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寻幽探秘之星】游都江堰和青城山

伟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名: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656402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早就想去都江堰,看看那项历史久远但绝世的水利工程,它是世界遗产,它让这个城市名扬天下。还想看看道教名山--青城山,它又给这个城市罩上一层厚重的文化和神灵面纱。2018年春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与家住西安一大学同学来到这里,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倩丽,远比各种记载和传说更加撼人心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月17日一早我们从成都出发,一个多小时路程就来到该所辖都江堰市。首先看到的是明朝末年修建、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以及与古丝绸之路相连的茶马古道。寺的大门旁的墙壁上刻有记载茶马古道的浮雕,仿佛给我们述说这里通商的历史。走在古老石板铺就的老街上,两旁是不多见的老旧木结构商铺,显现着这里马帮时代曾经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横跨岷江分流后内江的南桥,我们进入都江堰景区。长约近百米的南桥,是个雕梁画栋的古牌坊式建筑,滔滔江水顺流而下,拍打着两岸和桥墩,发出哗哗的声响,可见水流之急。人们常说,有水的城市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天水交融的灵气,而岷江水清澈并融合着淡绿的底色,更是靓的让人惊叹和羡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江而上,我们参观着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治理岷江水患的浩大工程。 这个给后人世代造福的工程由3部分组成。劈开阻挡岷江水东引的玉垒山,使江水能分流向东灌溉农田,是其一。古人用用火烧后水激裂石,历时8年之久,将山体劈开一个约20米的引水豁口。劈开的山体犹如宝瓶口,由于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是历史上著名“灌阳十景”之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工筑坝契入该段岷江,将岷江水一分为二,是其二。江水被分流后,堤坝左西面为外江是岷江主流,堤坝右东面为内江是东引灌溉农田的总渠。筑起的分流堤坝因外型像鱼头被称之为鱼嘴。我看到堤坝旁有用竹片编箕装满大块卵石的竹茏,导游说这是当年筑坝的竹笼填石法,彰显着古人的才智,这种筑坝法在当地一直沿用至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分流后的外江口筑可节制水量和分洪的堤堰,是其三。该堤堰是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功能,在内江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江水会漫过堤堰流入外江。这条堤堰叫飞沙堰,是确保内江整个灌区安全的关键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多年前李冰主导建设这项杰出水利工程,通过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的整体设计、建造和使用,实现了岷江在此分流,由此有效解决了当地西涝东旱问题。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仍发挥着岷江调节作用,使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近一万平方公里、一千余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成为了“天府”粮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饭后不足半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方向、据市区仅16公里青城山。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和都江堰主体景区的青城山,以道教闻名于世,是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和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他在东汉顺帝年间创立天师道,随后到青城山结茅传道,最后羽化山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刚下过细雨的青城山,笼罩在蒙蒙雾气之中。我们一路顺着铺有石阶的山道攀援而上,多是古旧的宫观不时可见,并多始建于是隋唐时期。经过一段曲折山路,我们来到处于青城山腹地的月城湖,乘游船过了湖不远就到了登山索道处。缆车在雾海中缓缓上行,周边云雾遮挡的山峰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道风和仙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城山位置最高的是上清宫,海拔1180多米,晋代始建,后几经波折和重、续建,其坐势和灵气集各宫观之精华,是该山最有名气、登山必到的道教宫观之一。我们顶着雨后的雾气登上该宫走近宫门,看清“上清宫”匾额是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是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宫内祀奉着道教始祖李老君,并留有众多古迹。青城山作为道教发源和重要发展地,在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从该市的古代水利工程到青城山的道教文化,都给我以很深感悟。李冰治水弃急功近利,谋长远利益。前后20年完成极尽完美,并至今仍在造福人民。显然这种在重大工程上精心设计、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追求的是以人文本和长期主义。我国不缺能工巧匠,缺的往往是支撑这种工匠精神的利国利民价值观。只有坚持这样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修身养性的基本依据。由此,发展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几千年前老子的思想和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渗透力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历都江堰,我深感这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游历所带来的认识深化,也促使我旅游和旅居频率的逐步加快。我感到一个人只要能走的开、走的动,经常走出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学习与累积,快乐和幸福的实现。同时大自然和社会的美好和谐和文化内涵,都会在这种行走之中潜移默化丰富你的思想,并化为一种经验和能力,使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