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把人生喻为江河:先是涓涓细流,在狭窄的河床流淌;继而激情奔腾,一泻千里;渐渐的,河床变宽,河岸退远,水流平静;最后,温顺地流归大海,毫无痛楚地消失。罗素这种人类出于自然,又坦然回归自然的人生哲理,可使老年人平心静气地度过余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青年行列中,胸无大志,心如荒漠,未老先衰者不乏其人。老年行列中,朝气蓬勃,壮心不已者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笔者采访过不少文化名人,有的“龙马精神海鹤姿”,有的“老来聊发少年狂”。近年来,常有新作问世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梁晓声,其思想,其笔锋,依然带着青春的活力。其作品对现实的热情关注,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其敏感和深刻,远远超过许多年轻作家。2017年,他的长篇《人世间》面世,2019年以最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近期出版的新书《父父子子》,赢得评论界的好评。他之所以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是因为他心中永远洋溢着青春的朝气。</p> <p class="ql-block">有人把青春喻为一种心态,认为“青春并不表现在瑰丽的脸庞,红润的嘴唇和柔顺的双膝,而是意志的体现、想象的才能、情感的活力;青春就是心灵的朝气。”这里把青春与理想联系在一起,不会因为岁月而变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画家老年厌恶色彩,作家年老厌恶写作,音乐家晚年厌恶曲谱……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一个人丢弃了理想,就会失去奋斗目标,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变得无所事事,万念俱灰。尤其是到了暮年,就会变得格外孤寂、消沉,甚至引发老年痴呆症。因此,在保养躯体的同时,更需要强键充实的,是心灵,是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住了理想,便留住了青春,延长了人生旅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羽永远飞翔在年轻的天空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