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括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帝期间为第一次造像高潮,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等。</p><p class="ql-block">自太宗到玄宗初年,龙门造像活动活跃,进入第二次高潮,高宗、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代表洞窟有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等。</p><p class="ql-block">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代造像活动较少。唐以后,五代、北宋造像已成尾声。金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龙门石窟屡遭破坏、盗掘。</p> 艺术特色 <p class="ql-block">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还有与外来文化融合产生的造像、装饰,如优填王像、西域纹样及服饰等。 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p><p class="ql-block">北魏与唐朝时期各有不同,窟顶多为穹窿顶,北魏窟底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则趋于简单化、程序化。</p> 文化价值 <p class="ql-block">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书法形式多样,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陈抟十字卷碑、伊阙佛龛之碑等。</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文人留下诸多赞美诗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北宋宋真宗赵恒的《龙门铭》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