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北京宋庆龄故居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于1982年5月29日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宋庆龄故居原为醇亲王府花园,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古建筑群以西是宋庆龄的寓所,兼办公、会客,称主楼。建筑群与南湖之间为草坪。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南山东侧有箑亭;西侧有听雨屋。长廊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长廊中有恩波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同志故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楼</b></p><p class="ql-block"><b> 为明代末年建筑。康熙年间,纳兰性德邀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额匾为载洵(清宣统皇帝叔父)所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接福石</b></p><p class="ql-block"><b> 醇亲王府西花园旧物。“接福”二字以篆书刻于太湖石上,石后栽种青松,寓意接纳福气,诸事顺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同志汉白玉雕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b></p><p class="ql-block"><b>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照绒绣像</b></p> <p class="ql-block"><b> 1917年,宋耀如、倪桂珍和六个子女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照。依次为:宋蔼龄(二排左)宋庆龄(二排右)、宋子文(二排中)、宋美龄(后排右)、宋子良(后排左)、宋子安(前排)</b></p> <p class="ql-block"><b> 青年时代的宋庆龄(左)、宋霭龄(中)、宋美龄(右)(1918—1920年间摄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1919年冬,宋庆龄与孙中山在上海合影,纪念结婚四周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的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1940年4月8日,宋庆龄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 “抗战到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与国际友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北上 </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8月28日,宋庆龄由邓颖超等陪同,从上海抵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与洛杉矶托儿所的孩子们一起,到火车站迎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吉斯"牌轿车 </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送给宋庆龄。从50年代到70年代,宋庆龄一直乘坐这辆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初春</b></p> <p class="ql-block"><b>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宋庆龄等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列席会议和特邀列席会议的代表合影。前排左起:李济深、宋庆龄、朱德、毛泽东、张澜、刘少奇、沈钧儒。</b></p> <p class="ql-block"><b> 宋庆龄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投票。在这次会议上,她当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b></p> <p class="ql-block"><b>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图为大会闭幕式的主席台。左起:陈叔通、黄炎培、李济深、宋庆龄、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郭沫若、张澜、李维汉。</b></p> <p class="ql-block"><b> 1959年4月18日至28日,宋庆龄出席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汉白玉雕像</b></p><p class="ql-block"><b> 这件作品是在宋庆龄生前创作完成的,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她性格中的坚强和对民众的慈爱,得到了宋庆龄本人的认可与喜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主楼</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筹划下,国家为宋庆龄修建此中西合璧小楼。宋庆龄自1963年乔迁此楼,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小楼保持了宋庆龄生前的原状。一层是小会客厅、小餐厅及工作人员办公室。二层是卧室和书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府海棠</b></p><p class="ql-block"><b> 清醇亲王府原栽古树。每年四月十日前后开花,为京城赏花的一处胜景。宋庆龄曾用其果实制作海棠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棠花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年4月26日</b></p>