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时代,家长暴力打孩子是很普遍现象,而且饱以老拳打得很惨烈。大院筒子楼走廊几乎每天都上演打孩子呼天唤地的剧情,邻居们习以为常,也没人拉扯劝阻。在那个年代,每家瓜瓞绵绵都生三、四个孩子,不稀罕。孩子就像私有物品,家长可以随意搓圆捏扁。</p><p class="ql-block"> 试问,大院男孩,谁没挨过父亲暴揍? 有时甚至是男女混合双打。皮男孩淘气捣蛋、惹事生非,父母“家法”信手拈来:笤帚、拖鞋、衣服架;锅铲、皮带、鸡毛掸;还有终极武器:火钳和幹面杖。 </p><p class="ql-block"> (火钳、火钩,都是老一代人教育孩子的利器)</p> <p class="ql-block"> 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不打不成材”。孩子调皮捣蛋或犯错惹祸,修理一顿就会“好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句流行歇后语: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p><p class="ql-block"> 这代孩子长大成人后并未埋怨父母,我们理解不同年代的家长,教育方式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揍孩子最顺手的工具――幹面杖)</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撒谎、干坏事被发现或者告状,父亲黑着脸厉声呵斥,让我将裤子捋到大腿窝,撅屁股趴床,用幹面杖或者部队配发的铜扣武装带打,抽在屁股上“啪啪”响,有次用力过猛抽在床边把皮带铜扣都打掉了,要不是保姆阿姨用胳膊护着,估计不止皮肉伤了。屁股蛋子被打得於青红肿、破皮结痂,得十天半月才能消除。</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不由联想俄罗斯文豪高尔基先生在自传三部由之一《我的童年》中描述挨父亲打的段落,其慘状和阿廖沙护犊之情跃然纸上,天下父亲“一般黑”。读者有兴趣可买书或网上搜阅,延伸阅读。</p><p class="ql-block"> 封建传统思想“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根源主要来自法家严刑峻法的理念与古代刑教传统,并通过《尚书》、《周礼》等典籍对体罚的合法性建构逐渐形成。韩非子就提出“强家无恶奴,慈母多败儿”(《慎子·知忠》)。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强化了父权权威,《增广贤文》中“严父出孝子”等表述进一步将体罚与道德教化绑定。</p><p class="ql-block"> 古人又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其实,孩子确实需要家长管教,特别是针对一些从小就十分顽皮、爱撒谎、打架的男孩子,如果放任不管,以后指不定犯什么样的大错,与其让社会教其做人,还不如家长提前做好预防。</p><p class="ql-block"> (同学,也是哥儿们)</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你说家暴打孩子的父母素质低?不对,大院里有很多高级教授和高工、各级领导干部也以棍棒教育,<span style="font-size:18px;">司空见惯</span>。</p><p class="ql-block"> 在我印象中,邻居里唯一不家暴打孩子的是后来北大著名翻译家、“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教授家,他家夫妇举案齐眉、教育儿子面壁思过。西方式教育确有其高明的独到之处,这方面我在之前文章曾有写过事例。</p><p class="ql-block"> 不过,本文我不打算聊自己挨打的尴尬,也不聊熟悉的发小被打的难堪,毕竟挨揍又不是件啥光彩事儿,况且还牵扯到个人隐私问题。今天我拉出讲的是九中的一个同学惹祸挨打的惊悚事。</p><p class="ql-block"> 初二,班上有个同学叫郭滹沱(化名),绰号“老猫”,平时老实巴交,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主儿。那天,不知他是犟住哪根筋了,跟教英语的徐老师怼呛起来,被罚站不服,最后竟发展到师生相互撕扯。</p><p class="ql-block"> 徐根娣是个女老师,捂着扯破的衣服, 哭哭啼啼跑到校办向校长和工宣队刘书记告状。</p><p class="ql-block"> 校长正试图重塑“师道尊严”,闻讯欲杀一儆百,让教导主任叫来郭滹沱。还未责备学生几句,不料他竟跳起来骂街。校长气急败坏,桌子拍得山响, 铅笔刀滚、墨水瓶跳,歇斯 底里大发脾气,厉喊隔壁教导主任:“我不信治不了你,余主任,立即打电话叫他爸来!”</p><p class="ql-block"> (犟强的大院子弟)</p> <p class="ql-block"> 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实,学生最怕的是教导处主任叫家长。</p><p class="ql-block"> 郭滹沱见余主任拨电话号键,知道今天在劫难逃,像是只知道自己犯错的老猫,耷头、垂手、低眉,蹲在楼梯下的墙角。</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们只听说郭滹沱他爸是野战部队127师汽车团的团长,谁也没见过。这次,男同学们接踵比肩挤在办公楼一层走廊,有的流露同情之色,有的等着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你细看,这张照片中的一个学生与上图是一个人。照片征集于发小同学。)</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没下课, 一辆四轮驱动、排量2.4军用212ORV(越野)吉普车风弛电掣 “吱”刹在九中大门口,推门下来一个龙行虎步、豹眼环口的骤悍军人。他扯大嗓门问打钟的老校工:“师傅,校长办公室在哪?”</p><p class="ql-block"> 这魁梧军人显然刚从训练场赶过来,皮带上挂着 54式手枪和两个子弹皮夹, 汗渍浸湿了军帽圈、胳肢窝湿的能拧出水,胶鞋帮上泥浆斑驳。</p> <p class="ql-block"> 到校长室门外,军人双手抚正腰带扣、端正头上军帽檐,大声喊:“报告!”,听见里面“嗯”了一声,他径直推门闯进校长室。</p><p class="ql-block"> 校长冷不防被进来的人吓得将喉咙刚咽下一半的茶水“噗”全喷出来了,慌忙起身擦拭并上前握手,说:“郭团长,请进!请坐,稍安勿躁!”</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军取消了军衔制,军服恢复到以前红军时期,服装仅保留一颗红星、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 郭团长络腮铁青、脸如熟蟹, 两颌肌肉像被强风撕扯剧烈抖动,乍看上去惊神骇人。他并无客套,开门见山说:“军务倥偬,无暇闲聊。校长有事请直言不讳。”</p><p class="ql-block"> 校长也不再赘言,含怒噙恼的向家长介绍了郭滹沱怼呛任课老师、顶撞校领导的肇事经过。</p><p class="ql-block"> 蹲在楼道的郭滹沱满脸惊骇,畏缩着被教导主任叫进校长办公室。开门瞬间,觑见怒发冲冠的父亲,吓得他膝盖发软往后躲。</p><p class="ql-block"> 郭团长是个嘴比脑子笨的人,愤怒已经是没办法刹住了,他躬身向校长和徐主任赔礼道歉,瞟了一眼儿子,脸色骤然狰狞,伸手一把将儿子揪进屋,“咣当”甩上门,将围观的师生隔在外面。</p><p class="ql-block"> 空气一时像被冻僵。</p><p class="ql-block"> 众人在门外侧耳,猜测屋内的奇葩父亲正把儿子按在水泥地上剧烈摩擦。</p><p class="ql-block"> 冷不防,听见屋里“啪”一声精脆枪响,刹时走廊上师生全惊呆了,有人脑回路刹间短路,愣是吓尿了裤子。</p><p class="ql-block"> 用现在的口头禅来描绘就是:卧槽,炸了!太夸张了吧,难道郭团长为这屁大点小事儿就愤而开枪毙了自己儿子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