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半屏岛的白鹭门海域,晨雾还未散尽。几十只白鹭立在渔排的浮板上,脖颈弯成问号,静静盯着水下。养殖户在渔排边撒着饵料,鱼群翻起的浪花惊飞了白鹭。望向这片海,往事一一浮现。</p> <p class="ql-block">现在,在洞头,这种老式的网箱养殖已不多见。记忆中,三盘港的海水格外清。1986年,洞头水产科研所的同志划着小船,在三盘港里放下网箱。三盘港地理位置特殊,北边的三盘岛挡住东北风,南边的洞头岛拦着南风,东西走向的港道像有了道天然屏风。那批试养的石斑鱼,到秋天竟比野生的还肥。从那以后,三盘港成了网箱养殖基地。</p> <p class="ql-block">最红火的那几年,整个三盘港漂满渔排。远远望去,像谁把田字格本子铺在了海上。每口网箱四角绑着浮球,连成片的木屋随着潮水起伏。每当夕阳西下,山海共长天一色,鳞次栉比的渔排在霞辉中身披锦衣,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渔排上的狗见惯风浪,在晃动的木板上也能稳稳行走;猫更绝,蹲在湿漉漉的网箱边捞小鱼玩;人行走在渔排上,只有视线笃定才能让双脚踩稳。</p> <p class="ql-block">养殖户们在渔排里养殖鮸状黄姑鱼、鲈鱼、黑鲷、美国红鱼等,收成丰厚。只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这海面上,建起如此庞大面积的渔排,坚守在渔排上,到底付出了多少无法计算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心力?对他们而言,好像陆地才是远方,离岸才是归程。</p> <p class="ql-block">网箱养鱼也非一帆风顺。1994年百年未遇的的17号强台风袭击洞头。风暴过后,港里漂满碎木和死鱼,但人们并不气馁。2001年,深水大网箱养殖初获成功。洞头也因此被列为浙江省“十五”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的重要基地。2004年,遭14号强台风袭击,养殖户损失严重。此后,进行了养殖规模调整,网箱数量大大减少。</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三盘港渔排网箱养殖撤出。于是,有人很有创意地在渔排上开起餐饮店。蓝湾碧波,一盏盏红灯笼随着海风轻轻晃动,洋溢着海上人家的独特浪漫。特别是在月光的掩映下,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油然而生。山珍海味,是古人对顶级美味的概括,但在洞头,山珍远不如海味。在渔排上,吃着海鲜,看着海景,吹着海风,听着涛声,喝着美酒,一切美美的,酒不醉人人自醉。渔排上的餐饮店生意红红火火。可惜后来不再经营。</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2013年,鹿西的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开工建设。2016年,首批试养的35万尾大黄鱼成功投放市场。江浙一带有句俗话叫作“无黄鱼不成宴席”。大黄鱼不仅美味,而且传统观念认为吃大黄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因此大黄鱼十分受欢迎。在鹿西,人们采用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方式养大黄鱼。养鱼,既要拦住鱼,又不能困死鱼。这种“无形围栏”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大黄鱼听到声波就不敢越界,但又能在大范围内自由自在地生长。人们还用无人机运送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实现从浪尖到舌尖的速递。如今,鹿西是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北京卫视《中国团年饭》专题片摄制组,也曾对黄鱼岛养殖基地做过报道。</p> <p class="ql-block">白鹭又飞回来了,稳稳地落在渔排上。突然,猛地向下扎去,只见一条鱼成了它的美味。养殖户抓起把饵料撒向海面,鱼群跃起的瞬间,往事在浪花里若隐若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