻求外援。园中处处可见"藏"的艺术:用云墙遮挡部分景观,以曲廊延缓视线通达,借花木掩映建筑全貌。这种"不完整呈现"的美学,与当代社会追求即时满足、全盘托出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踏入拙政园的那一刻,喧嚣的街市声似乎突然被一道云墙隔绝在外。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江南园林,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用斑驳的粉墙和曲折的回廊,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可以暂避尘嚣的诗意空间。这次游园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拙政园",不一定是实体的园林,而是一种能够安放心灵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功利之心,像古人那样,静听雨打芭蕉,闲看云卷云舒,找回生命最本真的状态。</p> 谢谢您的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